【不會唸?那就再加一個聲符!】

2020/05/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俗話說:「有邊唸邊,沒邊念中間。」雖然古代漢語和現代發音差別很大,但仍可以應付大多數的形聲字。也因為有邊唸邊的原理,漢字在演變過程中,逐步的將沒有表音功能的象形、會意字加以改造,做成可以望文發音的形聲字。例如:「鳳」,只畫一隻長拖把尾的鳥形,若沒有老師教導,不可能知道這個字唸「鳳」。於是甲骨文就出現了加「凡」聲符的「鳳」字,後來「凡」的兩腳越長越長,就把整隻「鳥」罩起來,可不是說鳳凰是一種凡鳥啊。
在此之前,古人想書寫那些難以描述的抽象事物,通常採用類似現在「空耳」的方式。比如說夜晚的「夜」,大家都知道要唸「ㄧㄝˋ」,但總不能每次都要畫張梵谷星空,更不用說畫出來誰知道這要表達星星、星空還是很ㄎㄧㄤ的意思。只好借一下其它同音字「腋」(原寫作「亦」,像在一個人的兩腋下打點)。
當時「腋」的身體「亦」同被「夜晚」和「also」借走,三個靈魂擠在一個小小身體裡好不熱鬧。而後「also」完全佔據了「亦」的軀體,夜只好在「亦」字商標下多加個表意的「夕」,另起爐灶開了「夜」之會社。苦主「腋」只能去借「夜」的商標,再加個「肉」旁重新生活。
因為借來借去的讓很多字有魂無體像個稻草人,人們出於辨識上的需求開始施術將其分開。對漢字來說,這就像開了外掛一樣的進入了黃金時代啊啊啊。從春秋戰國以後,畫圖說故事的方式已難以適應快速的社會發展,不管是將有魂無體的借字造出身體,還是把唸不出音的字重新整容,總之,這種藉聲符標音,形符限定意義的「超好用以後用不到怎麼辦」造字法就廣為流行了。
可是問題又來了,加了聲符,萬一讀者不知道聲符的發音怎麼辦呢?很簡單,加一個不夠,你可以加兩個聲符啊。如「福」字,本來是寫成像一個酒罈樣子的「畐」字,被借去用作福氣、福份之後就加上了形符「示」區別開來。《說文解字》:「福,祐也。从示畐聲。」已經是個帶音的形聲字了,西周時期有少數人不會唸「畐」,就把「北」字拆開,裝在「福」字的左右兩邊,以做為標音使用。不過由於「福」字是個路人皆知的常用字,因此這樣「裝頭北」的寫法便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
一般來說,標一個聲符就夠用了,出現兩個既囉嗦又不便於書寫,很容易會被淘汰不用。會出現這種現象,大部分是因為人們忘記了字怎麼唸,才再加上聲符,本質上還是形聲字。像是「嘏」,本來指大大的、有福氣之義,在西周金文中都寫作「叚」,後來才加上「古」標音。到了東漢《說文解字》時,卻反過來說:「从古,叚聲。」另一個例子是「釐」,現在我們用來表示公釐,但在古代是用來表示獲得福氣之類的意思。字形上原本寫作「𠩺」,左邊的「未」是麥子,右邊的「攵」是收獲的的手勢。到了西周,開始有人不會唸,就加上「里」聲符來標音。同樣的,東漢《說文解字》時,又反過來說:「从里,𠩺聲。」你也聲符,我也聲符,漢字的標音大家一起來。
說完雙聲字複雜的演化史後,希望有幫助大家更了解漢字走向形聲化的過程,不要老像宋朝那個叫王○石的人一樣對著漢字看圖說故事喔!
參考資料: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黃德寬,〈古漢字形聲結構的動態分析〉
葉玉英,〈論雙聲符字研究中的若干理論問題〉
    野蠻小邦周之方格子分舵
    野蠻小邦周之方格子分舵
    野蠻小邦周粉絲頁備份區+便於閱讀、查找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