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本還是夲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小邦周在臉書上海巡,發現鋼筆達人小黑大叔因為寫了「本」字異體「夲」(上大+下十),而被網友指正寫了錯字。究竟「夲」是不是「本」的錯字呢?

  首先,「夲」(上大下十)做為「本」的異體字,在書法筆順上可能有一定的優勢,使得古代的書法作品會以「夲」來代替「本」字。雖然破壞了指事構形,但過去俗寫多混用,也就成了正常現象了。

  不過,「夲」這個字到底本來是不是「本」,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了。「夲」在《說文解字》中被拆分成「大」加上「十」,是前進的意思,讀音如同「滔」。

  這樣說來,「夲」、「本」二字兩個字之所以能發生字與字的連結,似乎是因為「夲」長得很像「本」,又好寫,便拋棄了自己的靈魂,轉生成為「本」字的異體。

  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經過古文字學家的研究,「夲」可能是個無中生有的字。他的原形,可能拆解自圖片上那長得像連根帶葉的「𠦪(禱)」字下半部。(今天的「禱」字是重組後的形聲字)。連根帶葉的「𠦪(禱)」字,在古文字中出場次數不少,但是他下半部的「夲」字,就未曾出場過。
  
  像這樣一個沒有被用過的死字,不禁讓人聯想起「穆」字的右邊。我們之前曾經介紹過,「㣎」同樣是被《說文解字》許慎拆分出來的虛構文字。https://www.facebook.com/XiauBanZhou/photos/820421238150547
  學者認為,這個「夲」字,是許慎為了統合奏、暴、皋等字而拆解出來的。「夲」的讀音「滔」,應該源於連根帶葉的「禱」字。
  雖然「夲」字源於連根帶葉的「禱」字,可以說是完全不用的死字,只是個許慎拆解漢字構件的產物,但藉由寄生「本」字,成為其異體,也是一樁怪談。
  最後,把「本」寫成「夲」,可能早在西漢時代的馬王堆帛書中就已經出現了,有著兩千年的傳統呢!
 
參考資料:
季旭昇:《說文新證》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說到漢字的年經文,你會想到什麼呢? 大概是燚茻犇驫龖䲜等同形漢字聚合體吧? 很博大精深嗎?其實還好吧。 這類漢字,屬於重覆同一偏旁的會意字。 但有時候,他們又不是會意字。 咦?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現在看到的「害」字,看不出有什麼「傷害」的意思,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某人元神侵占他人肉體,到底是失去原本形體比較虧,還是失去元神比較傷呢?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新年賀詞。      但是你是否想過,為什麼「始」會是「女」字邊呢?   
  遊戲最後說機關人技術在這場事件結束後,被墨家永久隱藏起來,從此失傳。不過在1980年的山東萊西縣發掘的西漢古墓中,就發現了一隻木偶,模樣還跟楓之舞中的機關人有點相像......
  且慢,就目前所見,四隻腳的鬲比日本製造的壓縮機還要稀少,此其怪一也!而且這件四足鬲的腳跟肚子不相通,彷彿是突變的奇行種,此其怪二也。這件四足鬲如此奇特,肯定有古怪!於是故宮院方大喝一聲:「我一眼就看出你不是人! 大威天龍!」
  小邦周最近聽聞西洋有珍妮佛羅培茲者,因為村莊被人攻擊,憤而興師萬里怒斥店員,一時揚名全網。其實呢,這種事在小邦周也曾發生過。如果珍妮佛‧羅培茲有像「多友」這樣的勇將,她就不用辛苦地親自出馬了。   
說到漢字的年經文,你會想到什麼呢? 大概是燚茻犇驫龖䲜等同形漢字聚合體吧? 很博大精深嗎?其實還好吧。 這類漢字,屬於重覆同一偏旁的會意字。 但有時候,他們又不是會意字。 咦?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現在看到的「害」字,看不出有什麼「傷害」的意思,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某人元神侵占他人肉體,到底是失去原本形體比較虧,還是失去元神比較傷呢?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新年賀詞。      但是你是否想過,為什麼「始」會是「女」字邊呢?   
  遊戲最後說機關人技術在這場事件結束後,被墨家永久隱藏起來,從此失傳。不過在1980年的山東萊西縣發掘的西漢古墓中,就發現了一隻木偶,模樣還跟楓之舞中的機關人有點相像......
  且慢,就目前所見,四隻腳的鬲比日本製造的壓縮機還要稀少,此其怪一也!而且這件四足鬲的腳跟肚子不相通,彷彿是突變的奇行種,此其怪二也。這件四足鬲如此奇特,肯定有古怪!於是故宮院方大喝一聲:「我一眼就看出你不是人! 大威天龍!」
  小邦周最近聽聞西洋有珍妮佛羅培茲者,因為村莊被人攻擊,憤而興師萬里怒斥店員,一時揚名全網。其實呢,這種事在小邦周也曾發生過。如果珍妮佛‧羅培茲有像「多友」這樣的勇將,她就不用辛苦地親自出馬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台文書的出版越來越熱烈;電子書的市場也一直在成長。技術上不論是平台、作者、編輯、排版與設計,以及「字體的開發」上,都需要不斷地學習、精進。願大家做書、讀書、賣書都開心!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劉建仁先生大作: 刣 thai5 𢦏《說文》:傷也。从戈。才聲。 《說文解字繫傳》走該反, tsai 音,傷也。從戈才聲。 [臣鍇曰:「哉、烖(災)、裁、載、栽之類字從此。」] 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認為它的本義應該是“殺”甲金文字形到了西周時候,兩字形變為一個字形,如下: 此
Thumbnail
明明是千年前的書家、明明是難懂的外文,但只要仔細觀察,就好像能與千年前的那個人同步。
Thumbnail
《前漢·賈誼傳》貪夫徇財,列士徇名;夸者死權,品庶每生。 陳存先生的大作:論「欲」的初文「谷」是「益」的簡化。 「欲」,被當作閩南語beh的訓讀字! 其實是「要」字的源頭字!iok ->iau ! 「愛」,則是iau 的轉音! 普通話的「要,愛」都是語言演變下的增義字!而傳統的民間紀錄,如歌仔冊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Thumbnail
大甲歷史: 河洛話的大甲類似道卡斯(TAOKAS)的唸法,源於當時外來的漢人對以當地道卡斯族稱呼此地地名,所以之後部分學者認為大甲是道卡斯族的大本營。 但易經拆字學所帶來的說法不同,「大」- 「大字頭出天,兩腳八字開」;「甲」- 「甲字成田,帶有尾」等解釋。 清水歷史: 清水區,舊稱為「牛罵
Thumbnail
前幾天在臉書上看到網友貼了一張圖,搜尋了一下,是日治時期台灣人學五十音的表,名為「五十音和漢對照表」。(來源如圖片下所述。) 在討論這張表時,我們先看平常出現在日文五十音生字簿裡,平假名和片假名與漢字的關係。另外表內這些漢字,在日本人引用改寫成平假名和片假名時,則相當程度的保留了他們
Thumbnail
百家姓好像讀不懂的千字文,第三百八十一位的「那」偽裝成我的漢姓。如今東番也有那。我與那吒三太子算得上一門胡攀亂扯的親戚。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台文書的出版越來越熱烈;電子書的市場也一直在成長。技術上不論是平台、作者、編輯、排版與設計,以及「字體的開發」上,都需要不斷地學習、精進。願大家做書、讀書、賣書都開心!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劉建仁先生大作: 刣 thai5 𢦏《說文》:傷也。从戈。才聲。 《說文解字繫傳》走該反, tsai 音,傷也。從戈才聲。 [臣鍇曰:「哉、烖(災)、裁、載、栽之類字從此。」] 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認為它的本義應該是“殺”甲金文字形到了西周時候,兩字形變為一個字形,如下: 此
Thumbnail
明明是千年前的書家、明明是難懂的外文,但只要仔細觀察,就好像能與千年前的那個人同步。
Thumbnail
《前漢·賈誼傳》貪夫徇財,列士徇名;夸者死權,品庶每生。 陳存先生的大作:論「欲」的初文「谷」是「益」的簡化。 「欲」,被當作閩南語beh的訓讀字! 其實是「要」字的源頭字!iok ->iau ! 「愛」,則是iau 的轉音! 普通話的「要,愛」都是語言演變下的增義字!而傳統的民間紀錄,如歌仔冊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Thumbnail
大甲歷史: 河洛話的大甲類似道卡斯(TAOKAS)的唸法,源於當時外來的漢人對以當地道卡斯族稱呼此地地名,所以之後部分學者認為大甲是道卡斯族的大本營。 但易經拆字學所帶來的說法不同,「大」- 「大字頭出天,兩腳八字開」;「甲」- 「甲字成田,帶有尾」等解釋。 清水歷史: 清水區,舊稱為「牛罵
Thumbnail
前幾天在臉書上看到網友貼了一張圖,搜尋了一下,是日治時期台灣人學五十音的表,名為「五十音和漢對照表」。(來源如圖片下所述。) 在討論這張表時,我們先看平常出現在日文五十音生字簿裡,平假名和片假名與漢字的關係。另外表內這些漢字,在日本人引用改寫成平假名和片假名時,則相當程度的保留了他們
Thumbnail
百家姓好像讀不懂的千字文,第三百八十一位的「那」偽裝成我的漢姓。如今東番也有那。我與那吒三太子算得上一門胡攀亂扯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