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過失的認知偏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對於任何人事物的認識一定與實質有所偏差,這不是說本體的知識獲取有無可能的問題,而是在社會中的人際交往中,除了情人之外是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投入對另一個人的認識與了解,那麼我們只能從他的表象來對這個人做出判斷。

例如前些年台灣流行的證照考試,許多人去考取大量證照只為了面試工作時能讓雇用者能「迅速」知道個人具有什麼能力。重點在於「迅速」所代表的效率。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是衡量一切的標準,萬物皆能有價,甚至是時間,在進入這個標準後,當然價值就會有高有低。就兩個個體而言,確實可以促膝長談聊到天南地北,從怎麼長大、誰是好朋友、喜歡什麼顏色、個性活潑還是害羞等等都是聊天主題,但第一這跟工作的取用條件無關,第二是雇用者(資方)與面試者(勞工)時間不等價,換句話說,我們所處的階級社會中前者是貴金屬,後者是廢五金。

在個人外顯的條件中,證照之外就是學經歷,從頂大出來的通常是優選,學店出身的資料通常是在垃圾桶紙張。這很合理,因為要夠「經濟」。然而,無論是任何身分,證照也好、學歷也好、經歷也好,這些都是一種「趨勢(inclination)」,也就是說歸屬於特定身分的個體具有某種特質的傾向較高,例如頂大生較努力,學店生較怠惰,這從大學的錄取門檻就能作為判斷的依據。但既然是趨勢就不會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化判斷系統,白話來說,頂大生也會出現殺人犯,學店生也會出現董事長。但是,判斷學店生就是比較混,頂大生就是比較認真,就會是草率的判斷嗎?一點也不。甚至如果判斷失準更不會是錯誤,考量到前述的條件尤其是效率,這是完全無過失的,那麼就不會是個錯誤。

我們用任何身分來判斷個體正是基於基於某種意識,而這意識是先入為主的,我們可以稱這種意識叫做「偏見(prejudice)」,而我們生活的日常幾乎都是基於偏見,甚至可以說,有些人也知道是基於偏見行事,而大多數人無論知悉與否也都是不得不基於偏見行事。例如,「如果」特定群體的犯罪率確實較高,那麼看到屬於特定群體的個體時認為他可能會犯罪,這是合理的;「如果」特定群體的患病率較高,那麼看到屬於特定群體的個體時,認定他可能患病,這也是合理的;「如果」特定群體的習性較為勤勉,那麼看到屬於特定群體的個體時,認為他應會較為努力,這更是合理的。唯一需要證明的正是以「如果」為前提的假設為真實,那麼基此前提所判斷的結論就是正當。只不過,常常問題不是出在這個推論的過程,而是出在這個命題尚未被驗證,或是已被驗證為假所以無法作為推論的基礎而已。

而之所以提到根據偏見所做出的判斷即便失準也不會是錯,正是因為無過失。所謂過失在法律上來說就是「應注意、能注意、不注意」,簡單來說,有注意的義務、有注意的可能性、卻沒有去注意。普遍而言,若把法律等同於社會生活是會有落差的,但我們判斷對錯的學問稱作倫理學(ethics,或稱道德哲學),而刑法法律原初的處罰基準正是基於道德上的錯行予以法定化,並透過正當化懲罰的論據實施刑罰。也就是說,對於殺人、竊盜、詐欺等犯行予以處罰的標準,與倫理學上的對錯標準是相同的,這也是為什麼這種犯罪稱作自然犯(mala in se,或稱倫理犯),相對於今日許多犯罪類型是出於管制上懲罰程度的提升而成為刑罰的法定犯(mala prohibita)—如酒駕、食安、環保的刑事處罰。換言之,兩種刑事處罰的對象都是「不法(unrecht)」,但只有前者(倫理犯)同時具有「惡(wickedness)」的性質,也才會成為「錯(wrong)」的行為。因此,在判斷個體的主觀意識中是否具備有「錯誤」的(主觀)條件時,適用刑事法律中的「過失」概念是沒有絲毫誤差的。

就認真對待任何一個主體來說,我們確實有道德上的義務對每個主體給予個殊的關懷,然而在現實的社會中我們只能基於他們表面所彰顯出的資訊給出判斷,所以要說有可能去認識到任何他人的實質應該就會是言過其實的。甚至,社會中的有些個體,也明確地知道認識這個人的表面不同於這個人的實際,更且,在大多數的時間中我們也只需要認識到這個人的表面,所以才會有「行禮如儀」的交際文化存在,但仍然相同於前面所說,無論知道表裡是否相合,大部分人縱使知悉也會是不得不依照先入為主的認知來行動。基此,這個無過失的認知偏差從來就不是錯誤,這甚至是某種人際交往中無可避免會出現的「成本」。

所以,元首不見得能領導卻可能貪污;首長可能不會治理卻可能瀆職;教師可能不會教學卻會霸凌;醫師可能不會開刀卻會賣器官;律師可能不會辦案卻很會應酬;法官可能不會審判卻收賄;女性可能不會溫柔卻很硬派;猶太人可能不貪婪卻很誠實;原住民可能不喝酒卻進入高級官署。凡此種種,我們無從說我們對任何歸屬於前述身分的個體判斷具有前項的特質是錯誤,反而,正是個體具有特定的身分、歸屬於特定的群體,而這個群體所佔據的社會角色(role)具有一定的特質,我們以對這個角色的認識套用到對這個個體,是正當且合理的推論過程。

重要的是,「角色」與「進入角色的個體」永遠都是具有落差的,我們甚至可以說這個角色所具有的特質是這個社會對於這個角色的期待。那麼,當社會對於這個角色是這樣的期待時,我們以此為基礎對進入該角色個體進行認識,不僅可以說是「積極地」我們這樣做,甚至「消極地」我們也不得不這樣做。

既然基於偏見所做出的判斷與實質有段距離是個無過失的偏差,故而並非錯行,所以在這裡並不是想要對這樣的模式進行譴責。相對的,只是要指出有些或許還沒被明確的事情:當我們都知道在自然的層面中,我們看到吸管插到水裡變成彎的,而跟吸管的實際是直的有所落差,那麼在社會的層面中,我們難道能認為眼見就能為憑嗎?
avatar-img
83會員
387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在徐自強冤案的發生後,釋字第582號作出,其中內容根本地提升了我國刑事被告的人權,也就是同案共同被告的陳述對於被告而言仍然是證人的證言,必須要經過訴訟上的對質詰問才保障了被告的訴訟權,尤其自白不能當作唯一且主要的裁判證據。但是在幾年後的近日大法官作出了第789號解釋,內容上則是認為性侵被害人在
教育部在2020年4月7日以院臺護字第1090169976號函轉知各學校禁用zoom軟體,因為這個軟體有資安的疑慮,同時建議其他的軟體包括CyberLink U Meeting、Microsoft Teams、 Cisco WebEx、Adobe Connect、Google Hangouts
我們為什麼會喜歡自己放的屁?除了熟悉之外,也因為身體內的菌落比例是每個人不同的,所以我們會知道自己的屁的味道。而從演化論來說,是大腦試圖避免我們自身受到傷害,尤其是疾病傳染,就如同多數不好聞的東西也是不好的東西,所以越臭的東西就是有越高疾病風險的東西。所以即便是美女或帥哥,他們放的屁依然是臭的
本文刊登於《太報 曾友俞律師專欄》 https://www.taisounds.com/w/TaiSounds/society_20040917382545437 我們以為味道是自然的,也就是說,花香屎臭都是理化性質所導致我們這樣感覺,但實際上不是,雖然確實因為每個人身體中細菌群落的比例不同
關於存在主義,會說些什麼?向死的存在?生命既然荒謬何不自殺?權力意志?我想這些都是一種說法,是對於存在的思想,而這些思想所歸屬的都是所謂的思想家大師們,但我們必須認知到的是我們和他們同樣地都是個人(主體,subject),而關於存在主義,我想這個思考就已經是存在主義式的了。(不過千萬別誤會,這
看到臉書有些討論與暗諷博恩講強姦的脫口秀,內容大概就是說他認為強姦定義是明確拒絕但還是發生性行為無論身份都是強姦,然後說他被太太強姦但沒有事後越想越不對勁所以沒關係。 基本上博恩就是先以目前女性主義最前端的only yes means yes作為sexual abuse(or harass
在徐自強冤案的發生後,釋字第582號作出,其中內容根本地提升了我國刑事被告的人權,也就是同案共同被告的陳述對於被告而言仍然是證人的證言,必須要經過訴訟上的對質詰問才保障了被告的訴訟權,尤其自白不能當作唯一且主要的裁判證據。但是在幾年後的近日大法官作出了第789號解釋,內容上則是認為性侵被害人在
教育部在2020年4月7日以院臺護字第1090169976號函轉知各學校禁用zoom軟體,因為這個軟體有資安的疑慮,同時建議其他的軟體包括CyberLink U Meeting、Microsoft Teams、 Cisco WebEx、Adobe Connect、Google Hangouts
我們為什麼會喜歡自己放的屁?除了熟悉之外,也因為身體內的菌落比例是每個人不同的,所以我們會知道自己的屁的味道。而從演化論來說,是大腦試圖避免我們自身受到傷害,尤其是疾病傳染,就如同多數不好聞的東西也是不好的東西,所以越臭的東西就是有越高疾病風險的東西。所以即便是美女或帥哥,他們放的屁依然是臭的
本文刊登於《太報 曾友俞律師專欄》 https://www.taisounds.com/w/TaiSounds/society_20040917382545437 我們以為味道是自然的,也就是說,花香屎臭都是理化性質所導致我們這樣感覺,但實際上不是,雖然確實因為每個人身體中細菌群落的比例不同
關於存在主義,會說些什麼?向死的存在?生命既然荒謬何不自殺?權力意志?我想這些都是一種說法,是對於存在的思想,而這些思想所歸屬的都是所謂的思想家大師們,但我們必須認知到的是我們和他們同樣地都是個人(主體,subject),而關於存在主義,我想這個思考就已經是存在主義式的了。(不過千萬別誤會,這
看到臉書有些討論與暗諷博恩講強姦的脫口秀,內容大概就是說他認為強姦定義是明確拒絕但還是發生性行為無論身份都是強姦,然後說他被太太強姦但沒有事後越想越不對勁所以沒關係。 基本上博恩就是先以目前女性主義最前端的only yes means yes作為sexual abuse(or harass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這篇文章探討了階級制度對人性的影響,指出很多問題表面上是人性問題,實際上是階級思維問題。文章中通過論述例子,從學校、宗教到國家元首,說明階級制度對於個人行為和社會教育的影響。作者提出的問題引人深思,是一篇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批判。
比較的意義是什麼?這世界有人,就存在比較這件事。為了社會的遊戲規則而比較,或為了尋找自己的定位而比較,人們各司其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專長與性格適合不同的位置,而這所謂的「不同」就是比較出來的。比較沒有不好,世人看待比較的心態負面了才會產生不好的行為和影響。
雖說這是一個現實的社會,但要深記,能力可以讓你飛的高,人格才能讓你飛的遠。
Thumbnail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對於人、事、物的不同看法,而此種看法,大多是後天養成的,乃至「習性」取代了「本性」。於是,人間便分出了善惡、是非、美醜、好壞、尊卑等等的不同立場。「習性」既成,代表「認知」已然深化,深化後的認知又會形成「固執」,一旦固執到了極點,即便與外界觀感不符,也很難有所改變。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應該要內建三種對錯觀,法學家、商人跟經濟學家。學好經濟學,會發現我們都不可能是完全對的。人生三層智慧:博弈、定力、選擇。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判斷力被譽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擁有了判斷力,我們才能夠做出明智的決策,展現主動行為,並取得成就。這種能力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個人的成長中,同樣也貫穿於企業的各個層級。
偏見(bias)在字典中指的是「因為允許個人意見影響判斷,而以不公平方式去支持或反對特定人事物的行為。」又可以分為「有意識的偏見」(也稱為「顯性偏見」)與「無意識偏見」,其中,無意識偏見潛藏在個人價值觀與信念中,平常我們不會察覺,卻影響著我們做出日常行為、決策與情緒。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生的基本判斷原則,包括認識個人與他人的課題、面對損失的態度,以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同時,也談到了人生智慧的三個層次:選擇、前行、與世界博弈。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啟發。
Thumbnail
今天來談談想分享很久的主題,如何從小事判斷一個人的人品。 在這個充滿人設的年代,每個人都可以(很會)營造出想帶給別人的形象, 但我覺得生活中一些小細節是裝不了的,因為那是習慣。 所以我很喜歡觀察人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比方說在健身房裡用完器材會拿酒精消毒完 再走,或是會幫忙扶門讓後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這篇文章探討了階級制度對人性的影響,指出很多問題表面上是人性問題,實際上是階級思維問題。文章中通過論述例子,從學校、宗教到國家元首,說明階級制度對於個人行為和社會教育的影響。作者提出的問題引人深思,是一篇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批判。
比較的意義是什麼?這世界有人,就存在比較這件事。為了社會的遊戲規則而比較,或為了尋找自己的定位而比較,人們各司其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專長與性格適合不同的位置,而這所謂的「不同」就是比較出來的。比較沒有不好,世人看待比較的心態負面了才會產生不好的行為和影響。
雖說這是一個現實的社會,但要深記,能力可以讓你飛的高,人格才能讓你飛的遠。
Thumbnail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對於人、事、物的不同看法,而此種看法,大多是後天養成的,乃至「習性」取代了「本性」。於是,人間便分出了善惡、是非、美醜、好壞、尊卑等等的不同立場。「習性」既成,代表「認知」已然深化,深化後的認知又會形成「固執」,一旦固執到了極點,即便與外界觀感不符,也很難有所改變。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應該要內建三種對錯觀,法學家、商人跟經濟學家。學好經濟學,會發現我們都不可能是完全對的。人生三層智慧:博弈、定力、選擇。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判斷力被譽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擁有了判斷力,我們才能夠做出明智的決策,展現主動行為,並取得成就。這種能力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個人的成長中,同樣也貫穿於企業的各個層級。
偏見(bias)在字典中指的是「因為允許個人意見影響判斷,而以不公平方式去支持或反對特定人事物的行為。」又可以分為「有意識的偏見」(也稱為「顯性偏見」)與「無意識偏見」,其中,無意識偏見潛藏在個人價值觀與信念中,平常我們不會察覺,卻影響著我們做出日常行為、決策與情緒。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生的基本判斷原則,包括認識個人與他人的課題、面對損失的態度,以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同時,也談到了人生智慧的三個層次:選擇、前行、與世界博弈。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啟發。
Thumbnail
今天來談談想分享很久的主題,如何從小事判斷一個人的人品。 在這個充滿人設的年代,每個人都可以(很會)營造出想帶給別人的形象, 但我覺得生活中一些小細節是裝不了的,因為那是習慣。 所以我很喜歡觀察人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比方說在健身房裡用完器材會拿酒精消毒完 再走,或是會幫忙扶門讓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