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桑塔格《論攝影》:透過照片看美國,昏暗地

更新於 2020/10/0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二章〈透過照片看美國,昏暗地〉的部分。
當 Walt Whitman 凝望文化的民主遠景時,他的視野試圖超越美與醜、重要與瑣碎之間的差別⋯⋯Arbus 以及他們很多同仁和後輩的不言明的意圖,是要證明美國正是西方的墓園。
第二章〈透過照片看美國,昏暗地〉,桑塔格以美國攝影為例子,延續他在第一章對於攝影所談的各個面向。桑塔格先從Walt Whitman 在《草葉集》(Leaves of Grass)的序言作為開場,說明攝影普及化之後,如何影響我們觀看世界,影響我們觀看照片,影響我們如何像是世界被照片切割那樣,與我們的歷史分道揚鑣。
Image by Danny H. from Pixabay

攝影的普及化與藝術的去權威化

Walt Whitman 在《草葉集》(Leaves of Grass)的序言,認為有種可以超越美醜、重要與瑣碎的美國民主精神,這份美國民主精神帶著多元的包容性,認為是一個可以超越美與醜的精神,甚至會帶來一場文化大革命。
Whitman 所說的文化的大革命,也就是隨著工業化與民主化後,藝術也走向商品化的可能性。當今的藝術因為「民主政治」、「全球經濟」而走向普遍,我們也可以買賣藝術品、也可以創作藝術作品,藝術不再是專屬於權貴的活動;然而藝術的普及化卻沒有為其揭開神秘的面紗,反倒是帶來了新的困擾。

日常奇觀化

攝影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為大家修改了對什麼是美和醜的定義。
攝影的普及正挑戰著什麼是美什麼是醜的界線,如果每個人事物的每一刻都是美,那特別分出美和醜則是「膚淺的」、「武斷的」;照片就是把價值賦予被拍攝的對象,因此,似乎沒有什麼題材是不能美化的, Whitman 認為「自己不是把美廢除而是把美普遍化」。
受到 Whitman 的影響,許多攝影師如 Edward Steichen 、 Alfred Stieglitz 、 Walker Evans 等,都在抹去美與醜、重要與瑣碎之間的差別,試圖證明人們的一致性(例如 Steichen 組織的「人類一家」攝影展覽),而且是一種「向上的拉平」(Evans 希望他的照片具有「文化修養、權威、超越)。
Edward Steichen <Milk bottleson s fire escape>,這牛奶瓶也是美的

奇觀日常化

桑塔格藉由 Diane Arbus 的攝影主題與方式,試圖說明攝影另一種下挫的拉平:全部都原子化的恐怖
Arbus 以獵奇、獲取信任的方式,將無論被視為奇觀的侏儒、性工作者,或是被視為正常的人,以平靜莊嚴卻又會讓人感到奇異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些所有奇異、神秘的氣氛,來自於距離,無論是拍攝者與被攝者之間,或是觀看者與拍攝者、被攝者之間。
Diane Arbus 專拍攝社會邊緣人(圖片來源:flickr
攝影師是超級旅行家,是人類學家的延伸。
攝影師以尋找新的方式去看熟悉的題材,再一次地實施觀看的殖民化,為照片裡的那些被攝者賦予異國情調;觀賞照片者則是來自局外的人,他們只是在觀看一個他者。Diane Arbus 想要證明這個世界「存在著另一個世界」。

普及化帶來的高昂代價——冷漠

攝影師、被攝者與觀賞者之間的距離不只是物理上的實際距離,更是整個文化脈絡、社經地位、社會角色上的差距。
桑塔格認為 Arbus 的作品是資本主義高雅藝術的主流趨勢的例子:「壓抑——或至少減弱——道德和感覺得噁心」。亦即,當我們帶習慣藝術給我們帶來的震撼、噁心、痛苦或難堪之後,我們只會對那些場景偽熟悉,因此照片其實是在增強我們的異化感,並且削弱人們在真實生活中作出反應的能力。也許看了香港反送中的一系列照片,我們可以明白是怎麼回事。
重要的是不要覺得有什麼不妥,是要能夠鎮靜地面對恐怖。
所以那些揭露某個社會現象的照片,反而使人失去了行動的可能,只是讓大家以某種審美觀去看待,然後保持冷靜,就結束了。久而久之,當我們對社會現象麻木了,照片也沒有所謂的道德價值存在其中了,「怪異者已不再是難以進入的私人地帶」。

切割的歷史與政治

無論是 Steichen 還是 Arbus,桑塔格認為這兩派攝影觀點都排除了被攝者的社會脈絡以及當時的大環境背景。
以攝影來呈現所有人事物都具有「美」的同一性,其實是相信所謂美國民主精神帶來的希望;緊接著而來的,則是對經驗的痛苦地擁抱,是「每個人都有種恐怖的美」的原子破碎化的紀錄。然而這些攝影主題的範圍,本身正代表了一種「判斷」,是一種政治與道德價值下的選擇,甚至讓人們麻木而使照片繼續帶有「異國情調」般的神秘感。
照片被賦予的價值,是會隨著時代改變的,就好像當代的性別平等放在過去是不可思議的一樣;當我們單純地從照片去解讀一個社會現象,我們會以當代的觀點去詮釋,我們也會因為這樣的背景差異造成的距離,而對照片中的被攝者賦予一種浪漫的想像,進而忽略他們的生活脈絡。

本篇將第一篇的幾個題目,以實例去更深入地討論,包含「奇觀日常化」與「日常奇觀化」如何影響我們觀看、如何影響我們對自己不熟悉的某個社會的不為所動;下一篇〈憂傷的物件〉則會針對我們如何觀看、如何賦予被攝者浪漫的想像這一主題討論。
avatar-img
126會員
130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懷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一章〈在柏拉圖的洞穴裡〉的部分。
名偵探柯南電影版《貝克街的亡靈》裡面,柯南一行人透過一款遊戲機「繭」進入遊戲;在遊戲裡,他們的所有感官都被主機電腦控制著。當代,我們也逐漸發生「被影像控制感官」的現象。 如果我們不拍照,就不會有照片,不是應該是應該是我們主導著照片嗎?怎麼會反過來被主導了呢?
說到蘭嶼,大家也許會想到大海、拼板舟、飛魚季⋯⋯但是為什麼是這些?照片作為當代旅遊的重要推手之一,也許是這些元素被挑選出來的關鍵。透過照片的複製,地方意象被強化,甚至讓遊客與當地人看到截然不同的蘭嶼⋯⋯
前些日子到訪台中的彩虹眷村,不禁想起同樣被「彩繪」的淡水老街、金瓜石老街等地方,再加上現場人手一機排隊拍照的狀況,當代的社群影像,是否成為促成大量「彩繪」出現的推手之一?
羅蘭巴特的《明室》一書並非去定義何謂好的照片,而是因母親離去引起的哀愁,進而抽絲剝繭地探討攝影的本質;其中提到「知面」、「刺點」等概念,以及從攝影者、被攝者、觀賞者的三個面向解析攝影,都很有意思。 這一篇以筆記形式、僅簡單描述他的主要概念,並且嘗試以巴特的思路去探討今日的攝影。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一章〈在柏拉圖的洞穴裡〉的部分。
名偵探柯南電影版《貝克街的亡靈》裡面,柯南一行人透過一款遊戲機「繭」進入遊戲;在遊戲裡,他們的所有感官都被主機電腦控制著。當代,我們也逐漸發生「被影像控制感官」的現象。 如果我們不拍照,就不會有照片,不是應該是應該是我們主導著照片嗎?怎麼會反過來被主導了呢?
說到蘭嶼,大家也許會想到大海、拼板舟、飛魚季⋯⋯但是為什麼是這些?照片作為當代旅遊的重要推手之一,也許是這些元素被挑選出來的關鍵。透過照片的複製,地方意象被強化,甚至讓遊客與當地人看到截然不同的蘭嶼⋯⋯
前些日子到訪台中的彩虹眷村,不禁想起同樣被「彩繪」的淡水老街、金瓜石老街等地方,再加上現場人手一機排隊拍照的狀況,當代的社群影像,是否成為促成大量「彩繪」出現的推手之一?
羅蘭巴特的《明室》一書並非去定義何謂好的照片,而是因母親離去引起的哀愁,進而抽絲剝繭地探討攝影的本質;其中提到「知面」、「刺點」等概念,以及從攝影者、被攝者、觀賞者的三個面向解析攝影,都很有意思。 這一篇以筆記形式、僅簡單描述他的主要概念,並且嘗試以巴特的思路去探討今日的攝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篇為《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第一章閱讀筆記,內容提到影像與權力、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及透過觀看的實踐(詮釋影像、賦予意義)在當代的充斥影像的世界發揮影響力。
Thumbnail
攝影藝術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領域。文章指出,現代攝影更注重相機媒介在藝術中的運作,而非單純的拍照。這種趨勢對於亞洲以外的攝影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若想深入瞭解這個趨勢,或者提升攝影技巧,文章作者設計了兩門課程供感興趣的讀者參加。
Thumbnail
同樣的,在我看影評之前,自己先評一下,免受影響。 今天下午去影院捧場之前自己心裡的小劇場: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我的感想應該是:也只有美國這樣的自由民主的國家才能容許這種唱衰自己的電影製作、放映、出口。心中馬上想起高中時期讀的國文選文:清薛福成的「觀巴黎油畫記」中的一段:「余聞法人好勝,何以自繪
Thumbnail
上週共讀會看到美國攝影名家Paul Stand的專訪文,內容有一段談及攝影技術的段落,分享了一些攝影技術與意義的看法。
專業攝影師會什麼?從使用DSLR,後製,時間,地點,都可能讓自己的照片,在每年的上百上千萬中的照片中,讓自己脫穎而出。 那麼能夠變成錢的照片是哪些呢?華人中間最愛說的,什麼什麼東西,能夠吃嗎。就會發現,亞洲一帶對於藝術,就是個只能看的東西。我說“看”,不是“欣賞”哦。 怎麼“不完美”,成為驅動歷
Thumbnail
  「這趟旅行的唯一問題是:意義的消滅可以到什麼樣的程度。」   《美國》(Amérique , 1997)為法國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遊歷美國紐約、德州、沙漠、拉斯維加斯、洛杉磯等地的遊記;兼具詩意、哲學性的書寫,可作為認識布希亞哲學「
Thumbnail
日語「木漏れ日」意指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隨風搖曳產生的閃爍的光影,稍縱即逝。 komorebi 不只是最初禪意的電影片名,更意指平山每晚睡前只讀文學經典所淬煉出的攝影哲學,還有夢中黑白運動的影像交織。只存於片刻且永不重複,正如他一箱又一箱的黑白照片,每一張都是獨一無二的。
Thumbnail
飯澤耕太郎所著《私寫真論》彙集了日本數個攝影家的「私寫真」觀點,並且深入探討何謂「私寫真」,在書的最後「為了將私我遺忘」提到:當一個人忘記「私我」的時候,便能完全浸透於這個世界」。寫這篇文一部分也是看了該書以及《決鬥寫真論》的小小感想,讓我更加確信,攝影與世界的連結是重要的。 街頭
Thumbnail
靜物攝影的概念有點像靜物寫生, 構圖、光線、色彩、風格的經營是相似的。 採光方面分為現場環境光(如窗戶邊的自然光) 以及人工光源造景(利用閃燈、持續光等工具), 有些喜歡使用自然光拍美食的攝影師就屬於環境光源利用, 這概念有點像利用光線寫生。   當拍照現場沒有適合又好看的光源時,
Thumbnail
(原文於2016年在《映畫手民》刊登) 早前筆者舉行了卡薩維蒂的《影子》放映會,選舉播放《影子》,是因為它或許對今天的我們有所啟發。 卡薩維蒂執導前的美國 美國獨立電影歷史悠久,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隨著可攜式攝影機出現,美國獨立電影的數目明顯增加,當中最具象徵式的人物有瑪雅黛倫,拍攝了《午後的迷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篇為《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第一章閱讀筆記,內容提到影像與權力、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及透過觀看的實踐(詮釋影像、賦予意義)在當代的充斥影像的世界發揮影響力。
Thumbnail
攝影藝術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領域。文章指出,現代攝影更注重相機媒介在藝術中的運作,而非單純的拍照。這種趨勢對於亞洲以外的攝影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若想深入瞭解這個趨勢,或者提升攝影技巧,文章作者設計了兩門課程供感興趣的讀者參加。
Thumbnail
同樣的,在我看影評之前,自己先評一下,免受影響。 今天下午去影院捧場之前自己心裡的小劇場: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我的感想應該是:也只有美國這樣的自由民主的國家才能容許這種唱衰自己的電影製作、放映、出口。心中馬上想起高中時期讀的國文選文:清薛福成的「觀巴黎油畫記」中的一段:「余聞法人好勝,何以自繪
Thumbnail
上週共讀會看到美國攝影名家Paul Stand的專訪文,內容有一段談及攝影技術的段落,分享了一些攝影技術與意義的看法。
專業攝影師會什麼?從使用DSLR,後製,時間,地點,都可能讓自己的照片,在每年的上百上千萬中的照片中,讓自己脫穎而出。 那麼能夠變成錢的照片是哪些呢?華人中間最愛說的,什麼什麼東西,能夠吃嗎。就會發現,亞洲一帶對於藝術,就是個只能看的東西。我說“看”,不是“欣賞”哦。 怎麼“不完美”,成為驅動歷
Thumbnail
  「這趟旅行的唯一問題是:意義的消滅可以到什麼樣的程度。」   《美國》(Amérique , 1997)為法國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遊歷美國紐約、德州、沙漠、拉斯維加斯、洛杉磯等地的遊記;兼具詩意、哲學性的書寫,可作為認識布希亞哲學「
Thumbnail
日語「木漏れ日」意指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隨風搖曳產生的閃爍的光影,稍縱即逝。 komorebi 不只是最初禪意的電影片名,更意指平山每晚睡前只讀文學經典所淬煉出的攝影哲學,還有夢中黑白運動的影像交織。只存於片刻且永不重複,正如他一箱又一箱的黑白照片,每一張都是獨一無二的。
Thumbnail
飯澤耕太郎所著《私寫真論》彙集了日本數個攝影家的「私寫真」觀點,並且深入探討何謂「私寫真」,在書的最後「為了將私我遺忘」提到:當一個人忘記「私我」的時候,便能完全浸透於這個世界」。寫這篇文一部分也是看了該書以及《決鬥寫真論》的小小感想,讓我更加確信,攝影與世界的連結是重要的。 街頭
Thumbnail
靜物攝影的概念有點像靜物寫生, 構圖、光線、色彩、風格的經營是相似的。 採光方面分為現場環境光(如窗戶邊的自然光) 以及人工光源造景(利用閃燈、持續光等工具), 有些喜歡使用自然光拍美食的攝影師就屬於環境光源利用, 這概念有點像利用光線寫生。   當拍照現場沒有適合又好看的光源時,
Thumbnail
(原文於2016年在《映畫手民》刊登) 早前筆者舉行了卡薩維蒂的《影子》放映會,選舉播放《影子》,是因為它或許對今天的我們有所啟發。 卡薩維蒂執導前的美國 美國獨立電影歷史悠久,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隨著可攜式攝影機出現,美國獨立電影的數目明顯增加,當中最具象徵式的人物有瑪雅黛倫,拍攝了《午後的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