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鐵道迷」的印象已經深植不少朋友心中,甚至目前也做鐵道的相關工作,但我還是常自嘲,一些有鐵道經過的地方都還沒去過。如果去年(2019)沒硬是趕往玉里待一夜,大概三十歲前都未踏進過花蓮縣。當然玉里僅是花蓮的中部,而玉里到宜蘭間的鐵路,仍是至今未訪之地。接著幾篇聊到的台鐵屏東線,也是一模一樣的歷程。
2002年高雄舊車站搬遷前,我曾跟家人搭台鐵到高雄看燈會,往後有去過東港、大鵬灣、墾丁,和小琉球等屏東景點,但始終未在高雄搭台鐵南下。這樣說吧,我是去過屏東,可從來沒見過從台鐵車窗看出去的屏東風景。
這一塊當時未完成的拼圖,最終在2013年9月,為田野調查而南下高雄四天三夜中刻意空出來的第三天裡完成,花了一整天的時間來回高雄及枋寮。
【既熟悉又陌生的九曲堂街道】
屏東線自高雄出發,鳳山、後庄,接著下一站為九曲堂。大部分人對這裡的景點印象,會是雙線化後在1987年停用的下淡水溪鐵橋,或者說大樹舊鐵橋,但這趟以「能走多少站就走多少站」為目標,且舊鐵橋離車站有一段距離,就沒有安排造訪,打算在車站附近走走就好。
許多人不曉得,其實屏東市的緯度比合併前的高雄市更北,因此高雄車站是東西向的,列車往屏東向往東出發,在抵達九曲堂前遇一個90度左彎,變成往北北東方向前進。從地圖上看,九曲堂車站是非常接近的南北向的,緯度自然也比高雄車站更北一點。
說來很怪,但頭一次踏上月台,這裡讓我聯想到自己很熟,在彰化的二水車站,尤其是在走出站房的那一刻。
從小到大因各種連結,雖不是當地人,倒也時不時就會拜訪二水,而二水市區給我的感覺是這二十幾年來幾乎沒什麼變,就像當時九曲堂街景一樣,像上個世紀的鄉下鬧區街景直接復刻一樣,未隨著時間而改變氛圍。
九曲堂車站是建於1990年的現代建築,不像二水車站的1942年站房沿用至今,但兩地皆有一個消失的相同特色-曾有台糖鐵道經過。如果九曲堂往旗山的糖鐵路線仍做客運使用,撇開鐵道迷情懷,想必這個城市也不僅是如此規模吧。
如預想一樣,站前的九曲堂街區,還真的有蠻多很像上世紀,或者鄉下鬧區才有的街景,比如造型奇特的電動搖搖馬,還有直接設在騎樓下的攤販群。
這裡很多感覺跟處在二水街區很類似,既熟悉又陌生。最後繞個一小圈,就繼續回到車站準備南下。
其實在街上一間書局裡,我找到一個奇特商品-交通工具主題貼紙。既然是交通工具就一定也有火車(畢竟都有冷門的潛水艇了),特別的是火車主題部分,是用高鐵、台鐵的R100型柴電機車及EMU700型區間車當代表,柴電機車甚至早期的藍色跟現在的橘色都有,真是稀奇。
在第一月台等著南下列車時,我看到北上方向,最期待的列車進站了-柴電機車牽引的復興號區間車。
屏東線在2015年潮州車站電化前的區間車主利-柴電復興號編組
好像2010年左右,就很難在中部遇到藍色的復興號車廂,必須到新左營以南才能常態看到。班表上的車等是區間車,但我仍習慣稱它為復興號,因為這是我對它有記憶點的第一個名字。這就好比去年底前,部分柴聯自強號被"下放"屏東線未電氣化路段當區間車用,我也習慣稱自強號,只是暫時不當自強號用而已。
用來牽引的R100型柴電機車,也是印象裡很少在中部看到的車型。
那時屏東以北都已電氣化,部分區間車以屏東當始發站,再加上往枋寮的復興號區間車都是從新左營出發,所以新左營到屏東之間,能同時搭到電化與非電化的區間車型。我想都不用想,比較偏愛不常見的復興號車型。
從九曲堂搭著電化區間車往屏東出發,列車向北經過大彎後往東,駛上高屏溪橋奔馳著,與停用已久的下淡水溪鐵橋遙遙相望。很快,列車載著自己來到屏東縣境內。
【家徒沒有四壁的六塊厝車站】
六塊厝是西部幹線南下入屏東縣境內的首個車站,繼續往南就到鐵路高架化工程的起點。在2020年的現在,列車從這座車站南下後就會駛入長達19公里的高架化鐵道,直至潮州車站以南回歸地表。
六塊厝車站僅停靠區間車,兩條正線各一座岸式月台。這座無人車站沒有像中部我熟悉的永靖、石龜車站那樣簡陋,僅有月台上的遮雨棚和跨站天橋;然而,也沒有石榴車站那樣完整(還具古蹟身分)的站房,而是在路線北側設立類似加強版公車亭的巨大遮雨棚,配色還十分地有海洋味。
簡略查了資料,在這之前一直以為這個站房本來就長這樣,看到老照片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它以前也是有牆壁的正規站房,但可能因改為無人站後需求不大,又或者避免不派人看守後被遊民佔據,於是僅保留站房中間部分,並打掉四面牆,讓候車室直接"喜迎"風吹雨打。
在我造訪的2013年9月初,高架化路段僅啟用屏東至潮州間的西正線(現在北上方向),屏東高架車站動工後也尚未有明確的雛形。當時六塊厝車站旁還能看到高架化工程的資訊牌。
沒有在高架化以前造訪屏東車站以南的屏東線,挺可惜的。
在欣賞站房細節之前,先逛一下車站周遭。
六塊厝車站前的光復路,跟屏東車站前的是同一條,但熱鬧程度完全無法比擬。這裡出站後僅一條與鐵道平行的路,兩側有些住宅區,安插著一家雜貨店,而且還有不少半毀狀態的建築。自己猜想,這該不會跟道路的拓寬有關係?
這些半毀建築集中在光復路靠六塊厝車站這側,絕大部分應該都不具居住功能,多數用圍籬封閉起來,但部分仍有停放車輛,甚至堆放傢俱。由於幾乎都前半部被削掉,如此看來建築因道路拓寬而拆除的可能性很大。
頭幾次遇到這類建築,會覺得為何不拆乾淨,放任它成為都市的一處"奇觀",然而類似案例或情境看多,曉得會造成這現象的原因很多,有些源自無聲抗議,有些則是協調或折衷後的產物。
題外話,今年(2020)四月底剛打通的高雄市區原鐵道用地,讓自由路與復興路被連結,而在南側拓寬路段,就誕生一棟被拆除前半段,原先可能是旅館或出租套房之類的半毀建築。這棟應該是我目前看過最壯觀的被"剖面"建築。
不過像上面的那個兩層樓建築,看的出來還在使用,只是不是居住就是了。
往回走,看看六塊厝的站房建築吧。
前面小標寫的「家徒沒有四壁」,就在講它的外觀特色。站房的柱子間沒有牆壁圍起,真的很像一個巨大的遮雨棚,或者一個巨大的公車亭。如果把建築移到更靠近馬路一點,被誤會成公車亭不無可能。此外,搭配上不那麼呆版的建築設計與配色,讓這個站房很沒有「台鐵」風格。
整體配色由下而上是藍、幾何裝飾的白、白、幾何裝飾的藍,產生一層層的顏色層次。在台鐵局徽部分,使有暗紅色並做成少見的立體外觀,不過站房屋頂上也裝附局徽的站名燈箱,所以正面是能同時看到兩個局徽。值得一提是,立體局徽的背景下方有做出不規則的藍色馬賽克效果,十分活潑。
融入站體的立體局徽,以及點綴正方建築結構的波浪屋簷,正面看去難以忽略,但我覺得整座站房最大特點,必然是與屏東教育大學合作,在外牆上以彩繪方式完成的不規則幾何裝飾,直接讓站房增添動態感,不再只是單調的單一塗色。
這個幾何裝飾出現在最上層屋頂側邊,以及柱子下半部的藍、白色交界處周圍。特別喜歡屋頂那一圈的部分,如同把六塊厝的站房戴了頂海洋味十足的帽子。
進行站房塗裝改造的是屏東教育大學的視覺設計學系,站房一角還有他們留下的簽名痕跡,完成時間是2005年10月23日。
六塊厝站房一角寫有NPUE.Visual Art,即屏教大視覺設計學系留下的註記
當初塗裝作業的照片,有留在六塊厝文化發展協會的
網站,相簿裡還有2004年在站房舉行辦桌宴的照片,真讓人難以想像那光景。
還好有照片佐證,不然我真以為屋頂圖案而用不同顏色的磁磚拼貼而成,天曉得會是學生用藍色油漆在白色磁磚上著色。
當時造訪時因為有斜坡的關係,站房前的第二層樓梯停滿自行車跟機車,稍微煞風景,卻又覺得好像很"理所當然"。
時隔七年,即使之後多次搭台鐵前往屏東或台東,這仍是我唯一一次造訪六塊厝車站。稍微搜尋多年後的車站現況,發現站房顏色又稍有調整,站前樓梯也整建得更美觀一些,看來很值得再去探訪一次。
無論如何,最希望屏東教育大學留下的註記還在,那可是這裡的「獨一無二」。
這一趟從高雄到九曲堂、九曲堂到六塊厝都是搭電聯區間車,還沒搭到終點站為枋寮的復興號區間車。接著下一站屏東,將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造訪高架化前的屏東車站,來的就是早忘了前次搭到是哪一年的復興號編組了。
很快地,橘色柴電與水藍色客車組成的屏東線區間車,駛入不久前下車的六塊厝車站南下月台。
有著綠色皮椅的列車,朝著當時台鐵西部幹線電氣化的終點-屏東車站出發,而我也在乘客不算多的車內想著,等會午餐該在車站附近吃什麼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