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田野豆士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位於彰化北斗的田野勤學
  五月份,臺灣兒童食育協會的主題是黃豆。每個月一次的二二讀書會,在第二週的星期二舉行,這個月邀請到彰化北斗的田野勤學負責人—陳光鏡先生,介紹有關非基改黃豆的故事。

  1. 田野勤學是誰?
  2. 農食育循環?
  3. 黃豆哪裡來?

田野勤學

  負責人陳光鏡先生原來是科技業的工程師,因為工作而犧牲與家庭相處的大半時間,使得陳先生慢慢停下腳步......開始重新思索工作及家庭的意義。他毅然決然,拋下工程師的頭銜,來到田野,展開黃豆和他人生中的另一篇章。
從理論科技跨到實務農事的轉變,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要走這條前景模糊的路,但原因也許就是陳先生在分享當中所提及的一張圖:
經典雜誌第175期2013.02/攝影。陳弘岱
圖中如砂土般的黃豆,是從南美洲船度而來散裝的基改黃豆,滿滿填充整個船艙,90%用於國內提煉沙拉油、飼料豆的主要來源,但最重要的,其中10%也是國人食用黃豆製品的來源。
(詳細資訊請見:黃豆 不願面對的真相

農食育

  田野勤學將食農教育落實在三個部分:
——食農、科普,將食農教育和負責人本身所學結合,並且成立一級農產實驗室,以利進行農事相關的實務作業。
——推廣大豆經典飲食工藝文化、飲食地圖,追尋飲食和生活的記憶。
——將黃豆融合兒童教育,進行一系列飲食文化、原型食物的溯源養成,同時定期舉辦黃豆食農巡迴講座。
負責人夫人為英文老師

黃豆哪裡來

  上述內容大致將臺灣黃豆來源的實際情況向大家做了簡述,目前進口至臺灣的基改食品有黃豆、玉米、棉花、油菜以及甜菜根五種,隨著數量的增加,政府對基改以及非基改食品的標示已有相關草擬,並逐一實施,但除了「經國內查驗登記核准於食品使用的基因改造原料」以外,有些業者為了使自身的產品與基改劃清關係,也自行加上「非基因改造食品」的標示,例如:綠豆、紅豆、芝麻、黑豆等,這些原本就不是基因改造的食品若經過標示的這道程序,便會造成其他沒有標示的產品被誤認為基改食品,因此衛福部將在2020年7月根據食安法第52條實施標示限定的相關規定。此政策能夠使得消費大眾對於基改食品有較清楚的規範可釐清,也能避免產生過度恐慌。

My feedback

  不久前才加入台灣兒童食育協會,當時正在尋找任何有關食農教育的NGO或者是社會企業,碰巧就尋到了離學校不遠,理念也相近的團體,毫不猶豫馬上就和負責人聯絡,雖然食育會還是個年輕的組織,但是實際進入協會,也參與了一些講座活動後便會發現:原來實際推廣飲食相關的知識、見解、文化、習慣等,是這麼樣的多方面,也多元,以食為天的想法,並不停止在過去農業社會,只要我們身體還需要養份存在,食物就永遠都是一門重要且必要的課題。
以下筆者提供分享會中的兩本有關臺灣基改食品的書,也附上相關連結。
文章:

台灣兒童食育協會

六月份主題活動—雞蛋
JoanneLin
JoanneLin
社會愈快,我欲慢,想慢下腳步,想走自己的速度,不急著追上,但仍在前進。Deep breath and then be a yogi.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oanneLin 的其他內容
青村的力量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