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閱讀|《流動的饗宴:海明威巴黎回憶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受邀參與方格子的徵文「消失的書展,有你我選擇的經典補上」,一時之間,望著書櫃還真不知道該挑哪一本好。不過正值疫情期間、移動受限,最近也常翻看從前旅行的照片、想念在歐洲走跳的自由時光,因此選了《流動的饗宴:海明威巴黎回憶錄》作為我的經典書目。

2011年盛夏。搭水上巴士時拍的巴黎聖母院

2011年盛夏。搭水上巴士時拍的巴黎聖母院

如果你夠幸運,
在年輕時待過巴黎,
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
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滿二十歲那年的夏天,我和非常好的朋友去了巴黎。那時還沒有智慧型手機,我們天天拿著紙張地圖漫步巴黎,天空藍得很輕淺,少女興奮得很孩子氣。那其實是我們第一次到歐洲自助旅行,第一次看什麼都美、做什麼都浪漫,手牽手走過一條條電影場景般的街,肩並肩坐在塞納河畔分食甜點,巴黎就是我們的初戀。

初戀裡最接近永恆的是聖母院,相機根本拍不出花窗玻璃有多美,十字架從背後仰望最為莊嚴。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乘著夜晚登上塔樓,遇見守護這座城市的石像怪獸,看著牠們心底會浮起寧靜的溫柔,想就這樣站在牠們身旁看天色變幻、看世事恆常。

怎麼也沒想到,《愛在巴黎日落時》席琳說的那句 'you have to think that Notre-Dame will be gone one day' 一語成讖。大約就是在那時,眼睜睜看大火燃燒聖母院之際,我滿懷著對巴黎的眷戀,拾起了這本《流動的饗宴》。

《愛在巴黎日落時》電影劇照

《愛在巴黎日落時》電影劇照

《流動的饗宴》描寫的是1921到1926年間,海明威與第一任妻子海德莉在巴黎度過的歲月,那段他們很窮、但很快樂的日子。書中詳細描述了他走過的街道、喜歡的咖啡館和餐館,讀的時候忍不住跟著點開地圖、把自己丟進街景。盧森堡公園和博物館裡的塞尚或許沒有變得太多,雙叟咖啡館如今坐滿觀光客,莎士比亞書店還在但不是當時的那一家了,而弗勒呂思街二十七號有個小牌子標明這曾是史坦小姐的家。

那時候,海明威剛辭去穩定的記者工作,開始專注投入寫作,書中有些我特別喜歡的段落,正是關於他為自己建立起的寫作習慣,面對其他人評論他作品時的態度,以及那種隱隱約約的,在自信與不確定性之間擺盪的心情。

在我動筆寫一篇小說時,常常開不好頭,這時我會坐在火爐前,用手擠壓小橘子皮,讓汁液滋進火苗外緣,看那藍色的火焰噗哧作響。而後,我站起身來,俯視巴黎城各式各樣的屋頂,想著:「別著急。以前你能寫,現在也同樣能寫下去。目前能做的,就是寫出一句真實的句子,把你所知道的最真實的句子寫下來。」

書中也寫到他和好幾位友人、同時代作家的對話,包括許多人最有興趣的,他和費茲傑羅的互動。不過從文字中能看出,海明威經常語帶諷刺或不以為然,也鮮少稱讚別人,後來許多段友誼也無疾而終。我忍不住想起電影《午夜巴黎》裡,主角蓋爾穿越時空回到一九二零年代的巴黎,與海明威進行的那一段對話。現在想來,真是精準又幽默地詮釋了海明威。

海明威:你在寫什麼小說?
蓋爾:關於一個在復古商店工作的男人...聽起來是個很糟的主題。
海明威:沒有什麼主題是糟糕的,只要這故事是真實的,文句簡潔真誠,並能彰顯壓力之下的勇氣風範。
蓋爾:你能幫我一個大忙嗎,幫忙看看我寫的小說?我非常想聽你的意見。
海明威:我的意見就是我討厭它。
蓋爾:什麼意思,你又還沒看過?
海明威:如果寫得很糟,我會討厭它,因為我討厭糟糕的文筆。如果寫得很好,出於嫉妒我會更討厭它。不要問同行的意見。
電影《午夜巴黎》Corey Stoll 飾演的海明威

電影《午夜巴黎》Corey Stoll 飾演的海明威

《流動的饗宴》裡對細節的描繪十分詳實,看似歷歷在目,但海明威書寫這本回憶錄的時間其實是在三十年後,他人生的最後幾年。1957年,他與第四任妻子瑪麗重回巴黎,飯店服務員將兩大箱從1927年起就存放在倉庫的文件,原封不動歸還給海明威,打開一看,裡頭全是當年的筆記本和手稿。

無意間埋下的時光膠囊,成為這本回憶錄最有意思的地方。雖然書中大多以現在式、而非回首過往的方式敘述,卻依然能看見少年海明威與年邁海明威的身影在字裡行間交疊。多數時候,我們看著二十二歲的他,坐在丁香園咖啡館寫完一段又一段小說,擔心稿子賣不出去但還是點了幾杯酒,去史坦小姐家聽她高談闊論,和海德莉一起散步塞納河畔再回家吃美味的午餐,到莎士比亞書店借幾本書度過冬天。但偶爾,也會聽見五十多歲的他——兩度參與世界大戰、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經歷四段婚姻——感慨地獨白,告訴讀者、也告訴當年的自己,寫作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某人的品性和才華如何,以及,海德莉和他曾經那麼快樂。

巴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而我們卻還年輕。這裡沒有一件事是簡單的,甚至連我們的貧困、突來的一筆錢、月光,或正確或錯誤,還有躺在你身邊、在月光下熟睡的人的呼吸聲,都沒那麼簡單。
《午夜巴黎》電影劇照

《午夜巴黎》電影劇照

離開了巴黎,才開始能描寫巴黎;失落了一段愛,才開始能描寫愛。海明威在回憶錄最後一章,唯一以回首的語氣寫成的一章,隱諱地交代了自己的出軌。他為了另一個女人,耽擱了搭火車返回妻子身邊的時日,而三十年後的他這麼寫道:

火車沿木柴堆開進車站,我又看見了站在月台上的太太。這時我心想:我多希望在我只愛她一個人時就死去。她微笑著,陽光照在她可愛的臉上,透著雪光和陽光抹上的棕色。身段很美。頭髮在陽光中金裡透紅,一個冬天就變了模樣,但很好看。

對於海明威、和我們而言,無論是巴黎、或是自己愛過的人,其實都是一席席流動的饗宴吧。一旦經歷過,便將永遠跟著你,成為你的一部分,即使你再也無法如當初所希望的那樣,在只愛她一人時就死去。

而巴黎永遠都是巴黎。

---

書訊: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幫我按下方的Like,以及追蹤作者!
也歡迎按讚我的臉書粉專:藝文日常,會有更多電影、書、展覽短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巴黎的確是一場偉大的盛宴,流動在時間裡以及流動在每一個旅行者以及夢想著經歷生命全貌的心靈裡。謝謝你分享文章,想去找回海明威再讀一遍。
方格子 vocus-avatar-img
2020/05/28
哈囉郁書,非常謝謝你回應我的邀稿,看完你的文章,我也非常想念巴黎了,那些愛過的,大概也是以著不同的節奏,持續在我們說不明的某個部份裡,流動著吧:)
avatar-img
黃郁書的沙龍
872會員
64內容數
我所喜愛的,有藝術、電影和文學陪伴的日常。
黃郁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4/25
在這長期由男性主導的世界,作為「女性」本身就持續存在於某種自我與社會、個人與集體間的張力之中,這讓她們在成為哲學家的路上,加倍需要勇氣和獨立性——我想這是蘭德、波娃、韋伊和鄂蘭的共通之處,那就是她們都擁有不在意他人和社會眼光的勇氣,在思想上亦各自成一格,難以被簡單歸類到單一特定的哲學類別當中。
Thumbnail
2022/04/25
在這長期由男性主導的世界,作為「女性」本身就持續存在於某種自我與社會、個人與集體間的張力之中,這讓她們在成為哲學家的路上,加倍需要勇氣和獨立性——我想這是蘭德、波娃、韋伊和鄂蘭的共通之處,那就是她們都擁有不在意他人和社會眼光的勇氣,在思想上亦各自成一格,難以被簡單歸類到單一特定的哲學類別當中。
Thumbnail
2022/04/25
《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在時序上承接了前作,來到政治氛圍更險峻動盪的納粹崛起、二戰爆發時期;內容上,哲學家哲思的對象也從個體存在和抽象領域,轉為對他者、群體和政治的關注——若用鄂蘭的概念作區分,可說是從「沉思的生活」來到了「行動的生活」。其實,本書的德文書名直譯正是「自由之火:黑暗時代的哲學救贖」。
Thumbnail
2022/04/25
《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在時序上承接了前作,來到政治氛圍更險峻動盪的納粹崛起、二戰爆發時期;內容上,哲學家哲思的對象也從個體存在和抽象領域,轉為對他者、群體和政治的關注——若用鄂蘭的概念作區分,可說是從「沉思的生活」來到了「行動的生活」。其實,本書的德文書名直譯正是「自由之火:黑暗時代的哲學救贖」。
Thumbnail
2021/12/01
昆德拉認為,小說的定義和本質,是洞見、發現人性隱晦而尚未被看清楚的面向;是傾聽、深入探究事物的精神。一位優秀的、夠資格的小說家,該要看穿那些所謂的「理所當然」或「平凡無奇」身上,其實披掛著一層「預先詮釋」的簾幕,並像賽萬提斯將唐吉訶德送上征途那樣,將簾幕一舉撕破,直面世界赤裸裸的滑稽模樣。
Thumbnail
2021/12/01
昆德拉認為,小說的定義和本質,是洞見、發現人性隱晦而尚未被看清楚的面向;是傾聽、深入探究事物的精神。一位優秀的、夠資格的小說家,該要看穿那些所謂的「理所當然」或「平凡無奇」身上,其實披掛著一層「預先詮釋」的簾幕,並像賽萬提斯將唐吉訶德送上征途那樣,將簾幕一舉撕破,直面世界赤裸裸的滑稽模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一個人能把自己三十年前發生的事情寫得就像昨天,就像剛在眼皮下發生一樣嗎? 《巴黎,不散的饗宴》是海明威於古巴完成,距離旅居巴黎那個二十二歲的青春不羈歲月已過去三十多年。
Thumbnail
一個人能把自己三十年前發生的事情寫得就像昨天,就像剛在眼皮下發生一樣嗎? 《巴黎,不散的饗宴》是海明威於古巴完成,距離旅居巴黎那個二十二歲的青春不羈歲月已過去三十多年。
Thumbnail
你想像的巴黎真的是真正的巴黎嗎?看完這本書後,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Thumbnail
你想像的巴黎真的是真正的巴黎嗎?看完這本書後,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Thumbnail
一本書可以聯想到一個人、一段回憶、一座城市…,分享2022年從五月之春一直到九月秋日閱讀的二十一本書…
Thumbnail
一本書可以聯想到一個人、一段回憶、一座城市…,分享2022年從五月之春一直到九月秋日閱讀的二十一本書…
Thumbnail
還想著第一次去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當時不是很習慣閱讀法文名字,大概錯過了很多偉人的墓。觀光客說要來看你、看王爾德、看蕭邦或是看比才,但我只是純粹喜歡在墓園散步,觀賞著雕刻和偶爾猜測墓碑上的拉丁文(假裝我看的懂),那裡總是特別平靜和涼爽——因為有樹蔭。
Thumbnail
還想著第一次去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當時不是很習慣閱讀法文名字,大概錯過了很多偉人的墓。觀光客說要來看你、看王爾德、看蕭邦或是看比才,但我只是純粹喜歡在墓園散步,觀賞著雕刻和偶爾猜測墓碑上的拉丁文(假裝我看的懂),那裡總是特別平靜和涼爽——因為有樹蔭。
Thumbnail
最近讀《巴黎評論》,發現記者喜歡問美國作家們在歐洲生活的經驗,並要他們分享其與寫作的關係。可想而知,大眾對於國外的生活是有憧憬的,也相信離開原先生活的環境對於寫作有所啟發。
Thumbnail
最近讀《巴黎評論》,發現記者喜歡問美國作家們在歐洲生活的經驗,並要他們分享其與寫作的關係。可想而知,大眾對於國外的生活是有憧憬的,也相信離開原先生活的環境對於寫作有所啟發。
Thumbnail
1954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文豪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他膾炙人口的小說如《妾似朝陽又照君》(一名《旭日依舊東升》)、《戰地春夢》、《戰地鐘聲》、《雪山盟》、《老人與海》等均改拍成電影,頗為國人所熟悉。透過小說與電影,海明威給人的印象為支持參戰
Thumbnail
1954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文豪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他膾炙人口的小說如《妾似朝陽又照君》(一名《旭日依舊東升》)、《戰地春夢》、《戰地鐘聲》、《雪山盟》、《老人與海》等均改拍成電影,頗為國人所熟悉。透過小說與電影,海明威給人的印象為支持參戰
Thumbnail
如果你夠幸運 在年輕時待過巴黎 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 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看過流動的饗宴 A Moveable Feast這本書,你會了解覺得有夢並不愚蠢、貧窮沒什麼不好,只要你心中有一席自己的天地,不管是在咖啡館、在巴黎、或在世界上任何一個,你都可以有一場屬於自己的饗宴。
Thumbnail
如果你夠幸運 在年輕時待過巴黎 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 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看過流動的饗宴 A Moveable Feast這本書,你會了解覺得有夢並不愚蠢、貧窮沒什麼不好,只要你心中有一席自己的天地,不管是在咖啡館、在巴黎、或在世界上任何一個,你都可以有一場屬於自己的饗宴。
Thumbnail
離開了巴黎,才開始能描寫巴黎;失落了一段愛,才開始能描寫愛。對於海明威、和我們而言,無論是巴黎、或是自己愛過的人,其實都是一席席流動的饗宴吧。一旦經歷過,便將永遠跟著你,成為你的一部分,即使你再也無法如當初所希望的那樣,在只愛她一人時就死去。
Thumbnail
離開了巴黎,才開始能描寫巴黎;失落了一段愛,才開始能描寫愛。對於海明威、和我們而言,無論是巴黎、或是自己愛過的人,其實都是一席席流動的饗宴吧。一旦經歷過,便將永遠跟著你,成為你的一部分,即使你再也無法如當初所希望的那樣,在只愛她一人時就死去。
Thumbnail
19世紀法國文學興盛,作家雨果(Victor Hugo)、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凡爾納(Jules Verne)等相繼寫出雅俗共賞的作品,帶動閱讀風氣,出版社、書店和書販成為熱門生意。臉、不洗澡、不說英文、不專情⋯
Thumbnail
19世紀法國文學興盛,作家雨果(Victor Hugo)、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凡爾納(Jules Verne)等相繼寫出雅俗共賞的作品,帶動閱讀風氣,出版社、書店和書販成為熱門生意。臉、不洗澡、不說英文、不專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