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從≪陪伴,是世上最奢侈的禮物≫聊離別

2020/05/3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告別,是一段需要不斷練習的課題,
那時候的「再見」也只是「明天見」而已。
願我們都能在告別前,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時光。
  在人生中我們天天都在說再見,放學的明天見、睡前的晚安,我們總希望開心的時間多一點,難過的時間少一點,在離別來臨前總以為有無止盡的時間可以浪費,但是當離別的時刻到來,我們又往往難以自拔,依依不捨,甚至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導致情緒低落,離別焦慮症。
翻拍自陪伴,是世上最奢侈的禮物中
  每到離別來臨時,好似相處時的回憶蜂擁而上,依依不捨的情緒化做憤怒的怒火,燒往你最愛的人,因為太愛了,所以不願意告別,「只要我生氣,他就會留下來吧」這樣不安分的想法在心裡慢慢地孳生。如果我是這樣的人,該怎麼辦呢?
  大多數有離別焦慮症這樣情感的人並不是故意的,他們太害怕失去,或無法和孤單共存,這樣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幼時和親人或和重要的物品分離,幼小心靈無法承受分別的傷痛,導致日後對於離別都有無法抹滅的害怕,我常觀察到狗狗有離別焦慮症,當主人進門時很開心的衝上前討摸摸,但主人要出門時不斷撒嬌不給離開,這時如果主人強硬要走人時,有些狗狗就會吠叫或咬傷主人,如果你覺得只是狗狗不懂,不正視這個問題的話,那這個問題就永遠都不會改善。

關於離別焦慮症

  對於離別焦慮症每個人的症狀都會有些不同,這也源自幼年生活的陰影所造成的傷害不同,以下可以參考幾個症狀:
  1. 當離家或離開親人時,會感到痛苦
  2. 一直擔心會失去親人
  3. 害怕獨自一人
  4. 害怕親人離開而不敢睡覺
  5. 反覆做有關分離的噩夢
  而對於分離焦慮症曾有一個測驗是對嬰兒做陌生情境測試,來研究嬰兒和母親分開後和陌生人相處反應之變化,研究結果發現嬰兒有三種不同的變化,因而區分不同依戀類型。

一、安全型依戀(securely attached)

有三分之一的嬰兒屬於安全型依戀型,當母親在身邊時,這類的兒童顯得相當自在,當母親離開時,雖然顯得有點心煩,但是仍繼續玩耍,但母親回來時便立即親近又尋求安慰。安全型嬰兒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

二、迴避型依戀(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

有約兩成的嬰兒屬於迴避型依戀,當母親離開時,他們看來並不難過,但母親回來時,他們的態度也相當冷淡。從表面上看起來情感淡薄,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在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不小心付出了情感(對方即成為了依附對象),之後又必須分離時,將會面臨極大的痛苦,甚至可能超過他們能承受的範圍。

三、矛盾型依戀(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

他們即使母親在身邊,他們也緊緊依偎在母親旁。當母親離開時,他們會哭鬧不已。當母親再回來時,他們會一邊親近,尋求安慰,另一方面又會對母親「拳打腳踢」。而矛盾型依戀的孩童最易於長大後產生成人的分離焦慮。他們可能會以用嚎啕大哭、吵鬧等阻止對方離開;失敗的話會情緒低落,又會嘗試與對方疏離,好讓自己別太傷心;要是對方仍不回來的話,他們會嘗試接受分離,正常生活,但想到對方時仍會傷心。

練習告別

  童年時所發生的事情我們無從改變,也無法去責備誰,現在的我們能做的或許就只有靠練習告別來減輕離別焦慮症,網路上常寫到要減少離別焦慮症發作頻率就讓自己忙碌一點,這樣就不會多想,或是保持樂觀開朗的態度就不會想太多,但我想這些或許都是治標不治本吧,當離別來臨,無論多忙多樂觀都會讓人被瓦解,無心於生活。
那麼嘗試著練習告別吧!
在面對每一次的離別都好好地說清楚,開心也好,不開心也好,期待下一次的見面也好,不見面的這段時間會很思念也好。把想說的話說出口,並感謝對方的付出。
在人生中的每個階段都認真地度過,不留遺憾地活著吧。
  當離別焦慮症發作時常常會覺得「為什麼不是你要陪我,我都已經......」,但沒有人有義務要陪伴某人直到結尾,就算是夫妻,所有人都是單獨的個體,所以陪伴本來就是你情我願的行動,正因如此才顯得可貴。
陪伴,是一個人能給你的最大禮物。
每個人的時間都有限,也都有屬於它原本的價值;
當一個人願意將有限的時間分給了你,
也等同於最珍貴的給予。
Queenie
Queenie
台中人,外向型高敏感族。擁有敏銳的直覺和天生喜歡嘗試新事物的個性,集矛盾於一身的女子。初嘗寫作便感受到文字間的生命力, 把源源不絕的疑惑幻化成整片星空,自己也好似觀察家聆聽著世界的脈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