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往往以為自己很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的哲學老師奧斯卡曾經說過一個莊子寓言「罔兩問景」。
所謂的罔兩,就是「影子的影子」,英文叫做penumbra。甚麼叫做影子的影子呢? 仔細觀察某一物件在光源下的影子,中間的顏色很深,但邊緣則環繞著淡淡的一圈,是因物體的上下緣分別被光源的上下緣所分別遮住產生的,很像依附於影子的影子。又因為模模糊糊的,所以稱為「罔兩」。而景就是「影子」。
原文是這樣寫的。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大意是說,罔兩跟影子抱怨:「你剛才在行走,現在卻靜止了!你本來是坐著,後來又站起來。你怎麼這麼沒主見呀?」影子說:「那是因為我是別人的影子啊!我依附著他,但他又何嘗不依附著光呢? 就好比我是蛇脫的皮、蟬脫的殼的影子,而蛇皮蟬殼也不過是它們主人的遺蛻罷了!這世上到底誰是誰的影子?誰是影子,誰不是影子呢?」
如果我們的思考是影子,言語及行動是罔兩,那麼光源就是文化。但所謂的文化,難道又不是地理、歷史、自然法則的影子?如果我們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都可以追溯到背後的思考,而思考可以繼續追溯到背後的文化,甚至自然法則,那要真正理解別人的話,就不能不看懂背後的邏輯。而要理解自己或別人的問題,也不能不看懂問題背後的結構。
罔兩須依附著影子卻笑影子不自由,但這一層附一層的系統,又有誰是自由的,又有誰是不自由的?難怪愛因斯坦說:「從哲學的意義來說,我完全不相信人類是自由的。」
但若思考不曾自由,我們還需要重視它,甚至鍛鍊它嗎?
奧斯卡在「哲學踐行的藝術」一書裡寫道:「被某種程度的喧嘩佔據著,腦中的思考表現在外的行動和言語,往往只不過是一條蒼白的影子。」這個世界充斥著太多訊息,阻擋在光源與我們之間,也阻擋在我們與影子之間,導致我們的思考混亂,言語含糊,行為搖擺不定。訓練思考,就是讓影子可以更深刻,移動更迅速、精確,罔兩也會跟著輕快起來。
於是我想,人可以不自由,但要至少能做一條「深刻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