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傾聽的法門:無知的力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聆聽! 否則你的舌頭會把你變成聾子!」Native American Proverb
raw-image

翻開所有的理論,有效溝通的第一步,是要先學會傾聽。但要如何傾聽? 第一步是先放下先入為主的成見。這句話大家都會說,但做到又談何容易?

在哲學思考裡面,放下的第一步,是相信自己是無知的。如同蘇格拉底說的:「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一無所知。」蘇格拉底怎麼可能一無所知?乍聽覺得他很虛偽,既然知道何必裝作一無所知?越來越了解以後才發現,「無知」不但要裝,還要相信自己的無知,成為一種「信仰」。

所謂的「無知」,是要先挑戰自己的「所知」。但我們的所知,是累積了一生的認知、經驗、知識,哪有說挑戰就挑戰,說放下就放下的道理?因此,我們必須了解累積了一生的知識,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

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我們是先有知識才選擇相信某件事情。但焉知,我們所相信的知識系統,也是建立在某種「相信」之上,某種假設之上?

我初次聽到這個說法的時候,覺得非常難以接受。例如細菌,我們是知道科學用顯微鏡觀察到細菌,提出了微生物的概念,才相信細菌是一種微生物的啊。

但有多少人真正看過細菌? 聊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醫學院的同事說,她也沒看過細菌本人,於是我只好不情願地承認,其實我雖相信細菌存在,但從來無法實證。於是我也只好承認,我自以為的客觀及理性,乃是因為我先接受了「科學的體系」,順水推舟地就相信了科學家提出的理論。但我們所謂的科學,也僅是最當代的認知,也許未來這個理論被推翻。就如同我們對幾世紀以前的人將疾病歸因於神鬼嗤之以鼻,搞不好未來數千年以後的人有了更先進的發現,推翻了細菌的觀點,想到古人竟然相信有細菌這種東西,也對我們不置可否。我們唯一能夠確立的是,在我們有限的知識系統,這是現在我們能想到最理性的推斷,但不等於真理。

一次聚會中,我提到了這個想法。朋友仍然很不能接受。她說:「你剛才告訴我,左手香是可以吃的,你說明了左手香的效用,又舉了自己的例子,我才相信的。」「但也許你先相信了,草本植物是可以吃的?」她搖搖頭,仍然不能接受。我靈光乍現,拍桌道:「也許你先相信了我這個人?」她大笑,同意了自己其實是基於一種選擇性的相信,才建構出左手香可食的知識系統。

我們也同意,絕大多數我們自以為堅不可破的知識系統,其實都可以找出背後那個假設的根源,那個特定的「相信」;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相信,就可能產生完全不同觀點。而那個觀點,未必是錯的。意識到了這點,不禁質疑有甚麼事情是堅不可破的真理嗎?主觀跟客觀,有多少事情是「絕對」客觀的?

無知的力量,激發了對於未知的謙卑,撼動了先入為主的成見。學習「無知之知」的藝術,絕對是學會聆聽的不二法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adow 浮光掠影的沙龍
14會員
12內容數
透過思考,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2021/07/17
在哲學裡,「為什麼」是一個最強大的萬用提問。除了可以把已經靜止的句點延展,梳理前因後果,開啟「向後的對話空間」。更重要的是,可以開啟「向下的空間」,探討更深層的原因,挖掘本質。 向下的空間,是黑暗的,是未知的,是令人恐懼的,但這是唯一通往地心的路。
Thumbnail
2021/07/17
在哲學裡,「為什麼」是一個最強大的萬用提問。除了可以把已經靜止的句點延展,梳理前因後果,開啟「向後的對話空間」。更重要的是,可以開啟「向下的空間」,探討更深層的原因,挖掘本質。 向下的空間,是黑暗的,是未知的,是令人恐懼的,但這是唯一通往地心的路。
Thumbnail
2020/07/09
我們往往以為自己很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真的是這樣的嗎?  影子說:「那是因為我是別人的影子啊!我依附著他,但他又何嘗不依附著光呢? 就好比我是蛇脫的皮、蟬脫的殼的影子,而蛇皮蟬殼也不過是它們主人的遺蛻罷了!這世上到底誰是誰的影子?誰是影子,誰不是影子呢?」
Thumbnail
2020/07/09
我們往往以為自己很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真的是這樣的嗎?  影子說:「那是因為我是別人的影子啊!我依附著他,但他又何嘗不依附著光呢? 就好比我是蛇脫的皮、蟬脫的殼的影子,而蛇皮蟬殼也不過是它們主人的遺蛻罷了!這世上到底誰是誰的影子?誰是影子,誰不是影子呢?」
Thumbnail
2020/07/09
我們常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學思考也一樣,調整好了姿勢,要跑到終點,只是早晚的事情。
Thumbnail
2020/07/09
我們常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學思考也一樣,調整好了姿勢,要跑到終點,只是早晚的事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從 enlightment 啟蒙 到 祛魅化disenchantment 所謂的知識障,指的不是知識會使你障礙自己,而是如果你擁有知識擁有思辨能力,對那些想要控制你的人是障礙,同時,如果你能有學習知識的能力、有思考辨認的能力,你會得到隨時能跨越、能推倒那些精神吸血鬼擺到你面前針對你的障礙的力量
Thumbnail
從 enlightment 啟蒙 到 祛魅化disenchantment 所謂的知識障,指的不是知識會使你障礙自己,而是如果你擁有知識擁有思辨能力,對那些想要控制你的人是障礙,同時,如果你能有學習知識的能力、有思考辨認的能力,你會得到隨時能跨越、能推倒那些精神吸血鬼擺到你面前針對你的障礙的力量
Thumbnail
既然語言文字如此不可信,人又該如何運作自己的感知能力呢?對此,賽斯提出了一個修行法門: 在日常用語裡,物件有特定的名字。顯然名字並非物體,而是符號。可是,即使這些符號也把你自世界中分離出來。你是感知者, 而世界被客觀化了。
Thumbnail
既然語言文字如此不可信,人又該如何運作自己的感知能力呢?對此,賽斯提出了一個修行法門: 在日常用語裡,物件有特定的名字。顯然名字並非物體,而是符號。可是,即使這些符號也把你自世界中分離出來。你是感知者, 而世界被客觀化了。
Thumbnail
人類的知識要先貶義才能夠釋放出來。當人類願意走出知識的思維迷宮,並打開心門以純淨的靈魂來感受時,就會放棄偽知識,因為真知永遠不可能失落的。要冒的風險只是突破短視近利的領袖們誇誇而談的空泛意見,他們是群只執迷於眼前絢麗浮華,卻遺忘了森林及眾星辰樸實的人。
Thumbnail
人類的知識要先貶義才能夠釋放出來。當人類願意走出知識的思維迷宮,並打開心門以純淨的靈魂來感受時,就會放棄偽知識,因為真知永遠不可能失落的。要冒的風險只是突破短視近利的領袖們誇誇而談的空泛意見,他們是群只執迷於眼前絢麗浮華,卻遺忘了森林及眾星辰樸實的人。
Thumbnail
今天我們再講講,什麼是證悟? 證悟,就是我們是否真正能明白一件事情。 比如說我們學習一些東西,就像佛說的無生無死,我們也認為是正確的,但是是否能真正的明白呢? 我們還真不一定能明白,也許只是從字面上明白了,或者是感覺自己明白了,但不能真正的明白。 只有當我們掌管眾生輪回,掌管眾生生死,能夠規
Thumbnail
今天我們再講講,什麼是證悟? 證悟,就是我們是否真正能明白一件事情。 比如說我們學習一些東西,就像佛說的無生無死,我們也認為是正確的,但是是否能真正的明白呢? 我們還真不一定能明白,也許只是從字面上明白了,或者是感覺自己明白了,但不能真正的明白。 只有當我們掌管眾生輪回,掌管眾生生死,能夠規
Thumbnail
內在的啟示或啟蒙 世界上幾乎每一種偉大的宗教都起源於具有直接內在的啟示或啟蒙經驗的人。成為基督的耶穌,佛陀,摩西,瑣羅亞斯德,以及其他各種進化的生物都是明顯的例子。 在獲得啟蒙之後,這些人(通常他們自己通常不打算發起新的宗教)總是回到社會去盡力與他人進行傳道,教導和分享他們的精神經驗...
Thumbnail
內在的啟示或啟蒙 世界上幾乎每一種偉大的宗教都起源於具有直接內在的啟示或啟蒙經驗的人。成為基督的耶穌,佛陀,摩西,瑣羅亞斯德,以及其他各種進化的生物都是明顯的例子。 在獲得啟蒙之後,這些人(通常他們自己通常不打算發起新的宗教)總是回到社會去盡力與他人進行傳道,教導和分享他們的精神經驗...
Thumbnail
莫比烏斯環展示了一個對應且合一的拓墣結構。也許可以讓咱們有更深一層的感受。 「你」是展成什麼樣子的感受接收器,「我」即相應而產出相應之「物」。即是所謂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唯能合上,能感而受之,是真的受方。
Thumbnail
莫比烏斯環展示了一個對應且合一的拓墣結構。也許可以讓咱們有更深一層的感受。 「你」是展成什麼樣子的感受接收器,「我」即相應而產出相應之「物」。即是所謂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唯能合上,能感而受之,是真的受方。
Thumbnail
科技的發展,使的人類的限制,一步一步的往外推,生活有了跟以往不同的體驗。然而咱們真的了解自己嗎?而咱們的限制,究竟是在哪裡呢? 人的身體是有所限制的,而在沒有被限制的那一端,卻因為身份認同與標籤的尋找,將「你」封印在各式各樣的「有」上面。由於這樣的封印,分離於是產生,即是一生二,二生三。
Thumbnail
科技的發展,使的人類的限制,一步一步的往外推,生活有了跟以往不同的體驗。然而咱們真的了解自己嗎?而咱們的限制,究竟是在哪裡呢? 人的身體是有所限制的,而在沒有被限制的那一端,卻因為身份認同與標籤的尋找,將「你」封印在各式各樣的「有」上面。由於這樣的封印,分離於是產生,即是一生二,二生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