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傾聽的法門:無知的力量

2020/07/0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聆聽! 否則你的舌頭會把你變成聾子!」Native American Proverb
翻開所有的理論,有效溝通的第一步,是要先學會傾聽。但要如何傾聽? 第一步是先放下先入為主的成見。這句話大家都會說,但做到又談何容易?
在哲學思考裡面,放下的第一步,是相信自己是無知的。如同蘇格拉底說的:「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一無所知。」蘇格拉底怎麼可能一無所知?乍聽覺得他很虛偽,既然知道何必裝作一無所知?越來越了解以後才發現,「無知」不但要裝,還要相信自己的無知,成為一種「信仰」。
所謂的「無知」,是要先挑戰自己的「所知」。但我們的所知,是累積了一生的認知、經驗、知識,哪有說挑戰就挑戰,說放下就放下的道理?因此,我們必須了解累積了一生的知識,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
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我們是先有知識才選擇相信某件事情。但焉知,我們所相信的知識系統,也是建立在某種「相信」之上,某種假設之上?
我初次聽到這個說法的時候,覺得非常難以接受。例如細菌,我們是知道科學用顯微鏡觀察到細菌,提出了微生物的概念,才相信細菌是一種微生物的啊。
但有多少人真正看過細菌? 聊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醫學院的同事說,她也沒看過細菌本人,於是我只好不情願地承認,其實我雖相信細菌存在,但從來無法實證。於是我也只好承認,我自以為的客觀及理性,乃是因為我先接受了「科學的體系」,順水推舟地就相信了科學家提出的理論。但我們所謂的科學,也僅是最當代的認知,也許未來這個理論被推翻。就如同我們對幾世紀以前的人將疾病歸因於神鬼嗤之以鼻,搞不好未來數千年以後的人有了更先進的發現,推翻了細菌的觀點,想到古人竟然相信有細菌這種東西,也對我們不置可否。我們唯一能夠確立的是,在我們有限的知識系統,這是現在我們能想到最理性的推斷,但不等於真理。
一次聚會中,我提到了這個想法。朋友仍然很不能接受。她說:「你剛才告訴我,左手香是可以吃的,你說明了左手香的效用,又舉了自己的例子,我才相信的。」「但也許你先相信了,草本植物是可以吃的?」她搖搖頭,仍然不能接受。我靈光乍現,拍桌道:「也許你先相信了我這個人?」她大笑,同意了自己其實是基於一種選擇性的相信,才建構出左手香可食的知識系統。
我們也同意,絕大多數我們自以為堅不可破的知識系統,其實都可以找出背後那個假設的根源,那個特定的「相信」;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相信,就可能產生完全不同觀點。而那個觀點,未必是錯的。意識到了這點,不禁質疑有甚麼事情是堅不可破的真理嗎?主觀跟客觀,有多少事情是「絕對」客觀的?
無知的力量,激發了對於未知的謙卑,撼動了先入為主的成見。學習「無知之知」的藝術,絕對是學會聆聽的不二法門。
Shadow 浮光掠影
Shadow 浮光掠影
生命不過是一襲行走的影子。 在浮光掠影的人生旅程上,拾起各式不經意的美好與精彩。 而正是因為世界太美好,才值得我們奮不顧身地保護。 兼談旅行 | 設計 | 藝術 | 永續 | 循環經濟 | 哲學思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