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繫辭傳》一段文字的試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卦。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試譯:


天在上,地在下,形成了穩定的結構。從石頭層層堆積的金字塔剖面來看,若上面ㄧ層有一塊石頭、下面ㄧ層就有二塊石頭,若上面ㄧ層有三塊、下面ㄧ層就有四塊,.......,若上面ㄧ層有九塊、下面一層就有十塊。

這樣算起來,奇數層的天層數目有五層,偶數層的地層數目也有五層,天層和地層分別在金字塔的五個位置上密合堆砌,金字塔結構就很穩定。

天層使用的石塊數有 25,地層使用的石塊數則爲 30,所以天層和地層總共使用的石塊數就是 55,古人也說 55 就是天地之數,這也是爲什麼成功變化天然物質為合乎規格的建材就可以行使鬼斧神工的建造能力等等。

當然,上面說的只是二度空間 (2D 或 two dimension) 的剖面圖示,如果把上述這 55 塊石頭拿來堆積ㄧ個 3D 立體的金字塔,那麼堆砌起來以後,除了最上面的 5 個之外,總數共有 50 個,這就是大衍之數,概念上也就是自然現象中水分子堆積形成一個大波浪模式的水分子總數。

為什麼天地之數 55 要減去 5 纔是大衍之數 50 呢?

「大衍」(P.S. 此處「大衍」約略形聲台閩語「大涌」) 意思是「大而湧起的波浪」。因爲波浪頂端不是尖銳的,而是緩曲面,所以要用「55 - 5 = 50」的方式略去金字塔堆積模式頂端的 5 個單元來計算纔合乎波動現象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以粒子觀點來思考。

進一步觀察可以發現,其實波浪最上面中央的一個水分子是沒有作用力的,它是被其它和下面的 49 個水分子的作用力推高。

此外,如果把一個波動分爲兩個部份來看,就是波峰段和波谷段,就像是在馬車中同時安裝在兩匹馬的馬背上的車輛零件「兩」的曲線形狀。

然後,把一根連結到馬車廂的拉車桿安裝在「兩」的中央,於是像這樣的三個施力點就構成了兩匹馬力的馬車完整的動力系統。

如果增加到四匹馬的話,像這樣就可以加快車輛的速度到四匹馬力的時速,也就是可以縮短更多抵達目的地的時間。(P.S. 這也是爲何有「駟馬難追」的說法,因爲四匹馬拖拉的馬車速度較快。)

接下來的問題就全歸操作馬車的駕駛員騎乘拉扐和維護車輛的技術能力好不好了,就像有沒有定期去加車輛和輪軸的潤滑油等。

一般而言,出車五次就一定要再加潤滑油、通常還要再拉扐操控馬車出行時纔會把馬匹掛上馬車,正因爲再會跑的馬兒也需要吃草喝水休息啊!

供給馬匹的食物有乾坤兩種,乾就像一策乾硬的草、坤就像一策濕軟的草,一策也就是一大撮的意思。準備乾草 216 策、濕草 144 策,通常可以讓一匹馬維持 360 天、大約一整年的生計,這當然是應該事先預期的日數。換句話說,通常一匹馬平均每天吃掉五分之三策的乾草和五分之二策的濕草。

如果是兩篇式規模,即 16 部雙馬規格的車馬編隊,每天就需要糧草 32 策,那麼一整年 360 天所需要的糧草策數就等於是 11520 策,這些跑馬的價值計算起來也相當於上萬隻其牠草食類動物的數目。

所以四個馬場營地規模的牧場中,全部的馬匹往往都會成爲車馬交易市場中的貴重商品,10 匹馬裡有 8 匹馬可能會變成被披掛上陣當作馬車動力、當作交通工具的跑馬。

很多事情就像這樣,情況達到八成或 80% 就幾乎算是小成的規模,並且這情況有可能延伸擴及到整體的趨勢,觸及各類事物時也會助長這情況的延長發展,這麼一來天下的事情就將無所不變、沒有不能受到影響的事情了!

淺顯易懂的說理、清楚明白的神智,是應該養成的習慣和可行的態度,因爲藉此可以彼此斟酌討論事情的看法,也可以互相庇佑和維持清醒的神智了。

孔子說:「能知道事物變化道理的人,也能知道意識或神智作用的來龍去脈嗎?」(P.S. 此處孔子似乎點出了探討變化之道的《易經》之內容和「意識」或「神智」的作用有很大的關係,但是當時可能沒有人朝這方面去思考,所以他在這篇文章最後順便提出這個大哉問。)




P.S. 《孔子家語.執轡》記載孔子說:「度量不審、舉事失理,都鄙不修,財物失所,曰貧。貧則飭司空。」。其中的「飭」一般說是有指責或責難的意思,但此處的意思也可能單純的指出司空的工作很吃力,因爲孔子曾經在魯國擔任司空,可能對民生建設、建築營造和度量衡的制定等頗有實務經驗。此外,「兩」、「策」、「扐」、「執轡」等字詞似乎都和當時的馬車和車輛等交通工具的陳述有關,這也是爲何我們可能從建築和馬車這方面的視角來解讀孔子這篇文章的原因。


P.S. 相關文章:易的故事 -- The Story of I.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羅聖爾的沙龍 / LS. Salon / LSSL
76會員
1.3K內容數
LS. Salon / Rooms: 1.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Subtle Space of Texts 2.夢的原理 The Elements of Dream 3.易的故事 The Story of I.E. 4.橋接文字 Bridge Words 5.一籮筐詩詞 ALOPAL 6.爾爾藝廊 22Gallery
2024/03/22
蜥蜴陰陽陣 / 筆者攝於公元 2017.04.15.下午 12:55 / 地點:基隆情人湖觀光園區
Thumbnail
2024/03/22
蜥蜴陰陽陣 / 筆者攝於公元 2017.04.15.下午 12:55 / 地點:基隆情人湖觀光園區
Thumbnail
2023/12/21
《易經.說卦傳》記載:「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Thumbnail
2023/12/21
《易經.說卦傳》記載:「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Thumbnail
2023/09/20
《易經》這種文字安排佈局的精確性,有點讓人感到耐人尋味又細思極恐!……
Thumbnail
2023/09/20
《易經》這種文字安排佈局的精確性,有點讓人感到耐人尋味又細思極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在第十章玄德,說明了如何孕育道的種子在心中深耕發芽,如同植物生長經歷發芽、生根、長葉、長高、開花、結果,是因為其內在成長機制不斷的運轉,將外在吸收到的養份產生能幫助成長的能量,漸漸長大展現出其獨特的特質與才能。第十章說明了道籽成長的內在運行機制,依此不斷的孕化而生,其過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Thumbnail
 在第十章玄德,說明了如何孕育道的種子在心中深耕發芽,如同植物生長經歷發芽、生根、長葉、長高、開花、結果,是因為其內在成長機制不斷的運轉,將外在吸收到的養份產生能幫助成長的能量,漸漸長大展現出其獨特的特質與才能。第十章說明了道籽成長的內在運行機制,依此不斷的孕化而生,其過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Thumbnail
講到了”覺性”這是我們學習命理要有的觀念 ,每一個命盤當中都有一個覺性,不管在東方或西方的文化 ,在西方的聖經裡說 : 啟初神創在世界 ,人是用神的樣子去創造的 ,在東方說無極而太極生兩儀生四象生八掛 ,宇宙中所有衍生而出的東西 都存在一個”道” 道在宇宙的萬有裡面 , 每件事情
Thumbnail
講到了”覺性”這是我們學習命理要有的觀念 ,每一個命盤當中都有一個覺性,不管在東方或西方的文化 ,在西方的聖經裡說 : 啟初神創在世界 ,人是用神的樣子去創造的 ,在東方說無極而太極生兩儀生四象生八掛 ,宇宙中所有衍生而出的東西 都存在一個”道” 道在宇宙的萬有裡面 , 每件事情
Thumbnail
易經是什麼? 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你也能從電腦,計算機語言1、0的關係,來看易經「一陰一陽」的奧秘。 科技發展是蘊含著「易經」的哲理, 「生生之為易」,易就是生,而生生就是連續不斷地發展變化, 沒有一刻停息,也沒有上帝來創造生命,是自然界的基本規律,通過生存、繁衍、進化
Thumbnail
易經是什麼? 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你也能從電腦,計算機語言1、0的關係,來看易經「一陰一陽」的奧秘。 科技發展是蘊含著「易經」的哲理, 「生生之為易」,易就是生,而生生就是連續不斷地發展變化, 沒有一刻停息,也沒有上帝來創造生命,是自然界的基本規律,通過生存、繁衍、進化
Thumbnail
古埃及人認為組成世界的是水、風、土,三元素。古希臘人說是四元素:火水土風.印度人提出地水火風四元素。中國人則說金木水火土五行,就是組成大自然的五種元素。 三字經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水火木金土是五種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稱為五行,五行是由產生萬物之數與成就萬物之數的生成之數變化而來。 五
Thumbnail
古埃及人認為組成世界的是水、風、土,三元素。古希臘人說是四元素:火水土風.印度人提出地水火風四元素。中國人則說金木水火土五行,就是組成大自然的五種元素。 三字經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水火木金土是五種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稱為五行,五行是由產生萬物之數與成就萬物之數的生成之數變化而來。 五
Thumbnail
科技的發展,使的人類的限制,一步一步的往外推,生活有了跟以往不同的體驗。然而咱們真的了解自己嗎?而咱們的限制,究竟是在哪裡呢? 人的身體是有所限制的,而在沒有被限制的那一端,卻因為身份認同與標籤的尋找,將「你」封印在各式各樣的「有」上面。由於這樣的封印,分離於是產生,即是一生二,二生三。
Thumbnail
科技的發展,使的人類的限制,一步一步的往外推,生活有了跟以往不同的體驗。然而咱們真的了解自己嗎?而咱們的限制,究竟是在哪裡呢? 人的身體是有所限制的,而在沒有被限制的那一端,卻因為身份認同與標籤的尋找,將「你」封印在各式各樣的「有」上面。由於這樣的封印,分離於是產生,即是一生二,二生三。
Thumbnail
【一的法則】第十四場集會 ∴1981年1月29日  RA:我是拉。 我在無限造物者的愛與光中向你們致意。我現在開始通訊。  發問者:在回顧這個早上的工作內容之後,我想補充幾個事項可能會有幫助。你曾說第二密度努力前往第三密度,即自我-意識或者自我-覺察的密度
Thumbnail
【一的法則】第十四場集會 ∴1981年1月29日  RA:我是拉。 我在無限造物者的愛與光中向你們致意。我現在開始通訊。  發問者:在回顧這個早上的工作內容之後,我想補充幾個事項可能會有幫助。你曾說第二密度努力前往第三密度,即自我-意識或者自我-覺察的密度
Thumbnail
任何事情,都會有所謂的一體兩面的存在。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Thumbnail
任何事情,都會有所謂的一體兩面的存在。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Thumbnail
上篇我提到了「無極」與「太極」,現在讓我來和大家談論「道的存在」。 老子《道德經》有曰: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啊!其若存!用之不堇。 此文之意是:「天地萬物的道(『谷神』即道也)是永恒長存的,為玄妙的母性;而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産門,就是天地的根本;也就是根源的生育之門
Thumbnail
上篇我提到了「無極」與「太極」,現在讓我來和大家談論「道的存在」。 老子《道德經》有曰: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啊!其若存!用之不堇。 此文之意是:「天地萬物的道(『谷神』即道也)是永恒長存的,為玄妙的母性;而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産門,就是天地的根本;也就是根源的生育之門
Thumbnail
孔子說:「能知道事物變化道理的人,也能知道意識或神智作用的來龍去脈嗎?」(P.S. 此處孔子似乎點出了探討變化之道的《易經》之內容和「意識」或「神智」的作用有很大的關係,但是當時可能沒有人朝這方面去思考,所以他在這篇文章最後順便提出這個大哉問。)......
Thumbnail
孔子說:「能知道事物變化道理的人,也能知道意識或神智作用的來龍去脈嗎?」(P.S. 此處孔子似乎點出了探討變化之道的《易經》之內容和「意識」或「神智」的作用有很大的關係,但是當時可能沒有人朝這方面去思考,所以他在這篇文章最後順便提出這個大哉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