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事業到志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過去二十多年我花了比上班看診還要多的時間當環保團體的志工,因為我覺得可以永續的環境,才是社會所有產業得以發展的基礎,同時保有美好的環境,才能夠培育出具有美好素質的下一代。
但是最近這些年來,我卻將大部分業餘時間投入在活躍老化的議題,因為我發現台灣最迫切的危機不只是環境的變遷,而是人口結構迅速的改變。因為壽命延長,戰後嬰兒潮大量人口陸續邁入老年,再加上這十多年非常嚴重的不婚或不生現象產生的少子化,在這三個因素加乘之下,台灣社會老化的速度,恐怕是世界第一。
政府的財政能順利支付龐大的老人年金或退休金嗎?健保經費能支撐老年人口的醫療費用嗎?我們的安養與長期照護的人力準備好了嗎?
我們絕對無法期待財政愈來愈困窘的政府能照顧我們到終老,我們必須自力救濟。在來得及的時候,將我們能運用的資源投入在對的地方,那麼十年後,二十年後,才能隨心所欲的安排自己的時間與生活,甚至行有餘力來幫助年輕人,照顧晚輩。
挑戰雖然大,但是若以正面角度來看,這群數量龐大的戰後嬰兒潮人口大致都擁有相當的資產,而且受過完整的教育,同時身體相對於過往世代,也都還算健康而有活力,因此鼓勵這些退休人口持續發光發熱,是我目前最關注的事。
前些天應台中地區的建築人聯誼會之邀,到他們的月會裡做專題演講,我當然把握機會講有關退休的議題,因為這些建築人都是建設公司或營造廠的董事長,是有資源有影響力的人。
不過演講到後來我才發現不對,因為這些大老闆是永遠不會退休的,當他們白手起家創下龐大企業,怎麼能夠現在就放心交棒給年紀尚輕的兒女一輩?
於是我話鋒一轉,提醒他們,年輕時我們初入社會想的是找一個好職業,等到有些經驗與人脈後,就會想創立屬於自己的事業,當事業有成時,也許可以將發展事業的動機轉化成為人生的志業。
或許我們仍然做的是一樣的工作,但動機從為自己與家人謀幸福,擴大為照顧全社會與未來世代時,事業就變身為志業。
講到這裡,總算看到他們眼睛閃現著光芒,心裡也才鬆了一口氣。...―蘋果日報專欄刊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記憶很少帶來慰藉,因為它提醒我們再也無法回到從前。」    是的,遺忘對我們的人生而言,或許是一種慰藉  我們往往都會高估自己的記憶力,因為我們總是會記得一些東西,而記不住的東西就因為沒有被記住,所以對我們而言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我們也不覺得是被自己忘掉的,換句話說,我們有很好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記憶
雖然因為每個人生活環境不同,所以讀書的習慣也不一樣,有時候對別人有效的方法,自己用了卻不太有用,這是很正常的,我們的確也要試著找專屬於自己的讀書方法。  但是也有科學家對於讀書效率與記憶這件我們很關心的事,做過不少研究與實驗,或許我們可以參考一下,跟自己原先的習慣比較,看是否能提升到我們學習的效果,
常會覺得跟民眾宣導生態保育理念有個來自先天的困難,就是人的習慣性。  人類除了擁有傑出的大腦得以晉身為萬物之靈,另外人類對環境的高度適應性,也成為地球上散佈最廣的物種。但也就是這種對環境的適應性,讓人類有陷入「溫水煮青蛙」的可能。  我們總以為「昨天還好,今天也過得去,所以明天應該也還可以」,卻不知
今年上半年大家的行程都被疫情打亂,大部分活動都取消了,也就是除了日常之外,特殊的活動都不見了,我們日後會如何回憶這段日子?是變得更長還是更短? 不必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人人在現實生活中都體會得到,時間的流逝不是客觀且絕對的,而是主觀且變動的。我們焦慮地等候情人的一小時,絕對比跟好友開趴的
 曾經有一個研究訪問許多八、九十歲高齡長者,問他們假如可以重新回到年少,再活一次,他們會有什麼改變?   結果大多數人都表示:「我會多做一些在我死後仍然可以延續下去的事。」的確,面對生命最後,總會希望不是白白來這世界一趟,做過的一切都隨風而逝,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那麼我們曾經存在跟不存在,這世界都沒有
作家楊子所說的:「我常想,一生之中應該有一段像拿破崙被放逐的日子,獨自在一個孤島上看雲,沒有工作,沒有負擔,甚至沒有書籍,音樂,也沒有文明。」 自從搬到山上後,維持十多年的作息一夕之間就改變了。 每天清晨起床後,到浴室洗把臉,然後到廚房泡杯咖啡,就坐到陽台上享受大自然所給予美好的一天。 這幾天雲霧很
記憶很少帶來慰藉,因為它提醒我們再也無法回到從前。」    是的,遺忘對我們的人生而言,或許是一種慰藉  我們往往都會高估自己的記憶力,因為我們總是會記得一些東西,而記不住的東西就因為沒有被記住,所以對我們而言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我們也不覺得是被自己忘掉的,換句話說,我們有很好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記憶
雖然因為每個人生活環境不同,所以讀書的習慣也不一樣,有時候對別人有效的方法,自己用了卻不太有用,這是很正常的,我們的確也要試著找專屬於自己的讀書方法。  但是也有科學家對於讀書效率與記憶這件我們很關心的事,做過不少研究與實驗,或許我們可以參考一下,跟自己原先的習慣比較,看是否能提升到我們學習的效果,
常會覺得跟民眾宣導生態保育理念有個來自先天的困難,就是人的習慣性。  人類除了擁有傑出的大腦得以晉身為萬物之靈,另外人類對環境的高度適應性,也成為地球上散佈最廣的物種。但也就是這種對環境的適應性,讓人類有陷入「溫水煮青蛙」的可能。  我們總以為「昨天還好,今天也過得去,所以明天應該也還可以」,卻不知
今年上半年大家的行程都被疫情打亂,大部分活動都取消了,也就是除了日常之外,特殊的活動都不見了,我們日後會如何回憶這段日子?是變得更長還是更短? 不必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人人在現實生活中都體會得到,時間的流逝不是客觀且絕對的,而是主觀且變動的。我們焦慮地等候情人的一小時,絕對比跟好友開趴的
 曾經有一個研究訪問許多八、九十歲高齡長者,問他們假如可以重新回到年少,再活一次,他們會有什麼改變?   結果大多數人都表示:「我會多做一些在我死後仍然可以延續下去的事。」的確,面對生命最後,總會希望不是白白來這世界一趟,做過的一切都隨風而逝,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那麼我們曾經存在跟不存在,這世界都沒有
作家楊子所說的:「我常想,一生之中應該有一段像拿破崙被放逐的日子,獨自在一個孤島上看雲,沒有工作,沒有負擔,甚至沒有書籍,音樂,也沒有文明。」 自從搬到山上後,維持十多年的作息一夕之間就改變了。 每天清晨起床後,到浴室洗把臉,然後到廚房泡杯咖啡,就坐到陽台上享受大自然所給予美好的一天。 這幾天雲霧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台灣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內政部的統計,預計在2025年,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20%。這意味著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人口結構的巨大轉變,不僅對社會經濟造成深遠影響,也對年輕世代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會。年輕人該如何在這個轉變中扮演積極角色,為自己和社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是值得深入
台灣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進入倒數,明年每5人就有1人是老年人口,主計總處數據顯示,銀髮勞動力持續以高於5%的速度快速成長,勞動力正往65歲以上傾斜,儘管台灣勞動老化警鐘響起,學者直言,政府、企業準備度仍不足。 國發會將於17日公布最新人口推估,出生數下修情況、對勞動力的影響是外界矚目重點。
Thumbnail
嬰兒潮,戰後年輕人數量激增,冷戰壁壘分明到高牆頹圮,無論是對體制的反抗或享受全球化過程的經濟紅利,如今這一代逐漸退休。 童年時經歷貧窮,青少年時看到富裕,成年創業機會很多。他們親身經歷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也在壯年要跨進中年時,又必須面對台灣經濟進入高原期,體驗產業結構快速變遷。
你是否有注意到近幾十年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呢?是否有留心過人口變遷的議題呢? 這十幾、二十年來,台灣早已步入了高齡社會。 身邊的長輩、長者人數變多了,而生育率逐年下滑,幼稚園、大學因少子化而面臨的倒閉潮;不只是人口上的轉變,不知不覺中也連帶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Thumbnail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全球許多國家呈現高齡化趨勢。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估進入「超高齡社會」。推動「在地老化」的概念,讓年長者能夠舒適地在熟悉的家或社區養老,並提倡全方位的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本文分析了臺灣熟齡求職者在就業市場中面臨的障礙,包括社會文化偏見、技術與能力障礙以及經濟與成本考量。提出熟齡求職者應持續學習、調整薪資預期、展示長期價值、維持健康和體能、展示適應力和創新能力等應對策略,並通過實例展示這些策略的作用。
每次台灣在選舉的時候,所有的政黨都在呼喚年輕人,好像五十歲以後的人,再也不重要了,是該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弄出了台灣全民直選的體制,繳出了台灣的健保。我不覺得他們的意見是該被忽略的群體。 在我的年代裡,廿八歲、卅歲就當上百大公司經理的,比比皆是!算不算年輕?重點是有能力的人才
隨著台灣醫療進步,年均壽命逐漸延長,現在每個人幾乎都快變成古代帝王,八、九十歲才壽終正寢,然而現在法定退休年齡是六十五歲,那退休後還有二十年,那該怎麼辦?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台灣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內政部的統計,預計在2025年,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20%。這意味著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人口結構的巨大轉變,不僅對社會經濟造成深遠影響,也對年輕世代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會。年輕人該如何在這個轉變中扮演積極角色,為自己和社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是值得深入
台灣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進入倒數,明年每5人就有1人是老年人口,主計總處數據顯示,銀髮勞動力持續以高於5%的速度快速成長,勞動力正往65歲以上傾斜,儘管台灣勞動老化警鐘響起,學者直言,政府、企業準備度仍不足。 國發會將於17日公布最新人口推估,出生數下修情況、對勞動力的影響是外界矚目重點。
Thumbnail
嬰兒潮,戰後年輕人數量激增,冷戰壁壘分明到高牆頹圮,無論是對體制的反抗或享受全球化過程的經濟紅利,如今這一代逐漸退休。 童年時經歷貧窮,青少年時看到富裕,成年創業機會很多。他們親身經歷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也在壯年要跨進中年時,又必須面對台灣經濟進入高原期,體驗產業結構快速變遷。
你是否有注意到近幾十年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呢?是否有留心過人口變遷的議題呢? 這十幾、二十年來,台灣早已步入了高齡社會。 身邊的長輩、長者人數變多了,而生育率逐年下滑,幼稚園、大學因少子化而面臨的倒閉潮;不只是人口上的轉變,不知不覺中也連帶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Thumbnail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全球許多國家呈現高齡化趨勢。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估進入「超高齡社會」。推動「在地老化」的概念,讓年長者能夠舒適地在熟悉的家或社區養老,並提倡全方位的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本文分析了臺灣熟齡求職者在就業市場中面臨的障礙,包括社會文化偏見、技術與能力障礙以及經濟與成本考量。提出熟齡求職者應持續學習、調整薪資預期、展示長期價值、維持健康和體能、展示適應力和創新能力等應對策略,並通過實例展示這些策略的作用。
每次台灣在選舉的時候,所有的政黨都在呼喚年輕人,好像五十歲以後的人,再也不重要了,是該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弄出了台灣全民直選的體制,繳出了台灣的健保。我不覺得他們的意見是該被忽略的群體。 在我的年代裡,廿八歲、卅歲就當上百大公司經理的,比比皆是!算不算年輕?重點是有能力的人才
隨著台灣醫療進步,年均壽命逐漸延長,現在每個人幾乎都快變成古代帝王,八、九十歲才壽終正寢,然而現在法定退休年齡是六十五歲,那退休後還有二十年,那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