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的那天是陰雨天,時值台南月津港燈節(Yuejin Lantern Festival )。和蔡和泉故居的相遇,意外開啟筆者另類的台灣文化視野。尤其,該建築充分展現百年前,台式傳統文化融多元於一體的折衷式風格,不管是在中國閩南或日本境內,都很難找到類似風格的建築。
事後,這不禁也令筆者尋思?這類型的建築案例,難道只有這處嗎?如果是全台各地的百年老厝,都能找到類似獨特的建築模式,那台灣文化,長達半個世紀以中華文化正統自居,還會是正確的理解框架嗎?

蔡和泉故居,側拍全景。
台南鹽水所謂的『月津八景』(東門曉日、里仁松濤、興隆水月、蓮寺荷香、聚波漁火、釋寺甘泉、月池蛙鼓、檨圃夕照/赤兔望月),也是透過他於昭和十八年(西元 1943 年)發表的詩作而建構。雖然物換星移,但當年月津港的勝景卻仍能留存於優美的詩詞,也展現詩人從生活的景物對於在地與鄉土的熱愛。
筆者於2022 年的舊曆新年後的月津港燈節親訪,蔡和泉故居隱身在周遭許多民宅之間,是當時走訪的許多景點之一。當天也不知是否天氣不好、或只是故居位處相對偏僻,所以中午只有筆者一人在附近閒逛。

附近的街區也可以逛逛,有些民宅其實也存有老台灣的氛圍。

位於蔡和泉故居附近的一棟民宅,雖然被鐵皮裝飾的很像違建,但隱約能看出那有日治時期建物的輪廓。
老屋復興的占地並不寬廣,建築本體也不算太大、太奢華。期修復前後的照片,可見於自由時報:蔡和泉故居修復 月之美術館添亮點。最令筆者驚豔的特色,不外乎是該建築很完美地融合傳統清式、和式建築於一身。
留存清式三合院『單伸手』的老厝規制,空了一大片鋪了紅磚的前埕廣場,一樓的正身和護龍則保留平脊式的屋瓦,而屋簷的重量則是由簡單的斗拱作為支撐。另外,大門還有格扇花窗作為點綴等等(參考資料:三合院建築格局、阿媽厝兮藏寶趣);
而正門側的象牙白釉面磚,則被視為是日治時期的特色。其他文獻還有提到日式便所、床組等等,唯當時正廳深鎖,並不開放參觀,故而不得見。

蔡和泉故居的正身
至於正廳兩側牆面的八角窗,或能被視為帶有洋風的八角窗建築,屬於和洋折衷式的系統。如同日本建築師渡邊孝義所述,這類型的建築在台灣的盛行率遠遠高過前殖民母國日本(參考資料:日式住宅建築の台味 循建築師眼光看台灣舊日宅、台灣日式建築:門窗結構)。
而二樓的立面,當下讓筆者有種鬼滅之刃遊郭篇那種既視感,剛好故事設定的時間點,和蔡和泉故居的建造時間(大正9 年,西元 1920年)皆在同一時期。

二樓的建築樣式比較偏向日式,但在側邊開了透氣小窗,算是因為台灣島潮濕氣候所做的折衷,或是講得更加意識形態一點,就是一個本土化的特徵吧。
轉個角度側拍了二樓,發現其屋頂的形制相較於一樓更加地走向和式。其採用了切妻式的懸山頂,加強建物的防雨功能;另外於側面開了一扇透氣窗,也是當年日式建築為了適應台灣氣候所做的調整,或許也可視為和台折衷的一種建築樣式(參考資料:臺日「日式建築」不大同,讓日本人懷念又有異國感)。
如果對於台灣的老屋有過一番詳細的調查,追究每個建築的樣式細節,那我想正常人是很難得出『台灣保留傳統中華文化』這番論述的。『蔡和泉故居』在筆者看來就是『傳統中華文化』的一個打臉反例,而且筆者也相信它不是唯一一例。
總結來說,其居所形制既不囿於傳統中華、也不是純粹和式建築,更對了西化和台灣本土潮濕天氣做出各種細部的折衷。這般毫無異樣感的大雜燴,就像珍珠奶茶般的發明,筆者私心認為這就是傳統的台灣文化。

最後附上2022 月津港燈節的照片,當天因為下了大雨又濕又冷,筆者沒能撐到燈會結束。回家後還發現,用來打發時間的兩本書被雨給淋濕了。因為是圖書館借的,整個大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