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說:「台灣文化就是保留傳統中華文化。」
針對這些啵穴,筆者們也在『故鄉留學生』的專題,花了很多時間和篇幅去破解這套謊話連篇又假中立的論述(其內容再度整理於前言,如果已經熟悉者可跳過無妨)。
台獨,意即『台灣獨特』。此次,『台灣文化與中華的距離』系列文章,會用以前建構的文化台獨理論,來重新審視這座島嶼現存,不管是實體層面(廟宇建築、老街、食物等)或虛體層面(神明、妖怪、傳說、語言),其獨特/異樣於傳統中華的文化意涵。此篇會先從實體的建築,蔡和泉故居開始講起,也順便提供一些大家另類一日遊的景點。
前言
首先,筆者個人非常厭惡有些外國人,不斷地在台灣身上尋找他們對於中華文化的想像,彷彿只有台灣身上沾滿的華味才有一訪價值。被視為『自由中國』的台灣,就是一個『極權中國』的替代品,這個傾向在中國為改革開放之前更明顯。不過這也不能怪他們,畢竟就是我們政府不斷地宣傳、邀請他們來台灣學華語,所造成的現象(詳細閱讀:
悲哀:當外國人將『台灣保留最完整中華文化』視為優點)。
再來,筆者們也提到,所謂的中華是被一百多年前才被梁啟超等人建構出來的,是編出來的神話故事而非史實。而後,中華民國政府(舊中國)逃難來台,為了統治上的便利、將台灣全面改造成中華,遂行了一系列的中華文化復興(殖民)運動,其理念和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文化統戰不謀而合,以至於中華文化至今不衰,甚至已經稀鬆平常到沒有人會把她視為政治意識形態(詳細閱讀:
統戰:中華文化就是政治意識形態)。
看看同為東亞儒教圈的日本、韓國、越南,他們和古代中原政權的互動時間遠遠長過台灣。日本雖有幸未由中原直接控制,但日語在現代卻也是僅次於華語,頻繁使用漢字的語系,百年前會寫滿滿的漢字是有受教育的證明;曾為李氏朝鮮的韓國,朝鮮(朝日鮮明)二字不但是朱元璋命名,其長久存在於『中華天下』的已知世界,並以藩屬國臣服於明清直到甲午戰爭,少說也有數百年歷史;越南更不用說,被『北方』政權整整統治了千年(詳細閱讀:
『脫中入亞』的台灣文化)。
以台灣的歷史條件,只被清國『漸漸』地統治過兩百多年(會說漸漸是因為康熙帝並非一開始就把現代台灣的全境納入領土,而是隨著移墾慢慢由西向東、南向北推進),要比中華道統,台灣可能根本比不過日越韓。這些國家會有人說他們保留傳統中華文化嗎?或是不三不四地把自己的文化說成『具有韓國特色的中華文化』嗎?
老屋:月津港/蔡和泉故居
蔡和泉(日名:玉井宏宗,西元1900─1972),是日治時期的1920 年代,是著名的詩人(
月津吟社創辦人)和漢學家。
台南鹽水所謂的『月津八景』(東門曉日、里仁松濤、興隆水月、蓮寺荷香、聚波漁火、釋寺甘泉、月池蛙鼓、檨圃夕照/赤兔望月),也是透過他於昭和十八年(西元 1943 年)發表的詩作而建構。雖然物換星移,但當年月津港的勝景卻仍能留存於優美的詩詞,也展現詩人從生活的景物對於在地與鄉土的熱愛。
筆者於2022 年的舊曆新年後的月津港燈節親訪,蔡和泉故居隱身在周遭許多民宅之間,是當時走訪的許多景點之一。當天也不知是否天氣不好、或只是故居位處相對偏僻,所以中午只有筆者一人在附近閒逛。
附近的街區也可以逛逛,有些民宅其實也存有老台灣的氛圍。
位於蔡和泉故居附近的一棟民宅,雖然被鐵皮裝飾的很像違建,但隱約能看出那有日治時期建物的輪廓。
留存清式三合院『單伸手』的老厝規制,空了一大片鋪了紅磚的前埕廣場,一樓的正身和護龍則保留平脊式的屋瓦,而屋簷的重量則是由簡單的斗拱作為支撐。另外,大門還有格扇花窗作為點綴等等(參考資料:
三合院建築格局、
阿媽厝兮藏寶趣);
而正門側的象牙白釉面磚,則被視為是日治時期的特色。其他文獻還有提到日式便所、床組等等,唯當時正廳深鎖,並不開放參觀,故而不得見。
而二樓的立面,當下讓筆者有種鬼滅之刃遊郭篇那種既視感,剛好故事設定的時間點,和蔡和泉故居的建造時間(大正9 年,西元 1920年)皆在同一時期。
二樓的建築樣式比較偏向日式,但在側邊開了透氣小窗,算是因為台灣島潮濕氣候所做的折衷,或是講得更加意識形態一點,就是一個本土化的特徵吧。
轉個角度側拍了二樓,發現其屋頂的形制相較於一樓更加地走向和式。其採用了切妻式的懸山頂,加強建物的防雨功能;另外於側面開了一扇透氣窗,也是當年日式建築為了適應台灣氣候所做的調整,或許也可視為和台折衷的一種建築樣式(參考資料:
臺日「日式建築」不大同,讓日本人懷念又有異國感)。
如果對於台灣的老屋有過一番詳細的調查,追究每個建築的樣式細節,那我想正常人是很難得出『台灣保留傳統中華文化』這番論述的。『蔡和泉故居』在筆者看來就是『傳統中華文化』的一個打臉反例,而且筆者也相信它不是唯一一例。
總結來說,其居所形制既不囿於傳統中華、也不是純粹和式建築,更對了西化和台灣本土潮濕天氣做出各種細部的折衷。這般毫無異樣感的大雜燴,就像珍珠奶茶般的發明,筆者私心認為這就是傳統的台灣文化。
最後附上2022 月津港燈節的照片,當天因為下了大雨又濕又冷,筆者沒能撐到燈會結束。回家後還發現,用來打發時間的兩本書被雨給淋濕了。因為是圖書館借的,整個大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