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當外國人將『台灣保留最完整中華文化』視為優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只要打開新聞、YouTube等等媒體,許多會來台灣的外國人,不管是長期居留工作、留學(學中文),或是短及旅遊,幾乎都會將『台灣保留最完整中華文化』、『使用古老又優美的繁體中文/說華語』納入他們來台的最大動機,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幾乎是可以並列的優點。

尤其,當一些Youtuber或國際媒體近一步簡述台灣歷史的時候,都會提到一個很特殊的時間點──西元1949年!最多,再擦到一點日治時期的邊邊。但更多的時候,他們報導的口吻,讓我覺得台灣好似是在中華民國逃難佔台以後,這座亞細亞的孤島才有語言、歷史和文化一樣。

raw-image

以前受過正統中華民國教育的我,或許會為他們類似稱讚的話語感到開心和振奮;但這幾年,出了國,學著脫離華殖視角,重新看待台灣文史脈絡時,開始對這些稱讚愈來愈感到莫名的不自在。

或許是我自己敏感多心,但我時不時會尋思:他們真的是在稱讚『台灣』嗎?還是在稱讚『保留中華文化的台灣』,甚至只是『中華文化』本身,而台灣只是一個可有可無、毫無自我特色的器皿?

難道只有當台灣存在所謂的『中華文化』和『使用繁體中文/ 說華語』時,在外國人的眼中才有更進一步拜訪和存在的價值嗎?身為人,當你被他者稱讚你很像某個誰,所以我才和你交往,你會感到開心嗎?我不會耶!

伴隨最近幾個月當紅的台灣歷史劇《斯卡羅》,其實都可以發現,不管是『華語(北京話;普通話)』,還是外國人眼中那些『中華文化』,都不是原本的台灣。

最明顯直接的證據就是我的阿公阿嬤──不太會講華語,因為他們的母語是被中華民國『變成』方言的台語。現在外國人看到台灣,是已經被激烈華殖侵略過後,面目全非到甚至以失去母親的舌頭、失去自我文化,還能沾沾自喜拿來行銷的台灣人。

這些論點,如果只是滿足一些人膚淺無知的『小中國』、『自由中國』的想像的話,那到還好。但這樣浪漫的類比、去脈絡化的觀點放大到國際政治,其危險便是讓歐美大國的決策圈,把三十年前『同文同種』的台灣無流血轉型成『自由中國』的經驗,轉變成對『共產中國民主化』的期待,所以過去在國際競合上百般縱容野蠻的中國。

而現今的國際局勢也已經逐漸證實,中國民主化的機會趨近於零──台灣才不是中國的什麼自由民主燈塔,因為兩者從一開始的歷史脈絡與國族演化幾乎是獨立的兩條平行線。

主導現代化的歐美國度,從數百年前的傳教士,對於所謂的『中國』和『中華』,就存在許多的誤解。當時有歐洲人在與明朝人交流之後,驚訝地發現:「他竟然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參考資料: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

所謂的『China』,就是西方擅自訂下的籠統定義,在中文會被翻成『中華』或『中國』,多數維持現狀派的台灣人認同前者,否認後者。

如今已經非常難說究竟是誰對誰錯,因為不管是中文英文,我能想到的『China』可能就包含以下意涵:

一、單純的地理概念,這也是它最初的意義;

二、中華帝國『天朝體系』政治力所及的範圍;

三、現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舊中國』──中華民國)及其『領土』範圍。

四、中華帝國主宰的東亞文化圈等等。

所謂『台灣自古屬於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和『台灣保存傳統的中華文化』等等謬論,就是在這些游移模糊的『中國』定義中找到縫隙,寄生於多數台灣人的心中。但,這已經不在這篇文章的討論範疇,日後再好好寫一篇。

如果你對於我上述說的事情感同身受,但也感到更加困惑,你並不孤單,台灣並不孤單。數百年前的日本、韓國,對於是否『去中國化』也曾有過許多爭論,他們曾經和中華的糾葛不會比現在的台灣少。

但日韓已經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不再依附於中華帝國,且在東亞文化圈佔有一席之地。除了政治獨立之外,台灣在文化主體論述上,也正在面臨日韓當年的十字路口。

我主張的不是你想的『去中國化』,而是重新以台灣為主體,解釋、解構何謂『中華文化』。透過分析、比較告訴你,哪些你認為屬於中華文化的物件,其實並非中華文化,甚至已經能稱為『台灣文化』。想知道更多的話,歡迎按喜歡、收藏或訂閱我的專欄。謝謝大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銀嵐-avatar-img
2023/03/29
這就要看怎麼去定義台灣文化了。 如果肯定目前台灣稱呼為台語的語言是台灣話的話,那麼要如何駁斥目前台灣官方用的「中文」並非是台灣話? 實際上兩者都是外來的語言,至少和各族原住民語比起來都不夠「久」。要說兩者之一有台灣本土化,與原始來源不同……實際比較北京那邊的腔調與文字就能得知,我們目前用的「中文」也早就是獨屬於自己的。如果將原住民文化視為真正的台灣文化,的確是比較合理……至少他們是真的是最初幾批來到台灣,並且有留存下來的族群,稱呼他們是真正的台灣人沒話說。但其他近百年才移民到台灣來的,其實都是外來文化,至於外來文化到底算是侵害、或融合台灣(原住民)文化,那就是另外需要討論的了。
高志耘-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3/31
銀嵐 首先,謝謝你的留言。為何要駁斥華語是台灣話(台語)呢?他雖然是台灣現在的語言之一,但就專業術語上來說華語就不是台灣話啊。難道現在全中國都講台灣話嗎(這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什麼梗嗎)?台灣的大學難道就一定是台灣大學嗎?台語的稱呼至今已經超過上百年,清末到日治不管是官方到民間都是這樣用,『閩南語』這個稱呼反而是在1930 年代才被提出來。台語這個語言從一開始的漳州話、泉州話,又混入了殖民者的日語和華語,過程都是在台灣這個歷史場域發生的,二戰前又是八成本島人的日常語言,台語自然有資格被稱為台語。更別說,台語第一次官方的文字化(台羅/台漢)就是在台灣。不懂你要和原住民語比什麼?本來就是分屬不同族群的台灣人,不管是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大家講自己的母語,保存自己的文化有什麼問題嗎?這和久不久有什麼關係?一個國家一個語言的慣性邏輯,就是華語長久灌輸出來的,不是嗎?華語就是二戰之後,加諸在本島人的政治暴力,憑什麼要我們接受『華語』是『台語(台灣話)』呢?世界其他移民社會,如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都是講著他們祖先從歐陸帶過來的語言;但我們在這裡溝通的並不是我們祖父輩熟悉的語言,你都不覺得很異樣嗎?一直以來都不是只有日本帝國才有殖民台灣,中華民國的殖民更是深入,深入到難以察覺。華語當然有在地化,但我想那樣的在地化,很快就被近十年流行的支語給蓋過了。有多少人記得『閨蜜』在二十年年前的台灣華語是叫『姊妹淘』?又,台灣華語和中國華語的差異,恐怕還沒有大過台語和廈門閩南語之間的差異吧?而正是因為兩岸的語言文書幾乎毫無區隔,所以統戰才會那麼長驅直入。我們難道不該針對這一點更有設防嗎?本島人的身分認同並不是四百年來都毫無變化。台灣人作為群體的概念和政治訴求上的昇華是近百年才開始的(現在依然是進行式),在此前的只有漳州人、泉州人、潮州人、客家人、排灣族人、阿美族人……等等。現代台灣人的祖先未必就認為自己就是台灣人。幾百年前的原住民恐怕也不會告訴你他是台灣人,會講台語、擁有台灣文化,因為台灣這兩個字在西拉雅族語的意思是『外國人』!這些在其他文章都已經講的很清楚了,會建議看過我們所有的文章再來。謝謝,以上。
avatar-img
故鄉留學生
47會員
55內容數
關於台灣文化,我們一直認為:『台灣保留博大精深的傳統中華文化精隨』、『只有原住民文化能代表台灣』、『台灣沒有文化』等等,真的是這樣嗎?面對中國不間斷地文化統戰,許多台派並不是特別關心文化這一塊;或是就算關心了,也鮮少有人能提出『跳脫中華』的論述系統。這裡希望能拋磚引玉,提供台派一個思考自身文化窗口。
故鄉留學生的其他內容
2024/08/09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2024/08/09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2024/03/09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2024/03/09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2023/07/02
新中國的文化統戰,和舊中國半個世紀以上的黨國教育,灌輸給台灣人最毒的三概念分別是:中華文化、華人和閩南語。近來台派最喜歡的『神主牌』,是基於理性與法制的認知,是無法處理台灣人內建許久的中華文化情感。而這樣非理性的情感,也曾造成二二八台灣菁英和社會對中國的誤判。希望這代可以好好處理台灣文化認同的議題。
Thumbnail
2023/07/02
新中國的文化統戰,和舊中國半個世紀以上的黨國教育,灌輸給台灣人最毒的三概念分別是:中華文化、華人和閩南語。近來台派最喜歡的『神主牌』,是基於理性與法制的認知,是無法處理台灣人內建許久的中華文化情感。而這樣非理性的情感,也曾造成二二八台灣菁英和社會對中國的誤判。希望這代可以好好處理台灣文化認同的議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所謂的『台灣華語』、『繁體字』,其實就是一種台灣島內專屬的意識形態。無論人口數、普及程度、對非華語母語使用者友善程度,都是『簡體字』和『支語』勝出。島民對於台灣華語、繁體字的信仰僅是延續上個世紀,『一中框架』下的漢賊不兩立的正統之爭。和中華民國這塊神主牌一樣,不但走不出台灣,也難得到國際的正式認可。
Thumbnail
所謂的『台灣華語』、『繁體字』,其實就是一種台灣島內專屬的意識形態。無論人口數、普及程度、對非華語母語使用者友善程度,都是『簡體字』和『支語』勝出。島民對於台灣華語、繁體字的信仰僅是延續上個世紀,『一中框架』下的漢賊不兩立的正統之爭。和中華民國這塊神主牌一樣,不但走不出台灣,也難得到國際的正式認可。
Thumbnail
最近,好像又有人在講『台灣華語』的議題。雖然不否認台灣華語具備一定程度的特色,但若很客觀地從中台兩國人口數的觀點來切入,在市場、實用性、文化傳播上,台灣華語在世界上其實已經沒有具備太多的優勢。台語,反而才是更能展現台灣特色,未來文化優勢的潛力股。
Thumbnail
最近,好像又有人在講『台灣華語』的議題。雖然不否認台灣華語具備一定程度的特色,但若很客觀地從中台兩國人口數的觀點來切入,在市場、實用性、文化傳播上,台灣華語在世界上其實已經沒有具備太多的優勢。台語,反而才是更能展現台灣特色,未來文化優勢的潛力股。
Thumbnail
撰文:廖宥甯 墨西哥諺語說過:「美國太近,天堂太遠」,如果依照臺灣目前的處境照樣造句,大概可以改成:「中國太近,天堂太遠」。筆者的中國史教授曾在課堂上提起,過去研究中國史時,都會問自己:「中國究竟該何去何從?」,「但現在我們只希望他們不要跨過臺海中線就好了。」教授的自問自答獲得滿堂笑聲。
Thumbnail
撰文:廖宥甯 墨西哥諺語說過:「美國太近,天堂太遠」,如果依照臺灣目前的處境照樣造句,大概可以改成:「中國太近,天堂太遠」。筆者的中國史教授曾在課堂上提起,過去研究中國史時,都會問自己:「中國究竟該何去何從?」,「但現在我們只希望他們不要跨過臺海中線就好了。」教授的自問自答獲得滿堂笑聲。
Thumbnail
你們是台灣人嗎? 還是中國台灣。
Thumbnail
你們是台灣人嗎? 還是中國台灣。
Thumbnail
台灣是台灣,韓國是韓國,日本是日本,越南是越南,有過所謂三節等 ia̍h 用箸用過漢字、漢文(無語言書面文),事實是各自主體發展,東亞舊/農曆文化箍,古早無中国一國 in 國 kài chē,這詞各國會用意思是國內,日本有一區叫中國,in 有中國xx公司。中國有百萬朝鮮族,韓語接近朝鮮...
Thumbnail
台灣是台灣,韓國是韓國,日本是日本,越南是越南,有過所謂三節等 ia̍h 用箸用過漢字、漢文(無語言書面文),事實是各自主體發展,東亞舊/農曆文化箍,古早無中国一國 in 國 kài chē,這詞各國會用意思是國內,日本有一區叫中國,in 有中國xx公司。中國有百萬朝鮮族,韓語接近朝鮮...
Thumbnail
隨著中國影視娛樂業崛起,有許多中國用語漸漸出現在台灣日常生活中--舉凡「視頻」取代了「影片」、「質量」與「品質」混用,加上兩岸資訊戰的角力--尤其受「香港反送中運動」、「武漢肺炎」的影響,台灣人對於中國政治環境的印象可謂跌落谷底,這反應在台灣年輕人對國家認同上。 根據《天下雜誌》2020年的調查,2
Thumbnail
隨著中國影視娛樂業崛起,有許多中國用語漸漸出現在台灣日常生活中--舉凡「視頻」取代了「影片」、「質量」與「品質」混用,加上兩岸資訊戰的角力--尤其受「香港反送中運動」、「武漢肺炎」的影響,台灣人對於中國政治環境的印象可謂跌落谷底,這反應在台灣年輕人對國家認同上。 根據《天下雜誌》2020年的調查,2
Thumbnail
這篇算是對這兩天陸委會的事件一點小感慨吧。我也感覺得出大多數人比起對陸委會憤慨,更多的是歷經台商事件後,深知中國的為人、其次則是為陳時中部長感覺不捨。 其實「意識」代換成「價值」也是說得通。畢竟「價值」,意味著你認定某樣東西或理念的重要層級高,是它物無可取代的;「意識」,則是你此時此刻具備著某種警戒
Thumbnail
這篇算是對這兩天陸委會的事件一點小感慨吧。我也感覺得出大多數人比起對陸委會憤慨,更多的是歷經台商事件後,深知中國的為人、其次則是為陳時中部長感覺不捨。 其實「意識」代換成「價值」也是說得通。畢竟「價值」,意味著你認定某樣東西或理念的重要層級高,是它物無可取代的;「意識」,則是你此時此刻具備著某種警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