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將自己安放在下層的人生?—— 讀朝井遼《聽說桐島退社了》

更新於 2020/08/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青春校園裡,多采多姿的社團生活可說是許多人心中無法取代的一部份。因為相同的興趣而聚在一起的夥伴,共同為了熱衷的事情燃燒,是件非常美好的事。但有比較必然有高低,當不管再怎麼努力還是和一派輕鬆人的實力相差了一大截的時候,還能夠抱著初心繼續享受其中嗎?
「上層」和「下層」是小說中不斷提到的詞,角色用以區分彼此在班級、社團內的地位,感覺像是意識中依據長久以來行為模式的分化,而在現實生活中,這更近似於每個人心照不宣的默契,更多時候是一種直覺。就像經外力晃動後石頭和砂礫會自行分層一樣,當我們走進新的群體,往往第一眼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跟哪些人好像處得來,跟哪些人絕對不會有交集。
但,為什麼會一口咬定自己是「下層」呢?
故事中的桐島,是屬於上層中的上層,在群體內是頂尖的存在,偶像般的光環讓故事中的角色不論彼此之間有無相關,都因為他而相互牽動著。其他的人物也都各具特色。有身處上層,樣樣精通,卻活得沒有實感的宏樹、身處下層,但對於電影充滿熱情的涼也、覺得自己永遠沒有辦法代替桐島的風助、被媽媽遺忘的實果等等。這些角色除了構築出我們現在回想起來認為無憂無慮的青春,其實也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雜思和苦痛外,更點出人類從加入群體活動的那一刻起,就不可能在同一個平面上共同競爭的事實。
個人能力、長相、家庭、氣質皆會左右他人和自己的互動關係,但如果我們和涼也、風助一樣只是個普普通通,被歸類在下層的人,是否就該自怨「會投資不如會投胎」,或甚至轉而去仇視上層人的人生?
其實在我看來電影和小說給出的解答其實有些類似,但表現手法和聚焦的點各有不同(雖然小說裡我關注的點也是宏樹的心理,但小說的各個角色間描繪的細度比較沒有孰重孰輕的問題)。下層的人是否因為不必維持表象而可以更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上層的人是否因為許多的讚美而迷失了眼光,都是這本書中可以好好玩味的部分。但不變的是每個人終究都有自己的課題,都有感到痛苦的時刻,而這些,都是無法量化及比較的。
至於為何前導詩會選擇鯨向海的<什麼樣的女孩喔>?主要是因為那首詩敘事的語調和書中給我的感覺有些相像,一些看似很直觀、普通的煩惱,卻在這些過於年輕的心靈中百轉千迴了起來。好多問題急切地想要知道答案,少年們只能用大量簡單的語彙試圖去回應這個多到滿出來的世界,這些壓力都是過去的人們無從想像的,而會不會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接下來的孩子們,只會越來越辛苦呢?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6會員
4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河野若悠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開始是在課堂上讀到她的<忘以及種種>裡的一段 「那時,我就忽然明白了:比遺忘更狠更乾淨的,恰恰相反,正是不忘。 而比不忘又更狠更乾淨的,叫做不懷念。」
一開始是在課堂上讀到她的<忘以及種種>裡的一段 「那時,我就忽然明白了:比遺忘更狠更乾淨的,恰恰相反,正是不忘。 而比不忘又更狠更乾淨的,叫做不懷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他們對愛情的信念,就是付出時間、金錢、精力,就能夠換取對方的感動,用自以為是的付出,以量化的付出來換取回饋,這樣的愛情價值觀常常出許多影視作品或愛情小說裡頭,所謂的「追求」套路也製造了許多拯救者。 我們總是認為:「付出的自己才有價值」
Thumbnail
結束了三天的「療癒者之歌」工作坊,基本上從報名到結束,都是一場隨心所欲的概念,雖然看起來沒有特別計畫要做什麼,但有時候會冒出一些話。想做點紀錄,直覺想到的就是這句話「你不可能討好所有人」。
Thumbnail
我認為真正的「大人」可能會擁有更多對世界/對自己更多的耐性,能夠等待、願意包容;因為在變成大人的過程裡有過失去、痛苦、悲傷、害怕,所以更容易同理別人的失去、痛苦、悲傷、害怕;或者因為受過別人幫助、軟弱時有過他人的陪伴,所以在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會願意助人,並且可以花更多時間去陪伴也正軟弱的大人⋯⋯
Thumbnail
我們是否都被「愛自己」這三個字綁架了?在「愛自己」論調風行的情況下,「愛自己」已經不是普通的做自己,反而成為一種流行,成為一種必須這麼做的壓力。當「愛自己」變成枷鎖而非原本的善待自己,那就不能說的上是在愛自己。
Thumbnail
我不記得,當初為什麼不在一起了。 也不記得自己為何一心執著在不屬於自己的愛, 要這麼久的時間,只願我們都不要再次帶著傷痕,不要再用這樣的自己,進入彼此的人生。
Thumbnail
(2018女影台灣競賽《再會馬德里》、《離巢》)當我們用「孩子」的觀點在看待我們的父母時,往往都只能看到他們作為我們的「父母」時,呈上的臉面;反之亦然。而當父母僅能看待我們,作為一個孩子時,就極難理解我們,作為他人之妻、之父、之師、之友……甚至就只是我們「自己」。而反之,也亦然。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他們對愛情的信念,就是付出時間、金錢、精力,就能夠換取對方的感動,用自以為是的付出,以量化的付出來換取回饋,這樣的愛情價值觀常常出許多影視作品或愛情小說裡頭,所謂的「追求」套路也製造了許多拯救者。 我們總是認為:「付出的自己才有價值」
Thumbnail
結束了三天的「療癒者之歌」工作坊,基本上從報名到結束,都是一場隨心所欲的概念,雖然看起來沒有特別計畫要做什麼,但有時候會冒出一些話。想做點紀錄,直覺想到的就是這句話「你不可能討好所有人」。
Thumbnail
我認為真正的「大人」可能會擁有更多對世界/對自己更多的耐性,能夠等待、願意包容;因為在變成大人的過程裡有過失去、痛苦、悲傷、害怕,所以更容易同理別人的失去、痛苦、悲傷、害怕;或者因為受過別人幫助、軟弱時有過他人的陪伴,所以在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會願意助人,並且可以花更多時間去陪伴也正軟弱的大人⋯⋯
Thumbnail
我們是否都被「愛自己」這三個字綁架了?在「愛自己」論調風行的情況下,「愛自己」已經不是普通的做自己,反而成為一種流行,成為一種必須這麼做的壓力。當「愛自己」變成枷鎖而非原本的善待自己,那就不能說的上是在愛自己。
Thumbnail
我不記得,當初為什麼不在一起了。 也不記得自己為何一心執著在不屬於自己的愛, 要這麼久的時間,只願我們都不要再次帶著傷痕,不要再用這樣的自己,進入彼此的人生。
Thumbnail
(2018女影台灣競賽《再會馬德里》、《離巢》)當我們用「孩子」的觀點在看待我們的父母時,往往都只能看到他們作為我們的「父母」時,呈上的臉面;反之亦然。而當父母僅能看待我們,作為一個孩子時,就極難理解我們,作為他人之妻、之父、之師、之友……甚至就只是我們「自己」。而反之,也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