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文化博物館之物件•地點•人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之前從未細想過博物館裡所陳列之物與近旁所列信息多寡的關係,更不用說其關係對策展、觀展收效的影響,甚至連「博物」二字都沒有仔細想過,今天寫文倒是注意到這「博」、「物」二字的恰到好處。

這間博物館位於德國科隆,建於1913年,是最老的一間此類博物館。這間博物館換展的頻率並不高,但是展品的價值都非常高,觀展人可以形容為非常稀少,常常有獨自觀展的感覺。而展廳分為日、韓、中,所以有近乎穿梭於日、韓、中的古代時期的感覺完全不奇怪。

【物件】

展館常年擺放的、也應該是最珍貴的展品之一是一套編鐘。每到整點,廣播裡會播出編鐘的演奏,看著眼前的編鐘能夠如臨其境。

raw-image

單個編鐘上,每一個都刻有饕餮紋路。不過,有饕餮紋路的並不是只有這套編鐘。在展出的商周兩代的展品裡,幾乎饕餮紋(以不同形式,但似乎眼睛處比較相似)會出現在每一個展品上,其刻畫之對稱、精美絕倫,簡直令人瞠目。

raw-image

【地點】

由物件就說到了地點。地點一般都在展品旁邊貼的介紹中以最精確的方式寫出,例如,方鼎出土於山西侯馬,那麼侯馬會以地點出現。這樣的方式簡潔、也極有吸引力。很多時,地點在我們看來就僅僅是一個地方,如果生長在那裡,更不會覺得這些地名多有麼美,有些地名會有變遷、有些則千百年來一致,難得能抽身出來,看看某些地名曾經承載過什麼。

raw-image

說到地點,這尊大理古國時期的觀音菩薩像算是博物館裡的常駐了。常常記得好友說起大理古國、蒼山洱海,是那個地方、那個文化共有的一種遠古記憶。面前看到這尊大理古國時期的觀音像,真是一下就被帶到了那個時候。

看這些古佛像我總會繞到佛像背後看看,因為常常會有不一樣的發現。這尊大理古國觀音菩薩像就如此,沒有讓我失望——

raw-image

沒錯。很多佛像背後都會有被掏空的一塊甚至幾塊。或許是佛像擁有者在落難時藏在佛像裡的珍寶;或許是家底豐厚人的另一處殷實的財富所在,後人不得而知。很多展品是私人收藏,不知道收藏的時候是否也聽到這些故事。

raw-image
raw-image

山西於大理遠在天邊,大理古國於遼金時期同理,但共同的是觀音像被掏空的背後。

【人物】

總覺得雖然是博物館,但是展的是「無形的人」,是出自那些背後的人手中的傑作。每一件展品令人想起了人——這件龍袍誰穿過,這件鳳冠誰戴過,或者這個枕頭誰的頭枕過?所有的物件都激起的是我們對於當時人與事的遐想,而眼前的舊物,是將這種遐思拉得更近了。

raw-image

「風吹前院竹,雨折後亭花」枕在這樣的枕頭上,會墜入怎樣的夢境呢?

當然,更有一個「人物」為這個博物館增添了生活氣息。一位女博物館查票員,她往往在剛進門時候出現,在歇腳時走來與遊客聊天,每每聊天內容都是一樣的——她精通六種語言,來德國工作,曾經在世界文化博物館工作幾年,然後就會開始介紹清朝的馬蹄袖和饕餮紋。因為帶友人來過幾次,友人可以與她用義大利文對話,隨之發現無論哪一次,都是一樣的對話內容,似乎有趣又奇怪。清朝馬蹄袖部分之前觀展她專門來問我,我給她講了一些,不久,我帶友人來,她又將問我的原封不動地講回給我,「現學現賣」倒是讓我有些哭笑不得。但是,友人喜歡她見人搭訕的友好,說是德國或俄國查票員絕對不會做的事情,唯有在義大利/葡萄牙這樣的文化中成長的人才會這樣。好吧,或許我苛刻了。無論如何,她,是這個博物館至今避不開的可愛人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ary Ventura的沙龍
75會員
226內容數
不一樣的書評
Mary Ventura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5/06
今天是大屠殺紀念日,除了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些熟人和朋友發布「Never Again」的貼文以外,就是學生取消了課程,因為下午要參加猶太大屠殺紀念日的大會。在這樣的一個日子裡,全球對於以色列的關注不知道跟近期比較如何增減。 《紐約客》長篇累牘地書寫加沙,讓我也默然悲傷一個個詩人的死去。有時候希望站起
Thumbnail
2024/05/06
今天是大屠殺紀念日,除了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些熟人和朋友發布「Never Again」的貼文以外,就是學生取消了課程,因為下午要參加猶太大屠殺紀念日的大會。在這樣的一個日子裡,全球對於以色列的關注不知道跟近期比較如何增減。 《紐約客》長篇累牘地書寫加沙,讓我也默然悲傷一個個詩人的死去。有時候希望站起
Thumbnail
2024/04/22
至此,謎題揭曉,不過,我想親自到Anne Frank的House去看看,因為這本書說「阿姆斯特丹是一個充滿記憶的城市」,過去悲傷的記憶。如果成行,下篇再談☺️🙏
Thumbnail
2024/04/22
至此,謎題揭曉,不過,我想親自到Anne Frank的House去看看,因為這本書說「阿姆斯特丹是一個充滿記憶的城市」,過去悲傷的記憶。如果成行,下篇再談☺️🙏
Thumbnail
2024/04/18
作為奧托秘書,Miep跟他關係最近,奧托死後,Miep成了代言人。一次,被問到「究竟是誰出賣了Anne Frank一家?」的時候,Miep反問提問者,「你可以保守秘密嗎?」提問者被這麽一問來了精神,回答道:「我當然可以保守秘密啊!」不料Miep立馬接了一句,「Me too!」😂
Thumbnail
2024/04/18
作為奧托秘書,Miep跟他關係最近,奧托死後,Miep成了代言人。一次,被問到「究竟是誰出賣了Anne Frank一家?」的時候,Miep反問提問者,「你可以保守秘密嗎?」提問者被這麽一問來了精神,回答道:「我當然可以保守秘密啊!」不料Miep立馬接了一句,「Me too!」😂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此特展展場試圖打造廟宇祭祀空間的氛圍,從展覽大廳進入如同走進廟埕,映入眼簾的是「刑期無期」匾與門神,模擬踏入三川殿後步入正殿的路徑,從「古物」為主題的視角體驗田野中寺廟文物的本質與古物的故事。 其中我很喜歡的是古物廟特展的紀念品,粉紅色香火袋型的紙袋,展場內有空白紙可以到展區內定點進行版畫翻印,再將
Thumbnail
此特展展場試圖打造廟宇祭祀空間的氛圍,從展覽大廳進入如同走進廟埕,映入眼簾的是「刑期無期」匾與門神,模擬踏入三川殿後步入正殿的路徑,從「古物」為主題的視角體驗田野中寺廟文物的本質與古物的故事。 其中我很喜歡的是古物廟特展的紀念品,粉紅色香火袋型的紙袋,展場內有空白紙可以到展區內定點進行版畫翻印,再將
Thumbnail
看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後,發現文化總會也有「匠人魂」系列,關於故宮的篇章有,雖著墨不多,但畫龍點睛,也精彩。跟著文物修復師的手勢,或輕或緩,一筆一畫,一環一扣,推敲細節,走在歷史之間,意猶未盡。 台北故宮去年展多寶格時,除了大開眼界,也上了一課。收、納、藏都是學問。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將那些包
Thumbnail
看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後,發現文化總會也有「匠人魂」系列,關於故宮的篇章有,雖著墨不多,但畫龍點睛,也精彩。跟著文物修復師的手勢,或輕或緩,一筆一畫,一環一扣,推敲細節,走在歷史之間,意猶未盡。 台北故宮去年展多寶格時,除了大開眼界,也上了一課。收、納、藏都是學問。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將那些包
Thumbnail
你曾經感嘆過生命的不公平嗎?雖然不是光靠努力就能獲得自己渴望的生活,但是對於沒有繼承任何資源與優勢的人而言,只要後天努力,還是有機會透過其他方式來彰顯自己的成就與價值。就像那些原本沒有任何典藏品的博物館,還是有機會藉由研究員們的田野調查和考古挖掘,找到意想不到的寶物,並形塑出博物館的特色與展覽主軸。
Thumbnail
你曾經感嘆過生命的不公平嗎?雖然不是光靠努力就能獲得自己渴望的生活,但是對於沒有繼承任何資源與優勢的人而言,只要後天努力,還是有機會透過其他方式來彰顯自己的成就與價值。就像那些原本沒有任何典藏品的博物館,還是有機會藉由研究員們的田野調查和考古挖掘,找到意想不到的寶物,並形塑出博物館的特色與展覽主軸。
Thumbnail
以信仰為源頭、以工藝為媒介,「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熱情演繹「人與人、人與神、神與神」之間的關係美學。
Thumbnail
以信仰為源頭、以工藝為媒介,「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熱情演繹「人與人、人與神、神與神」之間的關係美學。
Thumbnail
多年前曾帶學生至澳洲布里斯本遊學,某日安排了博物館校外教學,當地的遊客知道我們來自台灣,立刻與我們分享在台觀光的美好經驗,尤其是對故宮的館藏讚不絶口,但我們的學生卻無法回應,因為大部分的學生都沒去過,只靠我們兩位老師勉強可以與之互動。 我常和著家人到故宮看展,但也僅限購票性質的特展,主題大都是來自海
Thumbnail
多年前曾帶學生至澳洲布里斯本遊學,某日安排了博物館校外教學,當地的遊客知道我們來自台灣,立刻與我們分享在台觀光的美好經驗,尤其是對故宮的館藏讚不絶口,但我們的學生卻無法回應,因為大部分的學生都沒去過,只靠我們兩位老師勉強可以與之互動。 我常和著家人到故宮看展,但也僅限購票性質的特展,主題大都是來自海
Thumbnail
廟宇是一個地方的信仰中心,亦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廟宇的建築、工藝至信仰之文化資產更照見著一個地方的歷史與生活記憶。嘉邑城隍廟及九華山地藏庵歷史悠久,2021年逢嘉義設計展,策劃團隊以「巡光」與「示藝」主題,提出藉由一炷香的時間為觀看角度,邀請觀眾循燈感受、認識鑲嵌在百年歷史裡的傳統工藝與文化。
Thumbnail
廟宇是一個地方的信仰中心,亦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廟宇的建築、工藝至信仰之文化資產更照見著一個地方的歷史與生活記憶。嘉邑城隍廟及九華山地藏庵歷史悠久,2021年逢嘉義設計展,策劃團隊以「巡光」與「示藝」主題,提出藉由一炷香的時間為觀看角度,邀請觀眾循燈感受、認識鑲嵌在百年歷史裡的傳統工藝與文化。
Thumbnail
上次來北流碰到地震,展覽暫停白跑一趟,這一延就是歷經坎坷的一個多月,今天總算看完。十分豐富的歷史真實文物,伴著耳機中溫暖美妙的解說與歌曲,氣氛非常棒,聲情並茂,滿盈感動,時常隱覺眼角微濕,真似時光倒流穿越回年輕時候。非常推薦!
Thumbnail
上次來北流碰到地震,展覽暫停白跑一趟,這一延就是歷經坎坷的一個多月,今天總算看完。十分豐富的歷史真實文物,伴著耳機中溫暖美妙的解說與歌曲,氣氛非常棒,聲情並茂,滿盈感動,時常隱覺眼角微濕,真似時光倒流穿越回年輕時候。非常推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