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哪一種發燒,可能會「燒」壞孩子的腦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小時候,長輩常常告誡我們發燒對腦部的影響,像是某某鄰居小時候發燒,最後雖然治好了,但智力明顯受損,終身需依賴他人照顧。究竟這是怎麼樣的情形呢?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13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蒼藍鴿的小兒家醫知識大補帖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4.4K會員
50內容數
如果你重視知識來源根據,希望汲取醫學新知,歡迎訂閱本專題,讓我來為你把關內容,提供更正確的醫療資訊。我會將艱澀的醫療知識轉譯為大家都能輕鬆閱讀的醫學科普文章,逐一打破生活中常見的醫學謠言,輔以實例說明,帶大家建立正確保健觀念,進而達到預防疾病的功效。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蒼藍鴿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每當孩子感冒,出現發燒、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時,醫生往往會開出一連串的藥物,並叮囑三天之後,如果症狀沒有改善,一定要記得回診追蹤。但通常三天藥物吃完回診,緊接著又是連續三天的藥物,如果疾病沒完全好就又來三天……許多家長心裡常有疑問:「究竟醫生開這些藥,是不是每一種都一定要吃完?」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在醫院的兒科急診輪訓服務,也因此常見到抱著發高燒孩童的父母親,衝進診間的場景。當父母進到診間,除了希望醫生找出孩童發燒的原因外,常會鞭炮似地詢問一連串關於感冒發燒的問題,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醫生,最近是不是因為天氣太冷,我的小孩子才會著涼感冒?」
一個健康的人體,血液的pH值永遠維持在7.35到7.45的弱鹼性區間。但當人體處於亞健康狀態,或是生病的時候,我們血液的酸鹼質就可能有所改變。若血液pH值小於7.35,就稱之為酸中毒,如果血液pH值大於7.45,就稱為鹼中毒。那麼究竟酸中毒或是鹼中毒,會造成什麼樣的症狀呢?
你是否曾經聽過,人體的體質有酸鹼程度之分?像是攝取鹼性食物或喝較多的鹼性水,身體就會比較健康;反之若體質是酸性的,除了會處於「亞健康狀態」之外,也容易遭到蚊蟲的叮咬。以上種種的說法,其實都是非常不正確,且容易誤導人的迷思……
點滴的輸注,在某些地區又稱之為「輸液」,是醫學上最常見的支持性療法之一。但這種治療已經被許多民眾過度神話,以至於在醫院時,常常有家屬跑過來跟我們說:「醫生,她看起來好虛弱,趕快給她打個點滴!」但點滴並沒有這麼神奇,大眾之所以誤解,其實來自3種最常見的迷思……
在經歷數個月的疫情新聞洗禮後,許多人都知道新冠病毒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它有許多的「無症狀感染者」。根據目前的文獻記載,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可能高達30~50%,因此很多民眾為此而恐慌,甚至認為目前台灣社區中仍然潛伏著許多無症狀感染者,未來可能造成疫情的再次爆發。
每當孩子感冒,出現發燒、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時,醫生往往會開出一連串的藥物,並叮囑三天之後,如果症狀沒有改善,一定要記得回診追蹤。但通常三天藥物吃完回診,緊接著又是連續三天的藥物,如果疾病沒完全好就又來三天……許多家長心裡常有疑問:「究竟醫生開這些藥,是不是每一種都一定要吃完?」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在醫院的兒科急診輪訓服務,也因此常見到抱著發高燒孩童的父母親,衝進診間的場景。當父母進到診間,除了希望醫生找出孩童發燒的原因外,常會鞭炮似地詢問一連串關於感冒發燒的問題,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醫生,最近是不是因為天氣太冷,我的小孩子才會著涼感冒?」
一個健康的人體,血液的pH值永遠維持在7.35到7.45的弱鹼性區間。但當人體處於亞健康狀態,或是生病的時候,我們血液的酸鹼質就可能有所改變。若血液pH值小於7.35,就稱之為酸中毒,如果血液pH值大於7.45,就稱為鹼中毒。那麼究竟酸中毒或是鹼中毒,會造成什麼樣的症狀呢?
你是否曾經聽過,人體的體質有酸鹼程度之分?像是攝取鹼性食物或喝較多的鹼性水,身體就會比較健康;反之若體質是酸性的,除了會處於「亞健康狀態」之外,也容易遭到蚊蟲的叮咬。以上種種的說法,其實都是非常不正確,且容易誤導人的迷思……
點滴的輸注,在某些地區又稱之為「輸液」,是醫學上最常見的支持性療法之一。但這種治療已經被許多民眾過度神話,以至於在醫院時,常常有家屬跑過來跟我們說:「醫生,她看起來好虛弱,趕快給她打個點滴!」但點滴並沒有這麼神奇,大眾之所以誤解,其實來自3種最常見的迷思……
在經歷數個月的疫情新聞洗禮後,許多人都知道新冠病毒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它有許多的「無症狀感染者」。根據目前的文獻記載,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可能高達30~50%,因此很多民眾為此而恐慌,甚至認為目前台灣社區中仍然潛伏著許多無症狀感染者,未來可能造成疫情的再次爆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發熱、頭痛、身疼痛、怕冷,這看起來是傷寒表證,但是如果已經是上吐下瀉的情形,就不是這樣子看了,這發熱、頭痛是「亡陽」的徵兆,因為上吐下瀉造成裡虛掉了,陰虛掉後,陽就會往頭面跑,而造成發熱、頭痛的現象,沒有足夠的津液輸佈到全身肌肉組織時,會造成全身
Thumbnail
頭頂上的太陽熾炎炎,汗珠在皮膚上滴滴流,盛夏裡上午10點至下午3點是最熱的時段,多數人都會選擇避開此時段,避免成為戶外火行者,其中幼兒和老年人在高溫下的風險更高,也反映在近期的熱傷害急診頻傳。我們不禁要問,對於氣候變遷每年高溫爆表的夏天,我們的生理系統如何應對極端溫度的傷害呢?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傷寒邪入厥陰,發熱是好事,但卻下利,手腳冰冷到手肘膝蓋,眼睛瞪得大大的無法躺下來睡覺。一般來說,陽回頭的發熱,是腸胃慢慢溫暖起來了,下利應該會止住,手腳會慢慢溫暖;而這條辨的發熱顯然不是如此,這是肝臟已經寒到極致,沒有功能了,無法把癌細胞排出體外的時候,肝臟的元陽
Thumbnail
每當夏日溫度太高,中風病人就會劇增,俗稱「熱中風」。 研究發現,氣溫攝氏32度以上,腦中風風險增加66% 因為溫度升高時,天熱流汗多,水分減少,加上外出工作上水喝得少,血管中的血液濃度增加,就像水管內的水少了,會被泥沙堵塞,增加血栓或血管阻塞風險。如果堵塞於腦血管可引致腦中風,堵塞於心血管可引發
Thumbnail
這星期本土腦膜炎確診孩童的新聞造成一陣恐慌。事實上,台灣每年約有10~20人感染。若去查過去同時期資料,在2019年跟2020年3月也有兩例腦膜炎確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為 #腦膜炎雙球菌 所引起之侵襲性感染,估計全球每年病例數達120萬人,全年齡層均可能感染,尤其好發於嬰幼兒,以及 #人口密度高的族
Thumbnail
最新研究: 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於3月20日再次針對冠狀病毒對大腦的傷害線索 ,歸納2024年最新研究後整理了四大線索,分別為免疫風暴 (Immunological storm)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症狀、屏障滲漏 (Leaky barrier)/BBB壞了、腦部侵犯(Brain invasion)。。。
Thumbnail
三位一體的腦 今天要來點科學哦 ! 孩子是噴火龍嗎? 不受教嗎? 常把自己的話當耳邊風嗎? 其實是有原因的,別怪孩子,因為人的腦就是這樣設計的啦 !
Thumbnail
“新冠病毒本身並沒有直接修剪突觸連接,而是啟動了小膠質細胞。”...
Thumbnail
科學解密長新冠的時間點來到2023年底,科學家再次確認腦細胞間的連接,突觸(Synapse)被破壞、被過度修剪,可能就是長新冠腦霧的罪魁禍首...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發熱、頭痛、身疼痛、怕冷,這看起來是傷寒表證,但是如果已經是上吐下瀉的情形,就不是這樣子看了,這發熱、頭痛是「亡陽」的徵兆,因為上吐下瀉造成裡虛掉了,陰虛掉後,陽就會往頭面跑,而造成發熱、頭痛的現象,沒有足夠的津液輸佈到全身肌肉組織時,會造成全身
Thumbnail
頭頂上的太陽熾炎炎,汗珠在皮膚上滴滴流,盛夏裡上午10點至下午3點是最熱的時段,多數人都會選擇避開此時段,避免成為戶外火行者,其中幼兒和老年人在高溫下的風險更高,也反映在近期的熱傷害急診頻傳。我們不禁要問,對於氣候變遷每年高溫爆表的夏天,我們的生理系統如何應對極端溫度的傷害呢?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傷寒邪入厥陰,發熱是好事,但卻下利,手腳冰冷到手肘膝蓋,眼睛瞪得大大的無法躺下來睡覺。一般來說,陽回頭的發熱,是腸胃慢慢溫暖起來了,下利應該會止住,手腳會慢慢溫暖;而這條辨的發熱顯然不是如此,這是肝臟已經寒到極致,沒有功能了,無法把癌細胞排出體外的時候,肝臟的元陽
Thumbnail
每當夏日溫度太高,中風病人就會劇增,俗稱「熱中風」。 研究發現,氣溫攝氏32度以上,腦中風風險增加66% 因為溫度升高時,天熱流汗多,水分減少,加上外出工作上水喝得少,血管中的血液濃度增加,就像水管內的水少了,會被泥沙堵塞,增加血栓或血管阻塞風險。如果堵塞於腦血管可引致腦中風,堵塞於心血管可引發
Thumbnail
這星期本土腦膜炎確診孩童的新聞造成一陣恐慌。事實上,台灣每年約有10~20人感染。若去查過去同時期資料,在2019年跟2020年3月也有兩例腦膜炎確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為 #腦膜炎雙球菌 所引起之侵襲性感染,估計全球每年病例數達120萬人,全年齡層均可能感染,尤其好發於嬰幼兒,以及 #人口密度高的族
Thumbnail
最新研究: 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於3月20日再次針對冠狀病毒對大腦的傷害線索 ,歸納2024年最新研究後整理了四大線索,分別為免疫風暴 (Immunological storm)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症狀、屏障滲漏 (Leaky barrier)/BBB壞了、腦部侵犯(Brain invasion)。。。
Thumbnail
三位一體的腦 今天要來點科學哦 ! 孩子是噴火龍嗎? 不受教嗎? 常把自己的話當耳邊風嗎? 其實是有原因的,別怪孩子,因為人的腦就是這樣設計的啦 !
Thumbnail
“新冠病毒本身並沒有直接修剪突觸連接,而是啟動了小膠質細胞。”...
Thumbnail
科學解密長新冠的時間點來到2023年底,科學家再次確認腦細胞間的連接,突觸(Synapse)被破壞、被過度修剪,可能就是長新冠腦霧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