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語小品系列17
台語有句俗諺:一丈差九尺,差遠了!而閩,客,粵,三者有類似的共同俗諺:- 潮州話:食無兩日菜脯,就欲上西天!
- 閩南話:食無三把蕹菜,就欲上西天!
- 客家話:食三粒黃豆仔,就想上西天!
台語的 ing3-tshai3, 寫「蕹菜」,根據《台日典》紀錄有口音差
- ing3-tshai3 寫「甕菜」
- ang3-tshai3 (泉州)寫「甕菜」
- iong3-tshai3 (漳浦) 寫 「甕菜」
「蕹菜」此即今俗稱的空心菜!空心菜因為栽培容易,全年可栽,應時就有,所以又稱「應菜」。
另一種說法:中國史籍及台灣方志,都說:「蕹菜本生東夷(東南夷之誤)古倫國,番舶以甕盛之歸,故又名甕菜。」台語「蕹」的漳州音是èng,泉州音是àng,而台語「甕」的音也是àng,所以泉州音的「蕹」與「甕」諧音,這支持了「蕹」來自「甕」的說法。 台日典的紀錄也支持這一說詞!
- 客家:蕹菜 (蕹,甕同音 vung)
- 粵語:蕹菜 (蕹念 jung3, 甕念ung3)這裡要念 ung3
在東南亞,「蕹菜」跟台灣一樣普遍,菲律賓語稱之Kangkong,印尼語、馬來語稱之Kangkung。基於「蕹菜」的發源地,尾的尾音是 ong, 跟「甕」同音!也有可能是音譯字!
客家俗諺:【刀切蕹菜--兩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