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宣告:本文為AI潤飾之後少量訂正而成。
於現代語音之格局中,僅餘平、上、去三聲,往昔之入聲業已被分派至平、上、去三聲範疇內。其中,入聲字派入平聲的情形,對詩詞格律所倚重的平仄音律產生了頗為明顯的擾亂,此亦為眾多詩詞創作者與愛好者深感困擾之處。那麼,在此種狀況下,詩詞是否還能維持其吟唱的傳統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入聲字在讀音方面要適度修飾,其訣竅便是 “發音短促且收音利落”。
當下正值臘月歲末之際,寒梅即將吐蕊綻放,恰可借王安石那首精短的五言絕句《梅花》來作一番深入的解析與演示。此詩用詞簡潔凝練,詩意通俗易懂,仿若白話文一般直白曉暢,字面含義一目瞭然,所營造的意境清新而又惹人喜愛,正適合入門者一觀。
詩中第三句出現了 “三仄尾” 的現象,這從傳統格律來講本是不合韻律規則的。然而,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宋人詞作裡,當在平聲位置尋覓不到恰如其分的字時,便常常會以入聲或上聲字來替代。按照音律進行吟唱時,此處的 “不” 字應唱作平聲,如此一來,便與現今普通話讀音一致了。這或許正處於詩歌向詞作演進的過渡階段,不僅韻腳的選擇更為寬泛自由,就連平仄規則也能夠靈活變通了吧?
舉例(由網路擷取):
入聲字用作平聲字在宋詞中很多。其中"獨"、"一"、"寂"、"不"、"碧"、"亦"等字最為常見。其他如張先《踏莎行》"密意欲傳", "欲"作平聲字用; 黄庭堅《漁家傲》"系驢板橛上合頭語", "合" 作平; 蘇軾《如夢令》"寄語澡浴人","浴" 作平; 又"簾外百舌兒","舌" 作平; 周邦彥《瑞鶴仙》"正值寒食","值"作平; 万俟雅言《三臺》"餳香更酒冷踏青路","踏" 作平; 又如向子諲《卜算子》"令我發深省",辛棄疾《千年調》"萬斛泉",韓玉《卜算子》"初過寒食節", 蔣捷《賀新郎》"節飲食" 的 "發"、"斛"、"食"、"節" 等也都用作平聲字。
歌手許茹芸演唱了這首以此詩為載體的文創型歌曲,加入兩段白話歌詞,由刑天溯作詞,劉卓作曲!功力不錯,有三段押韻,分別為-i, -ang,-ai ! 其旋律悠揚婉轉,極為動聽。只是令人頗為意外的是,這首歌曲並未如預期般在大眾中廣泛傳唱開來,達到 “走紅” 的熱度。臺語稱做「hang」,俗以白話字「夯」代用! 小張的台語烏白講! 從 -ong vs. -ang 的文白異讀,已即 h- ve -k-的聲母互換規律,得出這個字應該是從「紅」字演化而來! 紅 hong5, -> hang! 岐音變義也! 存在即合理! 不無道理!
倘若從個人改編的視角出發,我將會把詩詞的吟唱部分巧妙地以口白的形式融入其中。如此一來,便能使吟與歌這兩種藝術呈現方式完美地結合,從而進一步增添其文化創新的深厚內涵與獨特魅力。這種創新嘗試,旨在打破傳統詩詞演繹的固有模式,為古老的詩詞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讓更多人在新穎的表現形式中領略到詩詞的音韻之美和文化底蘊,也為文化傳承與發展開拓出一條別具一格的道路。如果能因而冷飯熱炒,將此曲鹹魚翻身,那麼就無愧於前人為此志業努力創新的發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