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棲居》精彩內容〉「城市的空氣帶來自由」——開放城市,讓每個人的單一自我得以解放!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開放」是現代政治的關鍵字。一九四五年,奧地利難民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出版了《開放社會及其敵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他問了一個哲學問題——歐洲是如何陷入極權主義的:西方思想中,是否有什麼東西促使大家扼殺不同群體之間有事實根據的理性辯論,轉而支援獨裁者編造的「我們是一體的」、「我們與他們對立」之類的誘人迷思?

儘管《開放社會及其敵人》這本書的書名某種程度上名不符實(因為波普爾分析了許多歷代不開明的政治思想,而不是日常社會發生的事情),但它的主題並未過時。不過,那本書對於從事那些活動的人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他在倫敦政經學院的同事,當時那些同事正在設計英國福利國家,他們希望設計出一個使官僚系統鬆散開放、而非僵化封閉的計畫。金融家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是波普爾的學生,他後來投入大量的資金興建機構(例如:在公民社會中興辦大學),那些機構都反映了波普爾的開明價值觀。

開放社會的開明價值觀,似乎適合任何涵蓋許多族群的城市。相互包容使不同的族群能夠生活在一起。同樣地,一個開放的社會應該比今天的多數社會更平等、更民主,財富和權力應該分散在整個社會體系當中,而不是集中在社會頂層。但是,這種渴望不該只是都市的專利,小鎮的農民與居民也理當獲得同樣的待遇。思考都市倫理時,我們想知道是什麼因素使倫理多了都市性

例如,自由在城市中有特殊的價值。德國的格言「城市空氣帶來自由」(Stadtluft macht frei)是源自中世紀晚期。那句話承諾,公民可以擺脫他們從社經階級中繼承的固定地位,可以不只為一個雇主效勞。它的意思不是說公民是孤立的個體。一個人對於行會、鄰里團體、教會仍有義務,但那些義務在一生中可能改變。在本韋努托.切里尼(Autobiography of Benvenuto Cellini)的自傳中,這位金匠描述他二十幾歲時結束學徒生涯後的蛻變。他工作所在的幾個義大利城市有一些法律和習俗上的差異,他利用那些差異,轉換成不同的形象,以迎合不同的客人。他因緣際會做過多種不同的工作,包括金屬加工、寫詩創作、當兵等等。他的人生比留在農村裡更多彩多姿,因為城市讓他從固定的單一自我中解放出來,變成他想成為的人

raw-image

在麻省理工學院,我有幸看到「城市空氣帶來自由」在一群來自上海的年輕建築師之間成形。如今的開發中國家正經歷城市的爆炸性成長,他們的家鄉上海市正好是城市爆炸發展的縮影,經濟飛速擴張,吸引中國各地的年輕人蜂擁而入。雖然這群來MIT深造的上海人每年過年都會回到他們的村莊或小鎮,但是在城市裡,他們把家鄉的觀點與習慣拋諸腦後。一些年輕的男建築師公開出櫃,承認自己是同性戀;一些年輕的女建築師推遲或拒絕生孩子——不分男女都給家鄉的人帶來煩憂。我提出「城市空氣帶來自由」這個說法時,他們把那句話譯成中文後變成「扮演不同的角色」。粗略的文字表達反而傳達了深刻的真理,人生一旦開放了起來,就會出現很多層次,就像切里尼的人生那樣。

麻省理工學院讓我想到,這些「開放」觀點也許可以解開ville和cité之間的關聯之謎。與其釐清兩者的關係,一個開放的城市會融合各種複雜性,使它變成一個複雜的經驗化合物。城市規劃者與建築師的角色,既要鼓勵複雜性,也要創造一個互動的綜合城市(ville),使城市大於各種組成元件的總和,城市中的秩序指引著裡面的人。倫理上來說,一個開放的城市當然會包容差異,促進平等,但更具體地說,它會讓人從固定及熟悉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創造一個讓人測試及擴展經驗的環境

────本文摘自《棲居:都市規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如何打造開放城市,尋找居住平衡的新契機?


棲居:都市規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如何打造開放城市,尋找居住平衡的新契機?

作者: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20-06-11

raw-image

城市是如何建造的,人如何生活其中?
紐約中央公園設置多出入口、低矮柵欄,卻未能促進城市社交?
Googleplex打造自給自足的內部設計,竟阻礙了創意發揮?

黑格爾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經典《肉體與石頭》、《再會吧!公共人》作者 聲譽卓越的社會學家 理查.桑內特

結合歷史、社會學、哲學、文學及城市設計理論,剖析近代城市的困境和解決之道
打造意義豐富的開放城市,真正實現「城市空氣帶來自由」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康旻杰.專文推薦

【國際書評】
★充滿同理心,寓教於樂……令人愉悅的城市生活沉思錄,涵蓋了城市生活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安德魯.啟納西(Andrew Kinaci),全球格網(The Global Grid)

★精彩……桑內特教授學識之淵博、歷史想像力之豐富、分析之嚴謹執著,令人欽佩。 ——克里斯多夫.李曼赫普特(Christopher Lehmann-Haupt),《紐約時報》

★我很羡慕最近才接觸桑內特作品的讀者。過去四十年來,他的著作愈來愈專業、平易近人、通俗易懂,針對城市生活與工作的各種弊病做了全面的診斷,並為拯救與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有歷史淵源的務實處方。 ——博伊德.鄧金(Boyd Tonkin),《獨立報》

█好書這裡買:
讀書花園:https://marcopolo.pse.is/w7nv2
博客來:https://marcopolo.pse.is/v97dg
誠 品:https://eslite.me/vjbgc
金石堂:https://marcopolo.pse.is/r53kh
讀 冊:https://marcopolo.pse.is/vmwkd

電子書:
Readmoo:https://marcopolo.pse.is/w26nk
KOBO:https://marcopolo.pse.is/vr2y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馬可孛羅的沙龍
33會員
61內容數
馬可孛羅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1/25
......那是村子唯一一次受到威脅。在那天前,東棟賓和南棟賓兩村的關係向來不錯。這個村子的若開人會越過田地去南棟賓的茶館坐,羅興亞人也會來這裡賣魚賣菜。但就算暴民不是來自南棟賓村,雙方在那場暴力後便不再來往,分隔兩村的田地成了兩個社區之間的無主之地。
Thumbnail
2021/11/25
......那是村子唯一一次受到威脅。在那天前,東棟賓和南棟賓兩村的關係向來不錯。這個村子的若開人會越過田地去南棟賓的茶館坐,羅興亞人也會來這裡賣魚賣菜。但就算暴民不是來自南棟賓村,雙方在那場暴力後便不再來往,分隔兩村的田地成了兩個社區之間的無主之地。
Thumbnail
2021/11/12
布帝洞位於梅宇河北岸,軍方和許多若開人警告,那個地區是穆斯林的大本營,只差一步就脫離緬甸了。但在二○一二年暴力後,當地的人口差異似乎產生逆效應,穆斯林不再多於佛教徒,至少在城鎮是如此。可即便在布帝洞,兩者的融合程度仍比若開邦其他許多地方來得高。
Thumbnail
2021/11/12
布帝洞位於梅宇河北岸,軍方和許多若開人警告,那個地區是穆斯林的大本營,只差一步就脫離緬甸了。但在二○一二年暴力後,當地的人口差異似乎產生逆效應,穆斯林不再多於佛教徒,至少在城鎮是如此。可即便在布帝洞,兩者的融合程度仍比若開邦其他許多地方來得高。
Thumbnail
2021/10/15
隨著維多利亞時代的開展,鮭魚毛鉤變得越來越精細複雜,毛鉤釣書籍的作者們也開始竭力宣揚偽科學,好證明這類極度昂貴的異國材料確實是必需品。他們之中最主要的鼓吹者,是一名紈褲子弟凱爾森。他出生於一八三五年,大部分的年少時光都花在打板球、長距離游泳和障礙賽跑,但最終讓其他愛好都黯然失色的,是毛鉤綁製圈。
Thumbnail
2021/10/15
隨著維多利亞時代的開展,鮭魚毛鉤變得越來越精細複雜,毛鉤釣書籍的作者們也開始竭力宣揚偽科學,好證明這類極度昂貴的異國材料確實是必需品。他們之中最主要的鼓吹者,是一名紈褲子弟凱爾森。他出生於一八三五年,大部分的年少時光都花在打板球、長距離游泳和障礙賽跑,但最終讓其他愛好都黯然失色的,是毛鉤綁製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都市與市場一樣,都是藉由強大公權力給予支援再分配的結果。強大的資源傾軋出地方的基礎建設,致使人口與資源不斷向某些特定地區流動,形成都市化的結果,也導致區域發展不均衡。雖然本書內容有點生硬,相對比較難讀,但能以一本書綜觀大衛.哈維的理論,覺得是蠻適合初學者的入門書。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都市與市場一樣,都是藉由強大公權力給予支援再分配的結果。強大的資源傾軋出地方的基礎建設,致使人口與資源不斷向某些特定地區流動,形成都市化的結果,也導致區域發展不均衡。雖然本書內容有點生硬,相對比較難讀,但能以一本書綜觀大衛.哈維的理論,覺得是蠻適合初學者的入門書。
Thumbnail
你應該聽過:「臺灣社會現在就是太自由才會這麼亂啦,過去人們專心拼經濟的時代多好啊!」 自由為什麼如此具有魅力,讓許多人因追求它而成為偉大的烈士?一個由強人領導者帶領的專制國家,難道不比亂哄哄的民主國家好嗎?如果自由真的這麼好,為什麼有些國家會丟掉自由,走向專制? 種種疑問,這本書都給出了回答。
Thumbnail
你應該聽過:「臺灣社會現在就是太自由才會這麼亂啦,過去人們專心拼經濟的時代多好啊!」 自由為什麼如此具有魅力,讓許多人因追求它而成為偉大的烈士?一個由強人領導者帶領的專制國家,難道不比亂哄哄的民主國家好嗎?如果自由真的這麼好,為什麼有些國家會丟掉自由,走向專制? 種種疑問,這本書都給出了回答。
Thumbnail
從文藝復興開始,在啟蒙時代被發揚光大的個體精神,打破了封建階級,摧毀了宗教與君王無上的權威,給人們帶來了自由。 「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擁有自由意志,不被任何權威宰制」這種獨立而自由的理性之光照亮了整個西方世界。人們看似迎向了啟蒙的光明,但隨後幾百年來,各種災難也一一爆發,納粹與共產極權的崛起,逼得
Thumbnail
從文藝復興開始,在啟蒙時代被發揚光大的個體精神,打破了封建階級,摧毀了宗教與君王無上的權威,給人們帶來了自由。 「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擁有自由意志,不被任何權威宰制」這種獨立而自由的理性之光照亮了整個西方世界。人們看似迎向了啟蒙的光明,但隨後幾百年來,各種災難也一一爆發,納粹與共產極權的崛起,逼得
Thumbnail
當文明傳遞到每一個人身上,確實讓生活機能便利許多,這改變了人們的意識和日常習慣,和民主時代的到來一樣,我們感謝於此,但不可忽視其中危機。
Thumbnail
當文明傳遞到每一個人身上,確實讓生活機能便利許多,這改變了人們的意識和日常習慣,和民主時代的到來一樣,我們感謝於此,但不可忽視其中危機。
Thumbnail
這篇談城市;還有題目 聊聊在科技革新,所謂網路時代的背景下,傳統商業空間的可能性到底在哪裡,城市又是如何被定義的,城市跟城市的差異性到底是生活型態還是建築空間,台灣的地域性到底又是什麼。
Thumbnail
這篇談城市;還有題目 聊聊在科技革新,所謂網路時代的背景下,傳統商業空間的可能性到底在哪裡,城市又是如何被定義的,城市跟城市的差異性到底是生活型態還是建築空間,台灣的地域性到底又是什麼。
Thumbnail
「開放」是現代政治的關鍵字。一九四五年,奧地利難民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出版了《開放社會及其敵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他問了一個哲學問題——歐洲是如何陷入極權主義的:西方思想中,是否有什麼東西促使大家扼殺不
Thumbnail
「開放」是現代政治的關鍵字。一九四五年,奧地利難民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出版了《開放社會及其敵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他問了一個哲學問題——歐洲是如何陷入極權主義的:西方思想中,是否有什麼東西促使大家扼殺不
Thumbnail
身為一個90年代自稱的自由主義份子,現在已經變成別人口中暮氣沉沉、落伍保守的保守派。筆者這邊要提的是,從我們這些老古板的眼中,看到的進步主義、進步價值最後的路會通到哪裡。以及怎樣才能持續走下去,又可以走到多遠處。
Thumbnail
身為一個90年代自稱的自由主義份子,現在已經變成別人口中暮氣沉沉、落伍保守的保守派。筆者這邊要提的是,從我們這些老古板的眼中,看到的進步主義、進步價值最後的路會通到哪裡。以及怎樣才能持續走下去,又可以走到多遠處。
Thumbnail
公共空間是一種人權,就像人民有權利得到像樣的健康照護、食物、教育和住所。每個人也都應該有權利從家中窗戶看到綠樹。每個人都應該可以坐在自家的門廊或附近廣場的長椅上。每個人都應該可以在幾分鐘內走到一座公園,在那裡散步,和小孩玩耍,或是享受季節的更迭。
Thumbnail
公共空間是一種人權,就像人民有權利得到像樣的健康照護、食物、教育和住所。每個人也都應該有權利從家中窗戶看到綠樹。每個人都應該可以坐在自家的門廊或附近廣場的長椅上。每個人都應該可以在幾分鐘內走到一座公園,在那裡散步,和小孩玩耍,或是享受季節的更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