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進步之路的前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想了想,標題還是這樣下好了,理由後述。身為一個90年代自稱的自由主義份子,現在已經變成別人口中暮氣沉沉、落伍保守的保守派,雖然一般來說我們還是會稱自己是古典自由……算了,不重要,這些標籤只是便於貼到討厭的人身上,然後就可以拒絕討論與溝通。

筆者這邊要提的是,從我們這些老古板的眼中,看到的進步主義、進步價值最後的路會通到哪裡。以及怎樣才能持續走下去,又可以走到多遠處。

raw-image
大體上,群體跟個人兩種主義(如果真的有這兩種主義的話)的對抗,必須建築在資源量上。

進步派的主張:基於都市化的社會控制

用淺顯易懂的說法,就是群體主義常常發生在較小、非現代化的地方,個人求生很困難,必須藉由家族、友人、鄰里等力量得到安居之地。而個人主義能具體的被應用,發源自城市的興起,也就是個體可以透過都市的資源分配,以及「原子化」的工業社會(原子化這詞近年還蠻紅的),取得可獲得生存的立足點。

我們更可以說,都市化後才有個人主義的土壤,依此建立出各種文化與人權觀。現代左派(近20年的)之所以提倡大政府,並不是崇尚集體主義,其本質是因為2000年後的全球化浪潮,對於都市區域集中資源有利,而要都市化最快的方法,即是透過大政府對國民抽稅,用以支持各項大型建設,以及推行現代化教育,透過學校再製相信個人發展與自由的學生,也經由學校教育培養文化產業最大宗的顧客,我們俗稱的中產階級。

經由大政府加強社會控制,以及層層複雜的稅率,來達到削弱傳統勢力對個人自由的侵害(傳統勢力多半有很多累積的資源)。一方面,中產階級身為技術專家,本就是運作工業化社會的要角,讓技術專家徹底都市化,拋棄傳統家庭的價值,對於鞏固進步的政治勢力極有幫助。另一方面,穩固的制度會要求穩定的政府雇員,透過考試制度吸收大量的中產進入政府,在執行面上則有各項有利於個人主義發展的政策。而實際上,想要現代化、工業化的社會,把每個人原子化的角度本就有利於往這方面操作,但若沒有配合有效率的管理制度,以及可消弭人際關係成本的辦法,這種推廣個人發展就會遇到極限,取得「現狀下的均衡」。

現代左派並非透過綿密的考證,或是大量的統計數據得到這個結論。知名的《21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是擅長統計數據這方面的高手,但即使是他,面對現代左派的「感覺」論,也是毫無辦法。筆者把話說清楚點,90年代筆者認識的社會主義者,跟2000年後出現的自由派、左派,根本不是同一批人,行事風格、分析判斷習慣,全部都不一樣。不要說同樣念社會系的是如此,其他政治、經濟、國關等社科相關,也完全不同。

面對現代左派的感覺論,強調個人主義色彩優於其他,個人感覺重於現象,科學研究以滿足政治正確為優先,導致這幾年根本就沒人去看最基本的工業化問題。

工業化社會幾百年來的問題

工業化社會的問題,幾百年來都一樣,簡稱「城市剝削鄉村」,不管哪一種農村,單純的種稻種麥,還是畜牧養殖業,包含中間的包裝、運銷等等,都會產生大量汙染。都市化在各國形成超大型城市,稍微有一點數學概念的人,將一座百萬居民都市所需的日常物資統計一下,皆可算出衛星鄉鎮需要提供多少民生必要物資。

這些鄉村承擔的是大規模生產後的汙染,但利潤卻相對較少,這不是僅由所謂菜蟲等中間商的剝削的結果,比較一下台灣現在透過網路直接對農民購買,以及經由大企業等通路商統一收購的結果,成本完全反應在價格上。這意思是,都市居民數百年來,都在壓低農民的收入來累積自己的資本。

這個剝削鍊大致上,是中產剝削藍領、工人剝削農民,在中間產生利差,被資本家從中攔截,而資本家只要不是由超大型企業,或是國營事業具有政治權力的壟斷,就會彼此削價競爭,利差最後轉換成低價,最終成為薄利多銷的均衡。

raw-image

資訊落差也是剝削的主因,經由網際網路的發達,許多城市居民才赫然發現,鄉村的生活品質、收入、教育水準到底有多落後。台灣之所以這方面問題比較小,純粹是國土較小,而且現在主導社會的中產階級,父母親就是未工業化的年代。這其中有許多的觀念與價值衝突,在台灣也特別明顯,我們很難用一兩種顏色畫分出自由與保守派的居住地,道理很單純,時間還不夠演化出這種分類。

那麼,剝削的回饋在哪?除了都市人不明白產業鍊的複雜外,多數的狀況在於,要壓低衛星鄉鎮的收購成本,你得要跟在地勢力合作,生產成本若要壓低,以不改變生產模式(增加環保標準高的機台)下,只剩下轉移成本這條路。也就是把汙染直接丟給更低的階級,或是讓大自然處理(亂排啦)。

單方面的回饋是不可能成立的,城市得到大量低廉的民生物資,才能累積更多資本,在全球貿易的網絡中獲得大量利潤。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競爭不是只有國內,還有對外,對外貿易若取得不了成績,就會拖垮國內的產業鏈,一路影響到最基層的農業生產。

說清楚一些就是,這是一個金字塔結構,政府跟大部分的中產專家,有意或無意之間,把國際競爭的成本一路轉嫁下去給自己同胞。不轉嫁,就失去國際競爭力,沒有大量訂單,累積不了資本,就無法更新設備,改善國內生產環境,將國家進一步現代化。換句話說這已經是一個不能回頭的遊戲,除非要回到北韓化的社會。

所以,保守價值為何在鄉村根深蒂固,因為你必須要回饋非都市區域的民眾,讓他們生活在有地方自主性,具有傳統文化保護的地方。這種地方的習俗跟習慣常常凌駕於法律,或是在法律執行前就先處罰完畢。若你不允許這種發展,強行裂解討厭的傳統價值,等於是把在地民眾丟到一個不確定的社會,彼此之間沒有互信。

先不提失去互信的鄉鎮區域根本沒辦法只靠法律行事,最直接的影響是什麼?

答案是,沒有了地方幫會跟行會的壓制,為了增加利潤,都市生活成本就會拉高,地方居民將在失序的社會中,遊走法律邊緣來得到他們自認有的利潤。這個過程台灣不是沒有過,許多都市化的邊緣區域,在都市擴張時期成為製造業的基地,農業的崩壞跟轉移,就出現過類似的場景。最後會在形成新的同業組織,以及法律執行的深入,利潤重分配後,達成一個平衡點(其實就是形成新的剝削鍊)。

這種剝削鍊很穩定,所以70-90年代的我們,都不覺得這種漸進式發展有甚麼問題。直到90年代開始,出現了一個不尋常的現象,也就是冷戰結束後,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瞬間軍事壓力與共產浪潮的危機不再,全球化的腳步加速。

全球化對台灣的意外影響

全球化後,剝削鍊變成了本國人剝削外勞、全世界剝削中國勞工與環境,這其實是很容易想像的,若本國勞工都不願意做某些骯髒工作,工廠要繼續營運就得提高成本,包括降低汙染與提高環境標準,以及教育水準提高的勞工薪資。照道理說,產業轉型就是要依照這個壓力來促進,逼迫產業為了提高競爭力,去進行產業轉型,但全球化帶來的副作用就是,越早進入冷戰後對外開放的國家,獲得更低廉的成本,競爭力就會越早提高。

這讓本國的資本家也有理由強迫勞工妥協,對環保組織更不妥協,在某些國家很成功,因為工業化的過程中,傳統地方政治勢力以及支持的群眾夠強大,可以抵抗修法,甚至無視於法律。我們拿台灣當例子就會發現,在全球化與現代化中成功的國家,權力結構會是怎樣,而為何中南美、東歐、西非有類似處境的國家就沒辦法。

90年代開始,李登輝後接著民進黨等本土勢力興起,代表台灣原本的剝削鍊產生矛盾。這套工業剝削農業的基本,是以國民黨的恩庇體制,也就是俗稱的黨國結構,是由外省族群為核心,結合數十年來透過聯姻與教育形成的統治階級,去剝削其他被我們稱為「本土勢力」的階級。

這種分類法想也知道矛盾重重,以血緣來區分則統治階級不夠純,遇到民主開放後,無法簡單的產生革命效果──意即把少數的外省統治階級全數趕出去。用資本雄厚來區分,則中央與地方的政商聯姻關係反而高於血統純度,為了選舉國民黨也必須放權出去,不夠中央集權的後遺症之一,即是今天被中國以商逼政的滲透。

總之,不管你用任何一種向度去區分,台灣都是一個混雜至極的狀態。再加上台灣並不大,都市化的過程幾乎全台都受益,以現狀的區域區分,都會區與衛星城鎮占掉了幾乎七成以上的人口與面積。最直接的效應就是,都市化代表的個人主義興起,將其價值觀反向輸入到邊緣鄉鎮。而大量台商前進中國,產業空洞化的結果,是地方勢力失去對抗都市價值侵入的資本,而台灣身處貿易要道,都市可以從港口中獲得全球輸液,不需要像過去對傳統地方勢力妥協,一樣有資本進攻。

簡單說,就是前進中國,讓台灣產業空洞化的影響,恰巧弱化了台灣理應在民主化過程中,本土保守勢力取得政權的強度。第一個結果就是2008年馬英九以多數選票取回政權,本土勢力的政商聯合無法對抗全球化下的中國磁吸效應。而諷刺的是國民黨以為這就是勝利方程式,繼續加強對中國貿易關係,配合中國以商逼政,持續削弱台灣的本土勢力。

第二個結果,即是國民黨錯估了人民對於國家意識的敏感度,導致太陽花後整個重新洗牌。偏綠的本土勢力資本被削弱,國民黨想要引進的中國資本被截斷,直接顯現在都市化居民的政治意識崛起,而都市化的價值透過近20年的全球化,大量吸收國際都市的左派觀點。照道理,台灣的教育體制應該會抵抗這種外來文化的入侵,但實際上並沒有,甚至得到不少新進教師歡迎。

最大的理由,在於李登輝執政後的本土化教育遭到抵制,這在陳水扁政府達到高峰,而扁政府並沒有打算全面去中國化,教育內容還是由國民黨支持教改的教改派主導。只是馬英九等國民黨外省派系,將之標籤與妖魔化後,全面性、無條件的抵制。

這讓台灣教育也形成真空地帶,傳統的黨國價值被打掉,但新的本土意識沒有建立,教育界高層普遍打安全牌,走向2000年後,受到媒體影響最大,也是都市中產階級最感到舒適的個人路線。

這其實也不是故意的,教育圈內都知道,黨國那套集體意識,面對全球化無能為力,只會訓練一批批聯考高手而已。但在解禁個人發展的箝制時期,正好被全球化後的都市菁英強力影響。而經過10多年的衝撞,在蔡英文政府任內,潘文忠接掌後,開始拉回原先的教改路線,大家都累了,教育界只想回歸正常的途徑。但這也是近幾年有一些進步派人士在批評學校與教育政策的理由。因為原本教改力道只要60分,被馬英九打回-100分,反對黨國的都市菁英支持100分的教改,蔡上台後改回60分,進步派又不滿意。純粹是相對變化,只是面對現代左派的感覺論,實在很難說服。

中國磁吸與現代左派的興起

總之,世界工廠中國的興起,讓經歷數十年達成均衡的90年代崩壞,照理說應該是要教育界與產業界聯手接棒,透過漸進而有效的手段,促成產業轉型。但又正好遇到藍綠政黨對抗,教育界被牽連10年以上,實質已不可能做到。在這個不管政治還是教育、工業習慣等等價值全數真空的階段,就被左派引進的外來價值進駐,這也是近20年大量出現的海歸派造成的影響,而他們多數與台灣實際發展脫節,產生了政治衝突。

這些發展的直接影響,讓全球屬於保守派(不是保守主義)的人被壓制20年,在中國工廠興起的餘波中,平衡全部崩壞。

這就是中國磁吸的真相,中國甘願成為全球產業剝削鍊的底層,以自己勞工跟環境的犧牲當作代價,好滿足全球都市化的低廉資源。而左派為了奪權而推行進步價值,打壓各國國內傳統派系,利益完全一致,形成新興政治勢力。

現代左派取得政權與大量政府資源後,並不是投入到實體建設,而是推行他們認知的基本價值。這跟西方馬克思的發展有關,總之不少現代左派認為資本主義被推翻的時機已到,渾然不覺自己手上的資本,來自剝削他們自認需要被幫助的對象。而推行的各種政策,全都是只有在都市區,需要龐大政府支援下才能成立,這種人類歷史中極難見到的短暫現象,在這20年來被視作理所當然的真理。

而今天透過那個不能說的中國武漢肺炎病毒,全球化急踩煞車。立即出現的現象,只要跟中國越靠近的國家,死傷越慘重,越是依靠中國輸液的全球化都市,被傳染的越嚴重,而這些都會區還沒封城,物流已全數都出問題。現代化都市的脆弱性一覽無遺,沒有衛星城鎮與海外運輸,很快就會成為居住成本狂飆的孤島。

raw-image

現代左派的政治人物,遇到這場危機呼籲的是團結,但就其本質一樣是要其他人犧牲。在美國是要人捐物資救都市,在台灣則是有人想要趁機展現包機情懷。將做法的主詞受詞遮住,結果都是一樣,各位沒看到在這種狀況之前,近幾年保守派開始抬頭?

因為不甘願繼續被剝削,更不甘願政治權力被拿去進行沒有辦法累積資本的價值事業。在中國供應鏈即將消失下,各國都在調整新的結構,有的國家希望把剝削鍊轉移到其他地方,畢竟「希望被剝削」也要賺錢的人,總是會找到理由(而且無一例外,越能剝削的國家越專制)。

為何筆者這些年幾乎是嘲弄現代左派到極點?因為他們不敢罵專制國家啊,你們的生活完全建立在被整體剝削的國度,而反擊力道之弱,只能拿著這些國家也有人發大財的右派理論去說嘴,更慘的則是反過來罵自己國家的敵對派系不夠進步。

現代左派的前方在哪?

結論是,現代左派的前方在哪?再次強調喔,不是廣義的社會主義者,也不是90年代以前的自由主義者,筆者說的是近20年產生的咖啡廳文青左,不去現場看,也看不懂統計與數學,只憑感覺行事的這批人,俗稱「左膠」。

路只有兩條,一條是承認自己的失敗,跟國內保守派妥協,取得新的均衡,但筆者覺得他們寧死都不會走這條路。

另一條則是選擇站在中國那一邊,將中國描述成社會主義的天堂,不挺中國的都是落伍退步的右翼納粹保守主義(其實筆者不知道他們怎麼能發明這麼多新名詞)。但選擇這條路,等於要把自己宣揚的自由與進步價值踐踏在腳下,成為一隻把頭埋在沙裡的鴕鳥。而目前看來不少歐米左派寧可死在共產病毒下,也不肯把頭向右轉1度。

有沒有第三條路?有,但成本會高得嚇人,這也是左膠被稱為膠的理由,無止境的揮霍前人的資產,壓榨剝削其他人的資本,用在個人的享樂,以及無法創造新型生產工具的事業。第三條路若成立,應該會在我們這代人入土前,就看到撐不起這麼高消耗的世界崩壞,重新形成新的國際架構。

而現在看來,世界上包括台灣在內,不想站在中國那邊的左膠是選擇第三條路,堅持一切都會在團結與努力下結束,所有的事物都照舊,權力依然在手上,全世界每個人都會在偉大宣傳下承認進步價值的勝利。

至於這些進步價值到底根植於哪些傳統跟過去?不重要。

到底誰要付這筆帳?反正不是自己。

各國的保守派當然選擇第一條路,連一些較傳統的社會主義者都選這條路,要對中國說NO。

除了台灣整天被China捅刀的以外,外國不少的進步主義者則是選擇第二條相信中國之路,寧可毀掉自己國家的傳承也要幹到底。

你選哪條?共匪很明顯的希望大家選第二條,還是你堅定認為一定有第三第四第五條,只要不是第一就好?

反正總有人付帳,是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呱呱-avatar-img
2020/05/04
我覺得這篇如果可以,建議在臉書公開。 這篇太重要了,比起那些激進右翼粉專,這篇才能真正把左膠打醒。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3.6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菁英階層正在做這種事,想盡辦法讓巨大的流量變成存量,不是把資金轉土地,現在主要是把資訊轉變成可利用資源。由於利用資訊獲利的方式,屬於社會文化型資本轉經濟,對越小的商家越不利,將會促成新的階級固化。
Thumbnail
菁英階層正在做這種事,想盡辦法讓巨大的流量變成存量,不是把資金轉土地,現在主要是把資訊轉變成可利用資源。由於利用資訊獲利的方式,屬於社會文化型資本轉經濟,對越小的商家越不利,將會促成新的階級固化。
Thumbnail
工業革命後,我們的步伐經由累積財富、提升生產效率、利用一切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而走到今日。 工業革命造福的是全體人類,還是少數握有「權力」之人,我們心知肚明。 從上一篇的集體錯覺,我們進一步的延伸探討目前存在於大部分國家中,整個體系下的資本結構,是如何建構起來的,以及探討我們與體系的關係。
Thumbnail
工業革命後,我們的步伐經由累積財富、提升生產效率、利用一切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而走到今日。 工業革命造福的是全體人類,還是少數握有「權力」之人,我們心知肚明。 從上一篇的集體錯覺,我們進一步的延伸探討目前存在於大部分國家中,整個體系下的資本結構,是如何建構起來的,以及探討我們與體系的關係。
Thumbnail
進步派的各種要求,比較接近於燃燒他人照亮自己,將自己的權益看作比天地都大,至於別人的權益受損,那都是他擋在進步之路前的錯。 保守主義者很清楚,這種態度不是進步,只是自私自利。 幾乎可以說是美化享樂主義,用以奪權的變種。
Thumbnail
進步派的各種要求,比較接近於燃燒他人照亮自己,將自己的權益看作比天地都大,至於別人的權益受損,那都是他擋在進步之路前的錯。 保守主義者很清楚,這種態度不是進步,只是自私自利。 幾乎可以說是美化享樂主義,用以奪權的變種。
Thumbnail
接著,我們要來談一談,一般人對保守主義的誤解,究竟出自何處,到底誰在散播?扣除近20年來的惡意,與各種長年的偏見,在台灣恐怕還要加上對「保守」兩字文義的濫用。從前幾大章節,我們大致上可以理解,保守主義的幾個重要核心觀點,最後將會圍繞在這幾個部分,擴張解釋與藉由案例解說。
Thumbnail
接著,我們要來談一談,一般人對保守主義的誤解,究竟出自何處,到底誰在散播?扣除近20年來的惡意,與各種長年的偏見,在台灣恐怕還要加上對「保守」兩字文義的濫用。從前幾大章節,我們大致上可以理解,保守主義的幾個重要核心觀點,最後將會圍繞在這幾個部分,擴張解釋與藉由案例解說。
Thumbnail
保守主義的看法很簡單,各種自然權利是要去爭取的,畢竟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風土民情、歷史人文背景,今天你認為受教育權利不可剝奪,怎不去對阿富汗的塔利班說,反在時代廣場上痛罵美國沒有免學費就是剝奪受教權?靠爭取而來的權利,是不能任意類比的,你不能只要某國這個政策的優點,卻不要相對應的缺點。
Thumbnail
保守主義的看法很簡單,各種自然權利是要去爭取的,畢竟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風土民情、歷史人文背景,今天你認為受教育權利不可剝奪,怎不去對阿富汗的塔利班說,反在時代廣場上痛罵美國沒有免學費就是剝奪受教權?靠爭取而來的權利,是不能任意類比的,你不能只要某國這個政策的優點,卻不要相對應的缺點。
Thumbnail
經濟上現在我們普遍認為,亞當斯密開始的經濟自由思想,發展到現在的自由市場,政府要給予最小干預,是屬於右派的想法;左派則是傾向反對市場太過自由,主張要有限制以避免傷害到個人。 這感覺就跟政治上的自由派完全相反,究竟怎麼回事?
Thumbnail
經濟上現在我們普遍認為,亞當斯密開始的經濟自由思想,發展到現在的自由市場,政府要給予最小干預,是屬於右派的想法;左派則是傾向反對市場太過自由,主張要有限制以避免傷害到個人。 這感覺就跟政治上的自由派完全相反,究竟怎麼回事?
Thumbnail
不是走左派路線的人很笨,是單純欠缺經驗,不曉得資本社會運作的邏輯。等到他們手腕熟稔後,就不停地開始修正,也就是我們在90年代看到紀登斯的第三條路線的遠因。想照著馬克思理論去推動,實務上根本做不到,不改不行。(因為走馬克思路線的左派,提出的未來都很迷人,不能否認烏托邦令人感覺美好)
Thumbnail
不是走左派路線的人很笨,是單純欠缺經驗,不曉得資本社會運作的邏輯。等到他們手腕熟稔後,就不停地開始修正,也就是我們在90年代看到紀登斯的第三條路線的遠因。想照著馬克思理論去推動,實務上根本做不到,不改不行。(因為走馬克思路線的左派,提出的未來都很迷人,不能否認烏托邦令人感覺美好)
Thumbnail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從工作、商業、市場、財產、經融等五大面向,在每一章的開頭,討論了關於經濟中不同的主流想法,教導讀者們可以如何運用現有的資源,但透過不同的「倫理行動」去執行,緊扣「重構(reframing)」的概念,亦即重新建構對熟悉事物的理解,最後,奪回人生的自主權,共創一個更永續的社會。
Thumbnail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從工作、商業、市場、財產、經融等五大面向,在每一章的開頭,討論了關於經濟中不同的主流想法,教導讀者們可以如何運用現有的資源,但透過不同的「倫理行動」去執行,緊扣「重構(reframing)」的概念,亦即重新建構對熟悉事物的理解,最後,奪回人生的自主權,共創一個更永續的社會。
Thumbnail
身為一個90年代自稱的自由主義份子,現在已經變成別人口中暮氣沉沉、落伍保守的保守派。筆者這邊要提的是,從我們這些老古板的眼中,看到的進步主義、進步價值最後的路會通到哪裡。以及怎樣才能持續走下去,又可以走到多遠處。
Thumbnail
身為一個90年代自稱的自由主義份子,現在已經變成別人口中暮氣沉沉、落伍保守的保守派。筆者這邊要提的是,從我們這些老古板的眼中,看到的進步主義、進步價值最後的路會通到哪裡。以及怎樣才能持續走下去,又可以走到多遠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