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聖經˙哥林多後書十五章55節》
誠如德勒茲所言,特寫的鏡頭解消掉觀者對物體的輪廓的熟悉度,讓人難以感受到被攝物立處的時空座標,因而產生一股純粹任意時空內的動情力,形成所謂的動情-影像。《不絕之路》的開頭,一個鳥瞰墓園以黑暗模糊物件輪廓的畫面,只見滿佈忽明忽滅的晃動火光,配以莊嚴肅穆又帶有哀悼性質的背景音樂。這樣的開頭不是在指任何一個特定時空內的敘事,而是帶出貫串整部片被死亡與黑暗壓迫的基調、如同風中殘燭般的希望與情愫以及伴隨這種景況的哀悼之情。
(如果有看過《藍色情挑》的話,可以發現這首貫串整齣劇的主題曲,在曲調上和《藍色情挑》是如出一轍。)
下一幕鏡頭,一個低垂的手,一個仿若不知何處像是從天降下來的手,從他欲言又止的動作仿若想要觸摸床上的小男孩,接著鏡頭往後拉我們才知道他是一個穿著黑色大衣的男人,鏡頭隨著男人走動伴隨著室內空間的穿梭以及穿梭時隔板暫時的視線阻擋,男人道出他已死去的現實。原來剛剛第一幕那個構圖上仿若不知何所來的手,的確是在暗示那是來自另一個時空的存在。死者自道的安排似乎看起來有些蛇足,但從開頭一路貫串至此,其實都一再暗示整部片的一個主旋律:陽界和陰界不是隔絕的,這引申出兩個子命題:(1)死亡不斷籠罩在人存活的世界,(2)陽界的終結不是結束。而「陽界的終結不是結束」讓這部片的結尾並存著兩種相對的解讀,也同時讓片名並存著兩種可能的想像。
同樣都是面臨摯愛的逝去,《藍色情挑》裡並沒有死去人物讀白的鏡頭,更沒有生者與死者在特殊的狀態下交通的情節(在《不絕之路》裡就是催眠的那個橋段),從Julie的自殺失敗作為整部片的開頭,就意味著死亡這條路的被拒絕,在這部片裡早已是前提而不會是選項,生者雖煢獨地被拋擲在陽界,但這同時也代表著這部片只能,也必須要在陽界裡開展出生存之道。但在《不絕之路》中,死亡的大門就是對著陽界展開的,甚至以男主角做為代表,死亡仿若是觀察的主體在觀察這個世界。死亡代表的可以是沒有出路的絕望最後必然的選項,但若是死者在畫面中並沒有被隔絕於鏡頭外,那死亡又何嘗不因為著他與陽界連續性的關係而不再代表著終點,甚至是陽間的延續。
那這樣看來,NO END的片名既可以意味著沒有任何可以作為解套的終點作為出路,也可以意味著生命乍看之下的終點(壽命的結束)其實不是終點,而它仍然再繼續著,甚至可以說在另一個世界才達到了另一種圓滿。這是一個究竟要不要把死亡視為負面性的弔詭,若是肯定了死亡的負面性,似乎過度生與死之間的對立,而放棄掉兩者間彼此關聯的想像;但若否定了死亡的負面性,當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詮釋出可能性時,是不是我們也間接降低了外在壓迫的負面性(特別是片中政治性壓迫的描述是主旋律),對於現況批判的力度似乎又會下降。我認為導演是刻意設這樣的局,讓兩種互相對立(又或者可以說互相補充)的意義能同時被展開。
和《藍色情挑》相似的是,留下來的人都繼續了死去的人的「事業」。Julie是續寫亡夫未完成的曲子,Urszula則是協助亡夫曾經的客戶替他們找律師。它們「續寫」的東西也很有暗示性,Julie續寫的是一首為歐洲共同體譜寫的會歌,而Urszula的丈夫則是幫助一位政治犯進行辯護,最後續寫的「成功」如何似乎也同時暗示著兩人在處理逝去摯愛過程與結局的不同。歐洲共同體歌曲的完成,甚至是由一個曾經歷過「分離/分裂」而由分裂後遺留下來的另一個人「接續」寫出來的,代表著的不單單只是「聯合」的可能,更是「再次聯合」,「破裂後再次聯合」的可能,無論是縱的破裂(世代的破裂),或是橫的破裂(時代的破裂)。
而《不絕之路》最後這場官司是否真的算是一個成功的官司?表面上看來被告最後被無罪釋放了,可是這是妥協下的結果,接手的拉布拉多說:「我跟Antek(Urszula的亡夫不同),我只在意結果。」而政治犯則說Antek更在乎的是順從自己的良心。所以我們是否可以說這個官司的結果就Urszula(繼承遺志而言)是個失敗的結局?在更大的黑暗籠罩下(政治迫害/死亡)我們似乎無能為力,但再一次地,「死亡」究竟是正面性亦或負面性的弔詭又再次出現,政治犯逃離了「死亡」卻代表著妥協,那選擇「死亡」的Urszula,究竟代表的是放棄掙扎,還是另一種形式的明志?
死亡意義的曖昧游移,誠如整部片不斷出現的光影切割。臉部被一半的光給照亮,另一部分蒙上一層陰影;室外照進來的陽光帶著因鐵窗伴隨而來的陰影,切割了室內的視覺感受以及在其中的人物表情。政治犯想要跳樓明志,但窗外有鐵窗隔絕,鐵窗是名為保護的控制,鐵窗外像是自由的光被鐵窗切割成不完整的希望與殘破的自由。點起蠟燭來被燭光映照出匯聚光明與黑暗的臉龐,點起蠟燭對著鏡頭說「我愛你」「我好想你」的特寫,仿若被解消掉整個時空座標,在黑暗中如風中殘燭的純碎思念的「面貌」,成為導演在整部片中最讓人觸動的動情-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