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性揚才前,請先認識你的孩子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升上七年級的某一天,小魚帶了一本「國中生涯發展教育家長手冊」(下圖)回來交給我說:「這不是我的功課喔,這是輔導老師說,要給爸爸媽媽看的!妳看,上面寫的是『教育家長』手冊喔!」身為好學不倦的小魚的娘,當然不能放掉這千載難逢的做功課的機會,一翻發現裡面竟然圖文並茂,除了用各種連連看、圈圈看來建議家長如何觀察並協助孩子認識自己、規劃升學與探索職業興趣,還介紹了一些性向、心理、職涯、輔導溝通的理論,整理得很精簡但頗實用。其中的「多元智慧理論」及「生涯類型理論」都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現在坊間也有職業媒合網站專門拿這兩個理論延伸出來,幫助求職或轉職人士做職涯規劃。當我花點時間看完也上網找了一些資訊後,發現這對家有酷酷國中生(講上三五句話而互相不生氣就算運氣好)的家長朋友們來說,還可以先用來認識與檢視孩子的學習方式與人格特質:
這是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發行的「國中生涯發展教育家長手冊」,裡面有些現成的評測表可用!

一、迦納教授的多元智慧/智能理論

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豪爾.迦納( Howard Gardner)在1983年首度提出,後來又經過幾次的修正與增補。迦納教授認為,社會應該揚棄傳統上僅以語文及邏輯的認知能力(即傳統的「智力」、「智商」、「IQ」)來定義人的聰明才智,而應以八種現實生活中有用的「智能」(智慧與能力)組合,重新來觀察並定義每個人的智慧。這八種智能是:
  1. 語言智能 (linguistic):能有效運用「口頭語言」跟「書面文字」來表達自己與瞭解他人的能力。
  2. 數學邏輯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能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
  3. 空間智能 (Spatial):對於色彩、線條、形狀、空間及它們的相關性極為敏感,並將事物視覺化及立體化的能力。
  4. 肢體-動覺智能 (Bodily-kinesthetic):運用身體的協調、平衡、敏捷等技巧,來表達想法與感受外在的能力。
  5. 音樂智能 (Musical):享受音樂節奏、運用樂器及聲音表達自我的能力。
  6. 人際智能 (Interpersonal):能瞭解他人、與他人溝通、喜愛並擅長團隊合作與人際互動的能力。
  7. 內省智能 (Intrapersonal):了解自己內在感受、接納自己的能力。
  8. 自然觀察智能 (Naturalistic):對大自然充滿關懷與好奇、喜歡觀察與手作實驗的能力。
迦納認為,每個人都具備有以上這八種智能,只是展現出來的程度各不相同:某幾項智能很發達、某幾項智能普普、某幾項智能則較不發達。這些智能並不會獨立存在,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需要數個智能的相互作用,而大多數人的各項智能,雖也都能發展到能夠勝任日常生活所需的水準,但每個人都也會傾向於利用其中一種或數種最優勢的智能,表現在生活的各種面向,例如表達想法、社交、學習...等。
事實上,這種多元智慧學習理論後來也被積極應用在教育與學習上,(仔細看看,迦納教授這個理論跟幾千年前孔夫子傳統的「因材施教」、還是現在108課綱的「適性揚才」,可都搭得上那麼點邊兒呢!)因為如果每個學生及老師都能辨認出自己的優勢智能(與劣勢智能),他就可以展開一種對於自身的「資源重組與安排」,亦即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利用並且掌握自己優勢的智能(例如:語文智能強的善於用文字學習、空間智能強的喜歡用圖像學習、人際智能強的則是從討論交談中學習);而老師在教學的時候,能順應學生的優勢智能而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及內容(好,這個在現在的教育現場應該不太可能,抱歉我苛求了呵呵),那麼,因為學習效果不好而受挫的、沒有自信的孩子(與家長),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減少一些呢?!

二、霍蘭德教授的生涯類型論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霍蘭德(John Holland),在1959年提出了職業興趣理論。他把一般人的「人格特質」與「職業特質」互相比對、結合,大致可以分為六種類型:
  1. 實做型 (Realistic):通常人格穩定、實際、有條理。喜歡依照既定的規則、動手解決問題,並對於操作機械性器物及電子產品有高度興趣。
  2. 研究型 (Investigative):喜歡思考、有好奇心、觀察及判斷力敏銳。喜歡探索性質的工作,及提出新的觀念與構想,善於用符號、數字或概念去解決問題。
  3. 藝術型 (Artistic):富有想像力、感情豐富、有創意、通常不墨守成規。喜歡藝術相關的創作活動,善於從事用直覺和想像來表達感受的工作。
  4. 社交型 (Social):善解人意、並樂於與人溝通、助人、有責任心。適合運用自身的知識教導或幫助他人的工作。
  5. 企業型 (Enterprising):樂觀積極、受歡迎、個性較外向、有說服力且善於規劃。喜歡領導、遊說或影響他人、帶領團隊的工作。
  6. 常規型 (Conventional):講求效率與精準、個性較為保守謹慎。喜歡執行具有明確標準與規律性較高的任務,或是將繁雜的資料統整為條理分明的資訊。
簡單來說,霍蘭德教授認為,人會傾向於依照他最突出的人格特質來選擇工作及環境。每人如果能依照他/她個人人格特質來搭配上從事的職業,會增加他/她對職涯發展的適應與滿意程度,當然也就容易從中獲得成就。而多數人其實不只有一個單一的人格特質或職業特質,通常是兩個或三個特質的結合。

看完這兩個理論及簡略的分析,是否您的腦中浮現出家中那個三不五時氣呼呼、板著臉,一副這世界沒人了解他的青少年?再仔細想想,他/她日常所表現出來的興趣、特質及喜好,是不是好像也可以歸類在上面某些類型裡面呢?其實,青少年階段是孩子從依賴進入獨立、形成自我認知並發展自我形象與肯定的重要階段,很多人格特質在這個時候已經充分展現,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多一點用眼用心觀察,或是利用這本學校發的手冊,或是上網搜尋上面這兩種理論的量表,來簡單做個測量,讓我們用個理論來重新認識青少年吧!(不過要提醒的是,可別以為用理論去「歸類」,因為以上的理論都只是簡化後的工具。我相信不斷的雙向溝通與陪伴探索,才是真正了解並協助青少年認識自己的最好方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將智力觀念分為固定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影響我們的學習和發展。固定型心態的人認為能力是固定的,害怕失敗會暴露自己的不足。成長型心態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和堅持提高,視挑戰為學習的機會。培養成長型心態對學習和職業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前陣子聽了台大教授葉丙成在Podcast上,談到現在的教育制度已經遠遠跟不上世界變化的速度,其中的關鍵除了老師以外,更重要的是家長們 身為一個父親,對於葉教授所說的「轉換父母對教育的KPI」深有同感,很多爸媽總覺得人生的決勝點在孩子的18歲,只要讓孩子考上一間好的大學,當父母的KPI就達成了
Thumbnail
關於「LBB 嚕嗶啵」…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帶著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想將我們眼中的一切與眾分享。 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貼近世界,用各自的方式體會每一個相似與相反。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這個說法,是在【異數】這本書裡, 書中舉出,一些幼年時期測得高智商的孩子,在長期追蹤成長過程的進路及發展,若最終落定的「穩定工作」,在世俗眼光中是所謂一般人能力就可承擔得起的「工作」,那有點可惜了他的高潛質。 書中例子想說明,未來成就和天生智力不一定正相關。 #導師的修煉 之 如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了解人的言行和心理有很多方法。 我想,認識了人有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這個概念可成為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 在理解自己之後,我們便能作出選擇,並有所成長,像蛤蟆先生。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將智力觀念分為固定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影響我們的學習和發展。固定型心態的人認為能力是固定的,害怕失敗會暴露自己的不足。成長型心態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和堅持提高,視挑戰為學習的機會。培養成長型心態對學習和職業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前陣子聽了台大教授葉丙成在Podcast上,談到現在的教育制度已經遠遠跟不上世界變化的速度,其中的關鍵除了老師以外,更重要的是家長們 身為一個父親,對於葉教授所說的「轉換父母對教育的KPI」深有同感,很多爸媽總覺得人生的決勝點在孩子的18歲,只要讓孩子考上一間好的大學,當父母的KPI就達成了
Thumbnail
關於「LBB 嚕嗶啵」…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帶著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想將我們眼中的一切與眾分享。 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貼近世界,用各自的方式體會每一個相似與相反。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這個說法,是在【異數】這本書裡, 書中舉出,一些幼年時期測得高智商的孩子,在長期追蹤成長過程的進路及發展,若最終落定的「穩定工作」,在世俗眼光中是所謂一般人能力就可承擔得起的「工作」,那有點可惜了他的高潛質。 書中例子想說明,未來成就和天生智力不一定正相關。 #導師的修煉 之 如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了解人的言行和心理有很多方法。 我想,認識了人有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這個概念可成為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 在理解自己之後,我們便能作出選擇,並有所成長,像蛤蟆先生。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