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雜記:沙丘魔堡

200910雜記:沙丘魔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華納兄弟終於在萬眾矚目、引頸期盼下,公開了《沙丘》(Dune)的首支預告:

對很多人來說,《沙丘》是一部卡司強大的科幻商業片;對科幻迷來說,《沙丘》系列原著小說是經典中的經典;對遊戲迷來說,《沙丘》則代表了即時戰略遊戲的濫觴。

我在1997年初第一次受到電腦遊戲的震撼。那時我剛與家母、姊姊一同搬往重慶,與在中國工作已經兩年的父親重聚;父親帶我到他工作的辦公室參觀,那裡的某位同事,把他電腦中的《終極動員令:紅色警戒》(Command & Conquer: Red Alert, 1996)開起來讓我玩。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即時戰略遊戲,也是我第一次理解到,大人可以在工作場所打電動(誒不是。

1992年推出的Dune,以1984年電影為角色設計基準

1992年推出的Dune,以1984年電影為角色設計基準

但老玩家們耳熟能詳的即時戰略始祖《沙丘魔堡II》(Dune II: The Building of a Dynasty, 1992),以及之後推出的《沙丘魔堡2000》(Dune 2000, 1998),都並非我接觸《沙丘》系列的起點。當年搬往中國,我當然也得在那裡就學;第一次在那邊的學校上「計算機課」時,我發現電腦桌面上有一個沒看過的圖示,寫著看不懂的英文字。當老師在台上專心講自己的課時,我默默點了兩下那個圖示——正是1992年出版的第一款《沙丘魔堡》(Dune, 1992)。

在那個網路還不發達的時代裡,共產鐵幕還沒有如此撲天蓋地,想不到一所小學裡面竟然有神人默默將這款遊戲安裝在資訊教室裡,實在不可思議。更不可思議的,是我根本不知道這遊戲在幹嘛、要幹嘛;幾次對話與幾次走動之後,我所操控的主角就因為沙漠過於炎熱乾涸而死在了前行的路上。重玩了幾次,都是一樣的結果,我索性關掉遊戲,繼續當個來自自由國家的好學生,專心聽講。

莫名其秒就被我搞死在沙漠中的主角

莫名其秒就被我搞死在沙漠中的主角

也是到了幾年後,玩了《沙丘魔堡2000》、回頭體驗了《沙丘魔堡II》,才想起當年在那裡玩的遊戲,似乎也是同樣的故事。回台灣好幾年後,貓頭鷹出版社在2007年出版了《沙丘魔堡》(Dune, 1965),我幾乎是第一時間就買了來讀,然後才發現遊戲畢竟只是遊戲,小說裡講述的幾乎是另一種世界。

不知道是不是小說賣得不好,系列共六本小說,貓頭鷹只出了三集就斷尾。現在似乎是個重新出版全套《沙丘》系列小說的好機會,不知道是否已經有出版社悄悄開始進行了;但無論如何,在貓頭鷹的版本已經絕版的現在,我在此宣布:只要有新的《沙丘》系列小說出版,我一定看爆!推薦文寫爆!

avatar-img
馬立的沙龍
116會員
12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馬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臺灣本土電馭叛客類型小說《電腦人間》的創作理念,並結合作者自身經歷,反思臺灣的身分認同議題。文章最後也提及作者將在臺北國際書展與其他電馭叛客類型作者進行對談。
介紹《電腦人間》一書的封面及插畫繪製過程與細節,包括繪師選擇、創作理念、以及對成品的評價。文中提及多位繪師,如麥克筆先生、阿諾老師、金芸萱老師和黃俊維老師,並詳細描述他們在本書創作中的貢獻和風格。此外,文章也提供了《電腦人間》書籍的購買連結,方便讀者購買。
本文記錄了作者首次參加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的經歷,感受到獨立出版的魅力並參與多場對談活動。作者分享了與漫畫家、出版社交流的過程,以及對《杯底不養金魚》的期待,並反思女性主義在韓國的現狀。最後還有《臺灣漫遊錄》作者與英文版譯者的對談活動紀錄。
本文探討臺灣本土電馭叛客類型小說《電腦人間》的創作理念,並結合作者自身經歷,反思臺灣的身分認同議題。文章最後也提及作者將在臺北國際書展與其他電馭叛客類型作者進行對談。
介紹《電腦人間》一書的封面及插畫繪製過程與細節,包括繪師選擇、創作理念、以及對成品的評價。文中提及多位繪師,如麥克筆先生、阿諾老師、金芸萱老師和黃俊維老師,並詳細描述他們在本書創作中的貢獻和風格。此外,文章也提供了《電腦人間》書籍的購買連結,方便讀者購買。
本文記錄了作者首次參加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的經歷,感受到獨立出版的魅力並參與多場對談活動。作者分享了與漫畫家、出版社交流的過程,以及對《杯底不養金魚》的期待,並反思女性主義在韓國的現狀。最後還有《臺灣漫遊錄》作者與英文版譯者的對談活動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