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兒童時期的社交隔離會破壞特定的大腦迴路

2020/09/14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雖然世界因社群平台變的更加緊密,然而年輕人卻感到越發的孤獨。許多研究發現孤獨感嚴重威脅心理健康,特別是兒童時期的社交隔離會損害成年後的大腦及行為功能,然而我們對其潛在的神經機轉仍所知甚少。
最近,研究人員發現了關鍵的腦區——位於前額葉皮質中特定腦細胞的亞群——它們是調節社交活動的關鍵,在成年之後的社交活動扮演關鍵的角色,且面對青少年時期的社交隔離,顯得特別脆弱。
好消息是,在雄性老鼠身上的研究發現,這樣的損傷是可以被治療的。在斷奶兩周後遭受社交隔離的老鼠,在他們成年後接受社交刺激時,關鍵的腦區無法被刺激而活躍(而我們從前面的文章得知,這個腦區在成年後的社交行為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在研究人員使用光遺傳學(Optogenetics) 及化學遺傳學(Chemogenetics)的技術刺激該腦區之後,能有效增加這些老鼠的社交互動。
有鑑於社交功能的缺陷是許多神經發展及精神疾病(如自閉症及思覺失調症)的共同特徵,因此辨識、治療社交缺陷有關的腦區,可能有助於改善這些個案的症狀。研究人員建議,針對兒時遭受社交隔離的個案,我們可以試著使用穿顱磁刺激(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或/以及跨顱直流電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 tDCS)等技術幫助他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Q丸
Q丸
小時候比較特別,不太能適應團體生活,想更了解自己因此念了心理系;曾經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卻進了犯罪防治研究所;因為對人群的熱愛而慢慢找到自己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關心精神疾病、犯罪、成癮和社會福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