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媽媽在舊崛江那用頭髮,我跟哥哥下午無聊又一定要吃點心,就跑到隔壁的小巷裡找巧克力厚片吃,已經忘記是不是有配上鮮乳紅茶了。下午的菜市場很暗也沒有人,隔個兩家店面的古早冷飲店,對那時的我來說覺得有點遠,但也還是可以自己走去的距離。
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成了常客,尤其是高中時期經常先打電話去預定早餐,拿了再趕去學校。爸爸一句「我是羅先生」,年長的老闆跟老闆娘就知道了那時食量大,經常是鮪魚蛋餅+奶酥厚片+小杯鮮奶茶。某天點了燻雞烘蛋堡,覺得番茄醬與洋蔥的鹹甜滋味剛剛好,熱暖的烘蛋包裹著白嫩的雞肉絲。一直到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是讓國內外遊客涉水拔山的味道。對我來說,姐妹只是讓我永遠不屑考慮美而美或拉雅那種連鎖西式早餐店的起跑點。有些悶暗的巷弄反而像是個秘密基地,等待的時間好好看著老闆夫妻務實的背影,有時看著兒孫女來巷口晃晃,也就覺得等待就是等待。
後來我把「姐妹」介紹給好姐妹,才發現原來暗巷裡的古早飲料店特別好吃,推薦過的三五好友陸續在推給家人鄰居男朋友,驗證了姊妹獨到的魅力。
雖然現在開始注意自己的飲食健康,希望早食能清淡些,已經比較少去姐妹了。但每每從國外回來,還是想念那個烤得香酥剛好的麵包軟在指節中的感覺,最喜歡的往往是最後一口,兩指尖依然還有完整的麵包跟雞蛋與醬料,沒一個配料先掉,沒一個味道先跑。這些年來,老闆娘視力越來越差,須自己寫點單的字也必須越來越大,但那烘蛋堡的味道依然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