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教室》是8月新出版的書籍,號稱是暢銷書《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小說版本。
書籍開端,便提出了的故事,當休假中的消防員要到幼兒園接小孩回家卻意外遇上火災,走道的一邊是自己最深愛的女兒,走道的另一邊是一群素未相識的幼兒,應如何選擇,才是「正義」呢?
故事暫且被擱置,第一章開始。
高中作為故事發生的場景,主角等人是高中的學生會成員,選讀了倫理課堂,每個成員都從倫理課中探索自己,啟發他們不同的想像,感受更寬廣的視野,並發現自己因此不同。
主角們的鮮明特質分別對應書中舉出三種不同的正義基準,包括功利主義、宗教主義和直觀主義。
平等的正義—功利主義
書中寫道:「支配人類的東西有兩樣,快樂和痛苦。決定我們行為的,其實就只有這兩樣東西。」用最簡單的說明,功利主義追求的是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然而書中也提問:如果只為了快樂而活,不是很不健康嗎?推極端的想像,「快樂丸」的概念是一種沒有副作用的藥,若哪天科技真的發展出這樣的藥物,大小事有機器人打理,人類只要服用快樂丸,天天快樂就好,會是什麼樣子呢?
但「快樂丸」其實沒有那麼遙遠,它已充斥我們生活各處,我們的日常,似乎多在追求娛樂、追求各類「小確幸」啊。
又或是,為了讓最多人獲得快樂,達成最高價值,而用適當管理、適當方式提供快樂,這樣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呢?
自由的正義—自由主義
Liberalism, Libertarianism, Liberal, Liberalist, Libertarian...,各個相似卻不同的詞彙,往往困擾初接觸自由主義的學子。
書籍中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用「弱小的自由主義」和「強大的自由主義」,區分出自由主義的大致概念。
在「弱小的自由主義」者眼裡,幸福是能夠活的自由,所以社會必須尊重人們的自由,把幸福立基於自由上,因為想幸福所以必須要有自由。作者點出,其內涵其實是功利主義。
反之,「強大的自由主義」視保護自由為正義,認為其價值大過幸福,不論結果為何,剝奪自由就是罪惡,在不會侵害他人自由的情況下,可以隨心所欲的做出行動。
往下舉了「愚行權」的例子,假設有一個人一時興起,表示「沒有原因但我很想死」,這種狀況下,幫助他實現願望是正確的嗎?「愚行權是對還是錯」,人類有沒有追求不幸的自由?
強大的自由主義者認為有,然如同許多其他要讓讀者進一步自行思考的問題,書中並未提出肯定且絕對正確的解答。後方進一步說明,若現在做出的「愚行」不只影響當下,而會影響未來自己的自由,在自由主義下,也是有待商榷的。
宗教的正義—直觀主義
宗教的正義,並不是指哪個宗教,主張的人不會有自己是在信教的想法。
直觀主義者認為的正義是超越「物質世界」、「語言世界」的,無法用語言或道理說明敘述,正義是不需考慮而直接、頃刻能感受的「正確之事」。
在這個章節,作者也帶我們回顧了哲學歷史,從中世紀的「共相問題」、到往後的原子論(唯物論)、唯名論(認為善只是一種名稱)、經驗主義、絕對主義、柏拉圖提出的理型論(善或正義等理想概念,是存在於超越物質世界的)、為實論(善是實際存在世界上某個地方的)、笛卡兒的理性主義(絕對正確的某個東西存在於世界的某個角落)到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之後出現的存在主義。
尼采提出「上帝已死」的概念,其口中已死的「神」,其實是指善、正義等難以直接檢驗的事物,他認為這些事物不具有普遍性,在以前的時代,追求的是像老鷹等有力量的強者,神、善與道德、正義是為了讓統治者更容易支配人民而使用的工具。
存在主義哲學家齊克果在其著作《致死的疾病》中寫道「人類是有限且不完美的存在,所以無法了解無限正確的善、完全的正義,也無法實行,因此人類只能絕望。」
到這個階段,人類對於善與正義的探究,似有了暫止的小結。
Panopticon:全景監視系統
故事中穿插著邊沁提出的全景環形監獄系統,身為學生會成員的主角們,正面臨要如何處置校園、教室中無所不在的「保同學」(裝置著攝影鏡頭,全程網路直播的學生模型)。
這個系統是中央的警衛看得到所有環繞的牢房,然而牢房中的人們卻無法看見是否有人在監視他。當人們擔心自己是否正被監視,便會不敢為所欲為,達到控制者的目的。
傅柯主張,我們都活在邊沁設計的圓形監獄裡面。似乎確實如此,回頭看我們周遭的生活,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好比無所不在的圓形監獄,限時動態、即時打卡分享,更如同隨時受到監視,我們或許也像是現代囚犯,用手機與網路彼此「監視、舉報」。
心得後記
書籍使用小說的筆法,用個性分明、生動描述的角色串連故事,條理分明且細膩的解釋複雜、看似艱澀的名詞,用主角的現身說法、提出疑問,到倫理課老師的回應、反思,看似不相干系的章節名稱,讀來卻意外的連貫。
對筆者來說,比較可惜的是主角有時的自言自語稍嫌太多,會有點打亂思考節奏,然也因為這樣的安排,第一人稱的敘寫手法,讓書籍讀起來更平易近人。
專題編輯:卓芸亦 責任編輯:周永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