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是群居社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人類是群居的社會,這是一個事實,一個現象,為什麼會是如此?我們來探討一下。
《第一種看法》:
人類可能發現如果大家一起生活,彼此有個照應,比一個人單獨生活要好一點,所以會形成群體社會。這種說法是從理性的角度來剖析,當然是合理的,但是這是正確答案嗎?
《第二種看法》:
如果把人隔離開來,放到孤島上,獨自一人,人會怎樣? 人可能會被強烈的〝孤獨感〞侵襲,沒有人可以講話互動,是很痛苦的,這是一個感覺的設定,從感性的角度分析,人是害怕孤獨的,人需要有人陪伴,互相分享,這是一個心靈上的需要,你改不了,也逃不掉,天生就是被設計成這樣。
人是因為天生心靈上的設計,才會變成群居的社會,因為是需要有人陪伴,這是原始的需要,因為這個原始的需求,人才會是群居的社會,這可能才是正確答案。
第一種看法,看似合理,但不見得正確的原因,因為它是一種理性的判斷,認為群居比較好,但是也只是比較好而已,我也可以選擇獨居吧?生活差一點也可以接受啊! 可是真正的在荒島獨居是痛苦的、孤獨的,逃不掉的痛苦,因為沒有人可以講話互動是痛苦的。( 人去找其他動物互動可以是一種替代,排除了孤獨感。)
所以,原始的需求才是答案,人需要陪伴、分享、互助,這才是人類是群居社會的原因,是順著人性而出現的現象。
而這種原始需求,陪伴、分享、互助,就是愛的元素啊! 人需要愛,因為愛,人團結在一起,這就是上帝的設計吧?上帝設計的東西就是絕對的,你改不了也逃不掉,是不是?
人是群居的社會,這是一個理性的決定? 還是天生感性的需要? 答案應該很明顯了,第一種看法是一個理性的選擇,沒有強制性,人類不一定選擇群居;第二種看法是訴諸於人性中必需遵守的東西,愛是人需要的,我們不可能離開原始的需要,所以自然會形成群居的社會現象,幾乎是必然的。
再打一個比喻---- 理性告訴我們不吃飯會餓死,所以吃飯是理性的決定? 這是一句合理的話,但是不正確。 因為我們會吃飯是因為肚子餓,是生理反應,是身體叫我們去吃飯,不用思考也知道,原始的需求才是正確答案。
PS……刻意獨居獨處,是特殊狀況,是有目的性的行為,畢竟獨居是一個違反人性的行為,一定是痛苦的,這就是制約,無法改變。 ( 或許腦病變的瘋子會出現獨居現象,但那已經是病變狀況,不是正常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7會員
154內容數
這裡所論述的東西,企圖建構一個假設模型來解釋人生實相,我們見不到實相,但是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實相,先建構一個假設模型,如果這個模型可以套入人間印證,解釋大部份人的問題,是不是可以說是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拆解人生的實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存乎一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美好的心情、憂鬱的心情、憤怒的情緒,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觸發情緒,也無時無刻活在情緒之中。 情緒是被觸發的,不是自己創造的,不然為什麼大家的情緒都如出一轍,雖然種類很多,但基本上是不是人人都有,你躲不掉,也改不了,你只能避開不想要的,只能盡量去觸發你想要的。 ---- 這是不是制約? 每個人都需要愛,
批判,來自於一個價值標準,有人覺得不符合他的價值標準,所以批判出現了。接著很多人會加入這個批判的行列,也有人提出防守辯護,雙方產生攻防,出現情緒。 在爭辯的過程中會出現更多的價值標準,越加的混亂,情緒性的字眼會大爆發。 這就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現實社會也一樣的經常發生。就是眾多價值標準之間的爭吵。
有一個問題一直出現在與朋友的討論之中,問題是這樣問的: 如果是上帝創造了人類,為什麼上帝不直接講清楚要人類幹什麼? 人類存在的意義目的是什麼? 為什麼讓人類猜的這麼辛苦? 有一天,有一種答案從我的腦中跳出來,我覺得蠻合理的,所以我跟朋友講這個可能性,也得到他的認同。今天把它發表出來,就是一個閒聊話
人,是一個意識體,而意識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創造機器,所以人生的主軸很明顯,就是創造力,這樣的一個論述極為簡單明瞭。 能量是宇宙的基本樣貌,因為意識的介入,宇宙開始了變化,這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創造遊戲,未來是意識創造出來的,沒有人知道結果是如何。 人,很明顯是被創造出來的,是在這個天馬行空的創造過程中的
《名詞定義》 人生實相: 人生的真實全貌和法則。 人是看不到實相的,因為人是被設計成看不到實相的瞎子。  雖然瞎子看不到,可是瞎子還有其他的感官,我們可以用其他感官來彌補,拼湊出眼睛看不到的。 對人而言,實相是撞出來的,我們看不到,可是我們撞久了,也可以知道有個實相的樣子。人總是說眼見為憑,可是我
有愛的生活才會有幸福感,這是常識,也是自然法則,或許是上帝的設計。  愛的元素有: 陪伴、分享、互助、包容。 在這些元素中,人產生了幸福感,因為靈魂需要這些元素。  不只人需要愛,動物也需要,我們說動物也有靈性,其實隱隱約約帶出了一個現象:愛和靈性似乎分不開,甚至是同義詞。 愛是大自然的一個法則,
美好的心情、憂鬱的心情、憤怒的情緒,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觸發情緒,也無時無刻活在情緒之中。 情緒是被觸發的,不是自己創造的,不然為什麼大家的情緒都如出一轍,雖然種類很多,但基本上是不是人人都有,你躲不掉,也改不了,你只能避開不想要的,只能盡量去觸發你想要的。 ---- 這是不是制約? 每個人都需要愛,
批判,來自於一個價值標準,有人覺得不符合他的價值標準,所以批判出現了。接著很多人會加入這個批判的行列,也有人提出防守辯護,雙方產生攻防,出現情緒。 在爭辯的過程中會出現更多的價值標準,越加的混亂,情緒性的字眼會大爆發。 這就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現實社會也一樣的經常發生。就是眾多價值標準之間的爭吵。
有一個問題一直出現在與朋友的討論之中,問題是這樣問的: 如果是上帝創造了人類,為什麼上帝不直接講清楚要人類幹什麼? 人類存在的意義目的是什麼? 為什麼讓人類猜的這麼辛苦? 有一天,有一種答案從我的腦中跳出來,我覺得蠻合理的,所以我跟朋友講這個可能性,也得到他的認同。今天把它發表出來,就是一個閒聊話
人,是一個意識體,而意識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創造機器,所以人生的主軸很明顯,就是創造力,這樣的一個論述極為簡單明瞭。 能量是宇宙的基本樣貌,因為意識的介入,宇宙開始了變化,這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創造遊戲,未來是意識創造出來的,沒有人知道結果是如何。 人,很明顯是被創造出來的,是在這個天馬行空的創造過程中的
《名詞定義》 人生實相: 人生的真實全貌和法則。 人是看不到實相的,因為人是被設計成看不到實相的瞎子。  雖然瞎子看不到,可是瞎子還有其他的感官,我們可以用其他感官來彌補,拼湊出眼睛看不到的。 對人而言,實相是撞出來的,我們看不到,可是我們撞久了,也可以知道有個實相的樣子。人總是說眼見為憑,可是我
有愛的生活才會有幸福感,這是常識,也是自然法則,或許是上帝的設計。  愛的元素有: 陪伴、分享、互助、包容。 在這些元素中,人產生了幸福感,因為靈魂需要這些元素。  不只人需要愛,動物也需要,我們說動物也有靈性,其實隱隱約約帶出了一個現象:愛和靈性似乎分不開,甚至是同義詞。 愛是大自然的一個法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再次老生常談,人類是群居的動物,這當然沒啥特別的,其他種類動物不也大部份喜歡群聚! 重點是,人類的特性,只要有群聚,就有可能為私利產生摩擦或是爭奪。這樣的害人,或不利己的人際互動,原始時代都為自身溫飽而滋生。 隨著文明的高度發展,人類的互動進化得更緊密,更為精細。換句話說,人際的互動不只源自為了
Thumbnail
我總說自己是一座孤島。雖然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雖然並不真的能夠離群索居地獨自活著。再怎麼不需要出門的生活,仍然需要早餐店店員和便利商店店員的存在,還有他們身後系統的所有存在,這世界確實是由眾多人類組成。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電影或戲劇時常有這樣的劇情,「世界停止運作、只有主角存在,其他人都消失或靜止不動」,一開始會很快樂吧,可以盡情做自己,隨意進出任何空間,帶走自己一直想要的商品,狂飆在公路上,但快樂後的空虛感襲擊而來,也會讓人感到寂寞、鬱悶甚至氣憤。 「人與人的連結」,一直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一件事,有多少內耗跟社交從
Thumbnail
在日本的漢字中,人類被形容為「人間」,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作為人類的一員,我們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社會之中,因著脆弱而需要仰賴他人的關愛才能生存。 長大成人後,我們仍須在這個社會中求生存。哪怕選擇隱居山野,獨自自給自足,仍難以全然遠離與人的牽絆。就算我們天生獨立,當感受到人間溫暖時,也會被打
Thumbnail
人是群體動物。 這不是我說的,是在許多書籍文章裡看到各個學者們說的。 也是人們普遍對「人」的解釋之一。 人是群體動物,那麼總是獨來獨往的人呢? 由於天生高敏性格,在很小很小的時候身上就伴隨著一股憂鬱;而這份憂鬱通常沒什麼人能夠察覺到,只有我知道,是因為從小我就發現,大家都比較喜歡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思想、觀念還有信念都是一種能量跟頻率,交流時顯現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獨處的人,也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但令人疑惑的是,來到人群中,有時卻感到孤單和消耗,我們會用「合不來」、「不對盤」、「頻率不對」來形容。 其實,當我們獨處時,因為少了周圍影響,比較容易調到自己覺得舒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再次老生常談,人類是群居的動物,這當然沒啥特別的,其他種類動物不也大部份喜歡群聚! 重點是,人類的特性,只要有群聚,就有可能為私利產生摩擦或是爭奪。這樣的害人,或不利己的人際互動,原始時代都為自身溫飽而滋生。 隨著文明的高度發展,人類的互動進化得更緊密,更為精細。換句話說,人際的互動不只源自為了
Thumbnail
我總說自己是一座孤島。雖然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雖然並不真的能夠離群索居地獨自活著。再怎麼不需要出門的生活,仍然需要早餐店店員和便利商店店員的存在,還有他們身後系統的所有存在,這世界確實是由眾多人類組成。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電影或戲劇時常有這樣的劇情,「世界停止運作、只有主角存在,其他人都消失或靜止不動」,一開始會很快樂吧,可以盡情做自己,隨意進出任何空間,帶走自己一直想要的商品,狂飆在公路上,但快樂後的空虛感襲擊而來,也會讓人感到寂寞、鬱悶甚至氣憤。 「人與人的連結」,一直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一件事,有多少內耗跟社交從
Thumbnail
在日本的漢字中,人類被形容為「人間」,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作為人類的一員,我們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社會之中,因著脆弱而需要仰賴他人的關愛才能生存。 長大成人後,我們仍須在這個社會中求生存。哪怕選擇隱居山野,獨自自給自足,仍難以全然遠離與人的牽絆。就算我們天生獨立,當感受到人間溫暖時,也會被打
Thumbnail
人是群體動物。 這不是我說的,是在許多書籍文章裡看到各個學者們說的。 也是人們普遍對「人」的解釋之一。 人是群體動物,那麼總是獨來獨往的人呢? 由於天生高敏性格,在很小很小的時候身上就伴隨著一股憂鬱;而這份憂鬱通常沒什麼人能夠察覺到,只有我知道,是因為從小我就發現,大家都比較喜歡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思想、觀念還有信念都是一種能量跟頻率,交流時顯現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獨處的人,也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但令人疑惑的是,來到人群中,有時卻感到孤單和消耗,我們會用「合不來」、「不對盤」、「頻率不對」來形容。 其實,當我們獨處時,因為少了周圍影響,比較容易調到自己覺得舒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