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淺談《淺談》:「詩」是怎麼發生的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淺談》是加拿大詩人——安.卡森(Anne Carson)在1992年出版的詩集。曾在2015年時刪掉其中的八首,重新再次出版。

安.卡森《淺談》,截自博客來。

這本詩集共有53首詩,每篇標題的開頭都是「淺談」,諸如「淺談希望」、「淺談結局」、「淺談智人」、「淺談對音樂沮喪」等等。但最有意思的地方,是詩文的內容和佈局方式和一般我們常見的那種一行一行的詩並不一樣,而是就像片段、零碎的散文,例如:

〈淺談雨〉,引自《淺談》。

這些「詩」有的長有的短,長的可以到半頁的長度,短的可以只到一行,像是〈葛楚.史坦淺談晚上19:30〉就這麼一句話:「怪事。真搞不懂!今天就這樣沒了」(乾脆說,怪事!真搞不懂!這首詩就這樣沒了!)。同時這些詩的主題不一。有的甚至稱不上有什麼主題,就是個片段的街景,或人物側寫,幾行字就沒了。

文筆也很隨意,有的時候優美動人,有的時候簡簡單單,像一句日常輕率的口語,更有些時候,文句沒有標點,那一串串的字句看上去密密麻麻的,似乎沒有什麼意思(「三角洲跳躍日線核心區特選泰姬快車號……」),只看懂最後一行中被濃縮的五個小字:「天知道誰懂」,而詩的標題則是:「淺談為什麼有人會為火車亢奮」(天知道誰懂,他們的想法就像火車一樣亂衝。而安卡森的文字就像在一台鋼琴上亂彈亂跳的音符~)。

〈淺談為什麼有人會為火車亢奮〉,引自《淺談》。

安卡森的《淺談》,就好像一種漫談一樣。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但更有意思的地方是,與其說這是一本對各種事物的淺談,不如說這整本詩集要淺談的,正是淺談詩本身。

我們可能根本用不著搬動各種詩學或散文詩的論述,來證明這些詩確實也是一種「詩」。對於這些文字到底是不是「詩」,安卡森可能覺得無所謂。事實上這裡面的很多詩,之所以寫下並被放在《淺談》,可能不是因為《淺談》是一本詩集,而是要說《淺談》是一本對詩的淺談集。

既然是對詩的淺談,那麼這些淺談就必須要介於一種詩和非詩之間的曖昧狀態,就像「淺談」這個詞給人的感覺一樣。要不然直接寫成一般的詩,就變成是詩了,而不太像詩的淺談了。

但詩的淺談到底是什麼呢?透過許多《淺談》中的詩,安卡森很有意思地讓我們有意無意地去聯想:什麼時候會是我們會想要寫詩的時刻?換言之,「詩」是怎麼發生的?這種關於詩是怎麼發生的談論,就是《淺談》中對詩的淺談。

〈淺談奧維德〉,引自《淺談》。

這些詩,很多感覺起來像是好幾個瞬間的電影鏡頭、特寫。或許這時我們才發現,詩和攝影有時候之所以很像,是因為寫詩有時候就像攝影,想要紀錄幾個無法忘懷的瞬間、片刻。而攝影的片刻也像詩的起點與終點,在無意與偶然之間發生、結束。

這或許也是詩最迷人的地方,和小說或是戲劇這種需要長遠計劃、精心安排的文類相比,寫詩的起點與完成,好像更常是在無意與偶然之間發生的。什麼時候忽然想到、想寫出一個句子?什麼時候又忽然覺得寫到這兒即可?之中的關係以及發生了什麼事依舊曖昧,沒有一定,也不需要多說什麼。就這麼忽然之間悄悄結束。

從這些詩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某些比較不是依靠圖像來運作的詩中,「詩」的發生不是因為某個倏忽看見或想像到的畫面,而是一開始是因為一些想法在腦中的漫遊。詩就是想法的漫遊。

〈淺談蒙娜麗莎〉,引自《淺談》。

詩就好像是一種特別的容器,可以使奇特的詞語、句子被他「裝下」,並因此使語詞變化出他原本沒有的性質。或者,詩的體裁就像是一種特別的催化劑,他讓一些詞發生變化,變成一種新的「容器」,可以「填裝」、放入原本他不具有的意思和暗含的感覺(例如使「困惑」產生液體的性質),意義因此產生許多縫隙,擁有了不同解讀的空間,也引發各種新穎、動人的情緒。

《淺談》中的每首詩,雖然大部分都很破碎。有些句子之間沒有適當地連接在一起,缺少標點,例如我們前面引用的〈淺談雨〉中的「一路奔跑越過幾座皇宮我開心地有點怪,」但每首詩都在試圖碰觸一種詩性,一種使語詞的圖像或是節奏發生變化的運用。以及試圖在各種詞彙、概念間營造若有似無的關聯,彷彿一種語詞的蒙太奇。

這些詩中,有的在詩的形式上可能已經很成熟、完整(例如〈淺談奧維德〉、〈淺談蒙娜麗莎〉),有的和一般的詩相比則還只是雛形。顯然地,詩的淺談要讓人看到的,不是所有的詩最終被完成的樣子,而是要展示、顯現一首詩在被完成之前,可能經歷的各種零碎樣貌。有些時候,作者讓我們看到的,不是詩,而是詩的靈感在那誕生的瞬間樣貌與感受,是要展現詩跟靈感剎那之間的綻放。或者,不是動人的靈感,而是寫詩在誕生之前所經歷的語言混亂、失語的狀態所產生的不安、衝動、焦躁、興奮。像是〈淺談自閉症〉或是前面引用的〈淺談為什麼有人會為火車亢奮〉。或者:

〈淺談飛機起飛的快感〉,引自《淺談》。

〈淺談飛機起飛的快感〉則是更直接地把詩的衝動最當下的狀態顯現出來,讓詩回到當初他誕生的混亂裡,也就是那種詩在誕生前的破碎、浪濤的搖擺狀態中。詩的淺談,欲談論的對象雖是詩,但更多的或許是對詩的衝動。特別是那種欲從文字、表達的監牢中爆發而出、不受文法、詩的形式規範的直接能量。

安.卡森曾說:把語言逼到盡頭是她一生的創作目標。這種創作目標讓她能夠在一首詩創作中,把語詞固定的意思給榨乾、完全昇華成豐富、具體卻又捉摸不定的畫面、感受。《淺談》即便只是對詩的淺談,卻充滿了韻味。有些時候,相比起一般一行一行的詩而言,這樣沒有多少斷句的寫法,有時甚至讓我們在字裡行間看見更多豐富的東西。

《淺談》邀我們以更隨意,但或許更輕巧、更異常敏感的方式與心思去接近詩底下蘊藏的能量,這之中有些詩讓人想大笑,就像許多電影片尾的NG鏡頭,是語詞們的自在追逐、笑場。有時候則讓人放下書,靜靜地感受那個片段,像語詞們在某個時刻忽然又聚在一起,悄聲專心一致地禱告或誦念短短的詩篇。總地來說,安.卡森的《淺談》不只是一本在探究詩的型態與格式的詩集,更是一本在淺談、在探索詩的各種創作心態與閱讀角度,有多麼多元的可能與想像的詩集。

(本文同步發佈於Medium部落格:文學實驗室

FB粉專:https://pse.is/TCBRA

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bungoustein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1.1K會員
122內容數
「我只知道掌握不住自己靈魂的人,才是真正的落伍者。」 — — 坂口安吾〈何去何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藍玉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寫下《異鄉人》的卡繆在《反抗者》中認為,創作是唯一能反抗虛無、帶來改變、創造價值的行動。但在《大裂》裡,胡遷要寫的卻是創作的難以可能,以及當創作反抗現實時,常常陷入的無意義:反抗、創作完後,真的有什麼改變了嗎?
小說最後沒有告訴我們,居依是否找到能夠確認自己身份的事物。作者選擇停滯在這個一切線索、存在的證明都隨著時間流逝而即將消聲匿跡,彷彿過往面臨崩蹋的時刻,結束這本小說。讀者可能覺得可惜,但或許在這場追尋中,重要的已不是「我」是誰,而是透過追尋「我」的過程,拼湊了原本不不同族群共同經歷的破碎生活。
從這點來看,《跳舞的熊》是一本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去討論自由為何物的作品。還給熊自由,意味著是讓熊離開人的控制,回到自然中自行發展,至於讓人回到屬於人的「自然」,則是指要讓人回到自由競爭、資訊透明的環境。但自由競爭、民主開放的環境真的就是那麼的「自然」嗎?《跳舞的熊》的某些篇章中開啟了這樣的疑
自從人類的歷史從啟蒙進入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時期,世界的發展和人們對他所產生的認知,就開始形成越來越大的差距。這種巨大的差異影響了後來的藝術發展,讓人們在十九、二十世紀間不停回頭反思長久一直影響我們的各種事物。這其中一項影響很重大的,便是語言。
德勞拉:「有時我們會把一些我們不懂的事歸咎給惡魔,卻沒思考我們不懂的可能是上帝的旨意。」 修道院院長:「千萬別相信惡魔,即便他說的是真話。」 ——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關於愛與其他的惡魔》 很多悲劇的發生,和無知所產生的恐懼有關。例如中世紀大規模的獵巫事件。而或許,讓人能把原本被視為惡魔的事物
寫下《異鄉人》的卡繆在《反抗者》中認為,創作是唯一能反抗虛無、帶來改變、創造價值的行動。但在《大裂》裡,胡遷要寫的卻是創作的難以可能,以及當創作反抗現實時,常常陷入的無意義:反抗、創作完後,真的有什麼改變了嗎?
小說最後沒有告訴我們,居依是否找到能夠確認自己身份的事物。作者選擇停滯在這個一切線索、存在的證明都隨著時間流逝而即將消聲匿跡,彷彿過往面臨崩蹋的時刻,結束這本小說。讀者可能覺得可惜,但或許在這場追尋中,重要的已不是「我」是誰,而是透過追尋「我」的過程,拼湊了原本不不同族群共同經歷的破碎生活。
從這點來看,《跳舞的熊》是一本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去討論自由為何物的作品。還給熊自由,意味著是讓熊離開人的控制,回到自然中自行發展,至於讓人回到屬於人的「自然」,則是指要讓人回到自由競爭、資訊透明的環境。但自由競爭、民主開放的環境真的就是那麼的「自然」嗎?《跳舞的熊》的某些篇章中開啟了這樣的疑
自從人類的歷史從啟蒙進入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時期,世界的發展和人們對他所產生的認知,就開始形成越來越大的差距。這種巨大的差異影響了後來的藝術發展,讓人們在十九、二十世紀間不停回頭反思長久一直影響我們的各種事物。這其中一項影響很重大的,便是語言。
德勞拉:「有時我們會把一些我們不懂的事歸咎給惡魔,卻沒思考我們不懂的可能是上帝的旨意。」 修道院院長:「千萬別相信惡魔,即便他說的是真話。」 ——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關於愛與其他的惡魔》 很多悲劇的發生,和無知所產生的恐懼有關。例如中世紀大規模的獵巫事件。而或許,讓人能把原本被視為惡魔的事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輕輕思念 愛的世界裡 有個安可的劇目 上演著 彷彿楊柳舞動枝條和柔情 你我無言面視 眼淚訴說 一場結束的台詞 我輕輕思念 愛的起初點 是一場空中的煙火 釋放著 彷彿一抹五彩光芒 永不黯淡的背影 噢!我輕輕落淚 離別的過程 原來只是一杯混合苦與澀的茶 冷了心 碎了夢 熱了心
Thumbnail
莎翁啊!你的十四行詩 洞悉世間的奧妙 濟慈啊!你的夜鶯頌 造就真與美的世界 你們的詩心在大自然孕育著 綻放出一朵又一朵美麗紅玫瑰 你們將血與淚 一點一滴灌注著 直到成了一首又一首無語的詩篇 噢!我只是這世界一個平凡的女孩 我在讀著你們無語的詩篇 與你們兩位不朽的詩人 在聚集所
Thumbnail
辛波絲卡在諾貝爾文學獎致詞中提到,靈感來自於人生中的「我不知道」。靈感並不專屬於詩人或藝術家,各行各業的工作者若愛著他們做的事,必然源源不絕出現很多挑戰與冒險。因為自己不知道,所以才會有追尋與爬梳,而為了回答這個「我不知道」,因此有了文學。江鵝說,人生該放在寫作前面,而不是寫作在人生之前。
這一年踏入寫詩跟編曲的坑,在享受心流的同時,也發現兩種藝術型態在腦海中產生的畫面很不一樣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許鞍華導演引領觀眾走入她理解詩的想像世界,因此片中才以蒙太奇手法呈現特定詩的情境,詩人不得不成為演員參與其中,這是電影與詩兩種媒材融合出的美妙體驗。觀看《詩》好似在與老友對談,他們談吐間的輕鬆愜意令人無比暢快,這是一種抒情,見證「活生生的玫瑰萬歲!」當普照萬物的陽光成為影像裡詩人生活的處所。
Thumbnail
作者在寫詩15年多後,對於詩的議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詩的核心是情感。文章探討了詩的本質,並提出寫詩的建議。
「什麼是好的散文?這個問題有簡單的答案與複雜的答案。」——〈散文課〉周芬伶。 對散文的啟蒙,是林奕含的〈石頭之愛〉與〈在好久好久以前〉。高中初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尤其被書裡刻意誤用而精確的字詞、細節到掐出血色的描述、表面無關但並置精準的比喻等手法所折服,與其他我還沒能力說明的元素。 成癮的原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現代詩創作-你說 (部分的內容引用自林俊傑的”她說”) 很久沒有寫詩了,感覺筆觸頓了許多;但心中仍有許多感受,想藉著不成詩的句子來描繪出來。因為寫的人所見到的,未必和看或聽的人有相同的感受,但這不影響詩句的永恆傳唱;音樂也是一樣,一手鋼琴曲人人會彈,有的彈得動人心弦,有的卻平淡乏味......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輕輕思念 愛的世界裡 有個安可的劇目 上演著 彷彿楊柳舞動枝條和柔情 你我無言面視 眼淚訴說 一場結束的台詞 我輕輕思念 愛的起初點 是一場空中的煙火 釋放著 彷彿一抹五彩光芒 永不黯淡的背影 噢!我輕輕落淚 離別的過程 原來只是一杯混合苦與澀的茶 冷了心 碎了夢 熱了心
Thumbnail
莎翁啊!你的十四行詩 洞悉世間的奧妙 濟慈啊!你的夜鶯頌 造就真與美的世界 你們的詩心在大自然孕育著 綻放出一朵又一朵美麗紅玫瑰 你們將血與淚 一點一滴灌注著 直到成了一首又一首無語的詩篇 噢!我只是這世界一個平凡的女孩 我在讀著你們無語的詩篇 與你們兩位不朽的詩人 在聚集所
Thumbnail
辛波絲卡在諾貝爾文學獎致詞中提到,靈感來自於人生中的「我不知道」。靈感並不專屬於詩人或藝術家,各行各業的工作者若愛著他們做的事,必然源源不絕出現很多挑戰與冒險。因為自己不知道,所以才會有追尋與爬梳,而為了回答這個「我不知道」,因此有了文學。江鵝說,人生該放在寫作前面,而不是寫作在人生之前。
這一年踏入寫詩跟編曲的坑,在享受心流的同時,也發現兩種藝術型態在腦海中產生的畫面很不一樣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許鞍華導演引領觀眾走入她理解詩的想像世界,因此片中才以蒙太奇手法呈現特定詩的情境,詩人不得不成為演員參與其中,這是電影與詩兩種媒材融合出的美妙體驗。觀看《詩》好似在與老友對談,他們談吐間的輕鬆愜意令人無比暢快,這是一種抒情,見證「活生生的玫瑰萬歲!」當普照萬物的陽光成為影像裡詩人生活的處所。
Thumbnail
作者在寫詩15年多後,對於詩的議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詩的核心是情感。文章探討了詩的本質,並提出寫詩的建議。
「什麼是好的散文?這個問題有簡單的答案與複雜的答案。」——〈散文課〉周芬伶。 對散文的啟蒙,是林奕含的〈石頭之愛〉與〈在好久好久以前〉。高中初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尤其被書裡刻意誤用而精確的字詞、細節到掐出血色的描述、表面無關但並置精準的比喻等手法所折服,與其他我還沒能力說明的元素。 成癮的原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現代詩創作-你說 (部分的內容引用自林俊傑的”她說”) 很久沒有寫詩了,感覺筆觸頓了許多;但心中仍有許多感受,想藉著不成詩的句子來描繪出來。因為寫的人所見到的,未必和看或聽的人有相同的感受,但這不影響詩句的永恆傳唱;音樂也是一樣,一手鋼琴曲人人會彈,有的彈得動人心弦,有的卻平淡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