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生要有苦難?這個問題人人都會問,得到的答案卻不能令人完全滿意,我們內心深處仍在追尋更深一層的意義。在追尋的過程中,若有一些前輩的先見,就可以減少我們摸索的時間,平息一點我們的天問。《有話問蒼天》就是這樣的一本書,上面舉了很多精彩生動的例子,包括了一些雲彩見證,讓我們更認識上帝,更認識祂創造的是什麼樣的世界,也更明白我們可以怎樣回應苦難。
◆ 上帝為什麼要設計痛楚
痛苦是上帝的失敗設計嗎?為什麼上帝不設計一個沒有痛覺的世界呢?從體結構來看,痛楚並不是偶然的。一根睫毛插進眼睛,我們馬上會感到不舒服;摸到燙的東西,我們本能地把手縮回來。痲瘋病患或其他對痛覺不敏銳的人,往往受到極大的傷害而覺得無關痛癢。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痛楚是保命的有效設計,適時給了我們警訊,讓我們查知問題所在並休息或及早就醫。
痛苦與快樂往往是緊緊相連的。若沒有嘗過痛苦,就無法真正體驗快樂。米開朗基羅若沒有經歷創作時的辛勞煎熬,又怎能在西斯汀大教堂壁畫完成後,強烈感受到成就感恩?孕婦經歷十月懷胎的艱辛,還有生產時撕裂的痛,孩子出生那一刻,她的喜悅是無可比擬的,先前所受的苦都算不了什麼了。
此外,一些令人不舒服的事自有其效用。選擇職業、結婚生子令人畏懼,但如果這些事不可怕,就顯不出其價值了。如果沒有罪咎,我們不會察覺做錯了事;罪咎的目的就是引導我們注意並處理根本問題。孤獨則驅策我們走向人群。「快樂躲避那些追求它的人」,卻可能出其不意臨到我們身上,只因為我們曾經用痛苦當作投資。
約伯是無辜受苦的典型。約伯記否定一個思想,就是我們每次受苦,都是上帝懲罰我們或是要告訴我們什麼。約伯證明了人類可以不是因為上帝賞賜禮物而尋求祂,而是單單尋求禮物的賞賜者。這正是上帝希望從我們得到的。祂樂意白白施慈愛給人,也切盼人不因任何附帶條件而愛祂。
約伯堅忍到最後,上帝終於出面回答了。然而祂並未說明約伯為什麼要受苦受難,反而像個得意地展示作品的藝術家。如果我們對上帝所造奇妙的物質世界所知是如此有限,又怎能貿然判定上帝治理宇宙道德的方式有問題?
◆ 如何回應苦難
決定苦痛程度的並不單單是痛楚本身。二次大戰期間,有研究發現,受傷的士兵可以比一般老百姓承受更大的痛楚,可能是因為為國家灑熱血賦予受苦一層新的意義,也可能是因為得以暫時遠離戰場而得到解脫。在一個糖尿病病人看來,打針是稀鬆平常的,而畏懼打針的人卻覺得是酷刑。此外,當我們專注於痛苦本身,就像拿放大鏡看一個東西,痛苦就會變得格外難以忍受,特別是身為病人,除了痛楚沒其他別的事可想的時候。這時我們可以找一些事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例如細細品味飲食、凝視花朵的奇妙創造、觀察螞蟻,運用想像力重新看待眼目所及的事物,用五官體驗以前覺得尋常無奇的事,數算上帝的恩典等等。若有機會幫助類似遭遇的人,還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價值感。
身邊的人遭受苦難,我們不要太快加以評斷;陪伴就是我們可以為他們做的最好的事。聆聽、尊重他人的悲苦,甚至是告訴他們:「你的存在對我是意義重大的。」都是很重要的。不要因為人家生病而剝奪他自己可以完成的事。為病人提供工具,讓他可以過著正常生活,對他的心理健康會有莫大的幫助。我們在基督的身體裡受召去彰顯愛。在極其傷痛悲苦的時候,最能令人察覺愛的,往往就是我們這樣的普通人。
人生在世,並不是只為了滿足慾望、追求幸福,而是要被塑造得更像上帝,以預備我們與祂共度永恆。聖經說在試煉中「要喜樂」,並非要我們若無其事,也不是要我們享受痛苦,如果生命中的不幸是免不了的,我們能做的似乎就是從中找尋光明面。怨天尤人很顯然無濟於事。我們可以選擇信靠上帝,這交託的過程,可以形容為「喜樂」,相信受苦不是沒有意義的,即使是痛苦,也可以得贖、轉化;苦難使我們思考人生意義、生命和死亡,提醒我們注意其他受苦的人,幫助我們學習謙卑、仰望等候上帝、為所擁有的感恩,也是靈性成長的好機會。
◆ 堅毅前行的聖徒
我們不要忘了,上帝並不是高坐在天上寶座,面對人類的苦難而無動於衷。祂把自己給了我們。「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西1:24),有分於世上的苦難,跟隨耶穌的腳蹤行,就是彰顯祂的榮耀。基督在十字架上勝過世界,但是在受難節和復活節之間,聖徒有大大小小的仗要打。以不死的愛回應暴戾的父母、面對一段瀕臨破碎的婚姻、面對迷途的孩子,即使發生最糟的事,我們依然可以站起來,繼續往前走,知道在基督裡我們有復活的盼望。
◆ 將來的榮耀
楊腓力在本書上用了一個很棒的比喻:把永恆比作人七八十歲的一生,如果上帝讓我們幾個鐘頭身體不適,其餘的時光安逸享福,我們會抱怨所受的待遇不夠好嗎?《輪椅上的畫家》一書作者玖妮因為一場意外而頸椎以下癱瘓,卻沒有被軟弱病痛的軀體打倒。她說:「我沒有被騙可以成為一個完全人,我只是在經歷四五十年的延遲,而就算在這段期間,上帝也陪伴著我。我現在知道『得榮耀』的意義。當我在地上死去以後,那時我將會用雙腳跳躍。」
一旦我們與約伯一樣真正面見上帝,親眼得見祂的榮耀,就會發現,我們的苦難實在算不得什麼。這並不是說我們所受的苦不重要,而是以今生有限的眼界,我們無法完全明白苦痛的意義;等到與上帝面對面,我們就會得著滿意的答案。「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 4:17)
書名:《有話問蒼天》
作者:楊腓力
譯者:黃陳妙玲
出版:天道
註:本文絕大部分係整理自書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