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中Mannheim商學院校方打給我:「Steve我們一直在尋找慕尼黑地區第三個大使,舉辦一些校友的活動,跟你一起的還有BMW負責網絡安全的主管,跟Bosch家電部門的資深顧問,你一直都很活躍,希望你能接下這個任務」,能被學校的人賦予這種人際交流的重要角色,我接到的電話當下其實蠻感動的
東亞文化背景出身的我們,跟很多西方文化背景的人比起來,相對不外向,安靜,可能也不喜歡去開趴或上夜店,不論是在交換學生,念MBA或是工作的時候,我發現東亞文化背景的人經常混在一個團體,比較少跟其他國家的學生交流,除了會被歸類為「那群都會混在一起講中文的人」,最後也很容易被遺忘。到底要怎麼突破這些困境,建立自己的人脈?我來分享一些我自己的做法:
「我從沒去過夜店,但全班都跟我去爬過山」
主動跟別人攀談對我來說其實不容易,加上夜店,開趴這類型的活動我都覺得很吵,很難聽清楚別人講些什麼,所以我在念MBA的時候從來沒去過一次夜店,我選擇創造自己舒適的社交場域:爬山
登山,健行,聖誕市集,喜歡夜店的人不代表沒有別的興趣
最一開始想去爬山其實是出自於興趣,加上可以去參觀酒莊或是吃一些餐廳,所以抱持著「沒有人要一起去我自己去也沒關係」的心態,第一次把訊息隨手丟到Whatsapp的群組裡,沒想到居然有四五個人跟來。一天下來,四五個同學輪流聊天,比起在夜店的吵雜亂聊,其實這樣的模式更舒適,自然而然的交互聊天,也省去了陌生搭訕的尷尬感
一年下來,我們總共去爬了20多次山,最後我才驚覺,班上幾乎所有人都跟我去爬過山,甚至還一起去法蘭克福的KTV唱歌,打保齡球。歐洲社交文化的一部分是去夜店,上酒吧,但不表示去夜店的人不會有其他興趣,在自己比較有興趣的運動,休閒內創造一些互動的機會,其實會有很意想不到的收穫
分開人際關係跟練習語言這兩件事
「因為要把德文學好,所以我要求自己去哪裡都講德文」學習語言有這個決心很好,但對新認識的人或是比較多不認識的人的場合,我會避免這件事。如果一個剛認識的人一直聽不懂我在講什麼,大部分的精力花在理解我的意思,而不是好好聊天,只要一有其他人出現,這個人就會跑去跟別人聊天
一開始會想說可能是他們不想跟亞洲人交朋友才會一下子就跑走,但事實是聽眾很累,大家都想輕鬆的聊天,為什麼要變成練德文的犧牲品? 如果用英文能比較好的展現自己,而且對方也不介意以英文溝通,在社交場合就盡量避開練習德文這個目的,為了講兩句德文,讓別人失去興趣,說起來還是得不償失
廣泛的興趣比厲害的工作來的更吸引人
聊聊職場,商業/職場話題似乎是大家的安全牌,看起來不私人又中性,後來我發現除非是很有趣的行業,不然工作相關的事很容易尬聊,因為既不輕鬆,也不能顯現生活態度,最後會凸顯這個人除了工作什麼都沒有
熱愛電玩也可以是件很有趣的事,只是怎麼講而已,圖片來源:Unsplash
煮飯,旅遊,健身,電玩,品酒,哲學,電影,園藝,爬山,滑雪,這些話題遠比工作這件事來得有趣,商業場合上的Small Talk也是很好的題材
對葡萄酒蠻有興趣的我在這幾年陸陸續續上了許多課,意外的成為我的社交利器,點餐的時候大家會問你,喝酒的時候可以自帶話題,茶餘飯後還可以講一些小故事,連歐洲人都把你當專家的時候,往往都能留下有趣,正面的印象
一杯酒可以有多少個故事?一整個晚上都講不完,圖片來源:Unsplash
對於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可以盡量把這些興趣帶入英文/德文的環境,然後掌握這些領域相關的字彙,不但聊起來能夠輕鬆寫意,讓背後的那些熱誠跟想法也容易傳達,最後就能主導對話,久而久之就會找到自己的同好
MBA的那一年學校刻意創造很多社交環境讓我們去練習,我發現社交技巧並不是要要改變自己的本質,而是創造自己舒適的場域,跟掌握能好好展現自己的方式,自然而然就會慢慢累積出自己的人脈。在非母語,跨文化的社交場域中,我們很難被記住,不過好處是,一旦被記住了,也很難被忘記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追蹤,訂閱或是分享給你的朋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