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天命就是做家事?人類童年的演化意義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最近要寫一篇 文章,會引用到這一篇,所以先把文章搬來「方格子」)
小孩的天命就是整天做家事?人類學家說,「童年」讓我們祖先取得演化優勢
「童年」(childhood),是人類獨有的發展階段。因為「童年」,讓人類取得演化上的優勢,讓其他猿人變成化石,讓猩猩與猴子的棲地越來越小。而人類童年的特色,就是小孩很忙、要幫忙做家事,讓媽媽可以繼續生小孩!
故事要從兩百萬年前開始說起。那時在非洲有好多開始嘗試雙腳走路的猿人存在,這些原始人類的分支可能同時存在數十萬到上百萬年。直到一百五十萬年前,「直立人」漸漸取得優勢,其他猿人逐漸消失,直立人由非洲走向歐亞大陸。
依物理學原理,靈長類越是直立走路,骨盆腔的開口就越小。但狹小的骨盆腔,生不出腦容量大的嬰兒。成年直立人的大腦比其他猿人大很多,可是骨盆腔卻更狹小,避免難產的唯一解法,就是讓胎兒的大腦發育慢一點,誕生後再加快大腦發育速度—-人類七歲時的腦容量,是剛出生時的三倍。這會造成剛出生的人類嬰兒嚴重缺乏自理能力,然後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讓大腦成熟。
在人類大腦茁壯到能發明武器之前,「數量」仍然是族群戰爭時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十個聰明的直立人,恐怕打不贏二十個一擁而上的原始猿人或黑猩猩。在一多百萬年前時空,「演化優勢」仍須建築在能更快生育下一代、以及讓更多子女活到成年。
如果直立人媽媽必須用很漫長的時間把小嬰兒撫養、餵食長大,這段時間無法生育、必須讓小孩黏在身邊,那就算這小孩長大有當時全世界最聰明的頭腦也沒用,因為在異種人類的滅絕戰裡,爸爸、媽媽跟小孩很快就會被殲滅。
這時,直立人演化出現存哺乳動物裡獨一無二的「童年」:讓退奶後的小小孩很快就可以幫忙媽媽做家事、帶更小的弟弟妹妹。這讓媽媽的手可以空出來,縮短生育的間隔,甚至讓人類活到成年的比例大增。因為小小孩可以分擔家務,這時,縱使大腦成熟要等很久也沒關係,反正生一個小孩,三年後就是幫手,不會因為一直生小孩造成父母難以承受的負擔。
這就是人類童年的演化意義。沒有演化出生存優勢,童年的存在就沒有意義。
人類學家將人類的成長(growth)分成幾個發展(development)階段:一、嬰兒期,約零到三歲。二、童年期(childhood),約三到七歲。三、少年期(juvenility),約七到十一歲,女生比男生早結束。四,青少年期。五,成年。人類學家提出相當多證據來說明「童年是人類獨有的發展階段」—-例如大腦快速變大但身體發展相對遲緩、超級高的腦部耗氧率等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搜尋。人類學家認為,跟其他動物相較,人類多出童年期,拉長人類發育成熟前的準備時間。換句話說,其他哺乳類,包括跟我們最接近的靈長類,都沒有「童年」。
一開始,人類學家認為多出這四年的童年期,是為了讓人類的大腦有充裕的學習、重塑的時間與空間,包括語言、使用工具與社交技巧。但隨著科學發展、以及許多人類學研究發表,開始有學者認為,人類童年必然能為親代帶來演化上的優勢,才有其存在價值。密西根大學人類學教授Barry Bogin在1997年發表的「人類童年的演化假說」(Evolutionary Hypotheses of Human Childhood)是最受矚目的文獻之一。二十年來,持續有人類學家發表相關研究。
Barry Bogin提出許多證據來強化他的假說,例如:大型哺乳動物會由媽媽照顧、餵奶直到體重到達出生時的四倍,靈長類則是六倍。人類的大腦容量更大、需要等待發育成熟的時間更長,照理說,斷奶、不需母親密切照顧的時間點應該也要等到六倍體重才對。但相反地,人類斷奶、服用固體食物、以及在原始社會不再需要媽媽帶在身邊的時間點,卻是跟小型哺乳類差不多,大約出生體重的三倍。然後,牙齒發育不成熟、消化器官長度還有點短、還無法完全獨立的小人兒,就開始分擔媽媽的工作。
Barry Bogin提出劃時代的見解:人類的童年是在演化過程中被「嵌入」(inserted)的,其他靈長類沒有經歷這一段。挺著幼體的可愛頭型與體型,搖搖晃晃離開母親的懷抱,還無法完全獨立、還得靠人餵食,就掙扎著模仿大人的行為。這獨特的童年,讓人類祖先漸漸取得優勢,消滅其他生得慢、死得快又比較笨的近親。「童年」的演化,可能起於一百八十萬年前的「巧人」,直到直立人發揚光大。
(比較容易理解的說法,社會性動物演化出「少年期」,更低等的動物則是從幼體直接進入成年階段。Robert D. Martin在1983年的研究則指出,大腦容量850cc是所有靈長類大腦發展的「盧比孔河」,一旦超越此臨界點,就會觸發「童年」的演化。Barry Bogin認為「青少年期」也是人類的特色,在此先不談。)
從整個人類歷史來看,現在的西式文明教養小孩的方式實在怪異。有個針對全世界186種文化的研究發現,真正帶小小孩的,不是親生爸爸或媽媽,而是年紀比較大的小孩。Anne Zeller在1994年的研究指出,藉由「小孩帶小小孩」,智人可以將生育週期縮短到三~四年,其他猿類超過五年。人類壽命較長,生育間隔卻較短,每一對父母能生下的後代,在數量上就可以跟其他靈長類拉開差距。
小孩帶來的經濟效應,小孩帶小小孩減輕母親負擔,加上人類壽命延長後三代同堂的「祖母效應」(grandmother effect),讓早期人類小孩能活到成年的比例達到50%,高於其他大型靈長類的35%左右。這讓性成熟較晚的人類,也能快速擴張族群人數。
瞭解人類祖先的童年,為什麼那麼重要?任何接受西式生活的族群,日後都會出現肥胖與三高疾病,因為人類富裕得太快,基因還無法適應物質生活的快速變化。食品化工廠設計各種精美的高熱量甜品讓我們成癮,現在我們才知道,過去一百多萬年的物資匱乏,讓人類大腦很難抵禦這些不太健康的嗜好。
同樣的,我們現在習以為常、受到西方文明深深影響的兒童、青少年生活方式,很可能為他們的身心健康帶來慢性壓力。從人類學的角度來推演人類祖先的童年,對我們思考兒童、青少年的娛樂、教育與心理健康問題,會有很大幫助。
以「槍砲、細菌、鋼鐵」聞名的人類學家賈德・戴蒙,在「昨日世界」這本書描述新幾內亞部落的典型生活:會走路的小孩就會被當成要為自己負些責任的半獨立個體,要承擔部落的工作分擔,要面對蛇咬、火燒或刀傷,到青春期就可獨來獨往、沒人攔阻。
如果沒有受到西方社會影響,如電視帶來對物質文明的羨慕、或貨幣帶來原有經濟體系的崩潰,人類學家觀察到,這些為了家族與部落整天忙碌的小孩,反而擁有更高的快樂—-因為他們的成就會得到肯定,自主性能夠發揮,為了族群的存續共同努力,不會懷疑人類存在的目的。「自然狀態的兒童」照顧嬰兒、四處跑腿、牧養馴化動物、在荒野收集果子。這些孩童會為他們能完成的事情感到驕傲。
我們並不需要回到沒有科技的原始時代,但我們可透過人類學家的視野,瞭解人類兒童的天性。西方文明對「兒童的自然狀態」常有田園詩歌的美麗想像,投射知識貴族對自我的自戀期待。事實上,進入現代社會前的多數兒童與青少年,一天有30%時間在工作,非常忙碌,但家人齊聚、互相關懷的氣氛,卻很可能讓他們比二十一世紀的小孩更有幸福感。壓抑天性的現代兒童、青少年,雖然在科技與醫療進步的社會可以活到七、八十歲,但童年期的長期壓力可能會影響免疫系統,增加未來的自體免疫、代謝、精神疾病。許多富裕社會的青少年問題,在尊重兒童自主能力的部落裡,從來沒發生過。
原始人類的童年,是因為族群的生存演化出來。「童年」並不是為了任何現代人的理想而存在,我們不需要浪漫的詮釋與期待。「童年」就是戰爭,為了讓自己血脈的基因在未來的世界還能保持優勢。吃個點心、上上網、閱讀關於童年的科普知識,或許你會更能認清人類的本質。
註一:本文主要資料來自Meredith F. Small的著作 “How Biology and Culture Shape the Way We Raise Young Children”,以及Barry Bogin的研究論文。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497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2年英國一份普查資料顯示,有固定性伴侶(有性生活)的青少年與成年人裡,對「性」失去興趣的比例,男性是15%,女性是34%。女性的比例一直高於男性。年紀越大、關係越久,失去性趣的比例自然越高。
2012年英國一份普查資料顯示,有固定性伴侶(有性生活)的青少年與成年人裡,對「性」失去興趣的比例,男性是15%,女性是34%。女性的比例一直高於男性。年紀越大、關係越久,失去性趣的比例自然越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很多人從小到大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得不讓自己「快速長大」,那是一種自然界生物求生本能,碰到壓力自然啟動進化系統來防禦自己,然而在孩提時期進化過頭,不小心就會成為父母的父母。  A的母親17歲那年嫁給父親19歲生下她,家境貧困又時常目睹母親被父親羞辱家暴,孩子從小被迫接收母親大量的悲傷、哭泣、
Thumbnail
人人都知道上學很重要,但對於兒童大腦發育的知識,一般人了解甚少,這可能是因為這些知識剛剛被科學研究發現。你知道人的一生中,大腦最理智、最平靜的時期是什麼時候嗎?答案可能會讓你意想不到,那就是八歲。
Thumbnail
  複習到發展的粗細原則,提醒了我剛升班的一歲四個月小朋友要先選擇粗動作發展的教具,並且還不太會收教具是正常,偶爾可以予以示範協助。   關於剛出生的寶寶發展,出生數周內即出現學習和記憶能力,剛出生兩三週大的嬰兒的知覺部分,就能模仿成人臉部反應,所以這時就應該多注意自己的表情,要多對寶寶微笑。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曾經,在這個水藍色的星球上,人類有許多同屬(人屬)的物種,例如:20至3萬年前生活在中非與歐洲的尼安德塔人、170萬年至3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的直立人等。如今,人類只剩下唯一的人屬,就是身為你我的「智人」。是什麼,讓智人在短時間成為世界的霸主?然而由快速的從採集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一個生命的獲得從精子和卵子的結合而開始,每個人皆是母親辛苦懷胎十月所生下,一出生;醫生的拍打,讓嬰兒哇哇哭喊(為了讓嬰兒呼吸道打開,自然呼吸);表示從今而後,你(妳)要靠自己呼吸、吃東西、接觸這個世界。 生到老是我們接觸這世界最精華的階段,從嬰兒到兒童到青少年到中年到中老年這些年齡分水嶺,分出
Thumbnail
人類血脈的物理進化是基因演化的結果。基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化,可以更加平衡或更加不平衡。從女性身上生下來的嬰兒只繼承了父親的一半基因,但仍然可以達到與父親相同的人生目標。 靈魂的進化需要通過不同類型的經驗來實現。靈魂可能渴望成為皇室成員、漂泊者或建設者,無論他們的性別如何。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很多人從小到大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得不讓自己「快速長大」,那是一種自然界生物求生本能,碰到壓力自然啟動進化系統來防禦自己,然而在孩提時期進化過頭,不小心就會成為父母的父母。  A的母親17歲那年嫁給父親19歲生下她,家境貧困又時常目睹母親被父親羞辱家暴,孩子從小被迫接收母親大量的悲傷、哭泣、
Thumbnail
人人都知道上學很重要,但對於兒童大腦發育的知識,一般人了解甚少,這可能是因為這些知識剛剛被科學研究發現。你知道人的一生中,大腦最理智、最平靜的時期是什麼時候嗎?答案可能會讓你意想不到,那就是八歲。
Thumbnail
  複習到發展的粗細原則,提醒了我剛升班的一歲四個月小朋友要先選擇粗動作發展的教具,並且還不太會收教具是正常,偶爾可以予以示範協助。   關於剛出生的寶寶發展,出生數周內即出現學習和記憶能力,剛出生兩三週大的嬰兒的知覺部分,就能模仿成人臉部反應,所以這時就應該多注意自己的表情,要多對寶寶微笑。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曾經,在這個水藍色的星球上,人類有許多同屬(人屬)的物種,例如:20至3萬年前生活在中非與歐洲的尼安德塔人、170萬年至3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的直立人等。如今,人類只剩下唯一的人屬,就是身為你我的「智人」。是什麼,讓智人在短時間成為世界的霸主?然而由快速的從採集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一個生命的獲得從精子和卵子的結合而開始,每個人皆是母親辛苦懷胎十月所生下,一出生;醫生的拍打,讓嬰兒哇哇哭喊(為了讓嬰兒呼吸道打開,自然呼吸);表示從今而後,你(妳)要靠自己呼吸、吃東西、接觸這個世界。 生到老是我們接觸這世界最精華的階段,從嬰兒到兒童到青少年到中年到中老年這些年齡分水嶺,分出
Thumbnail
人類血脈的物理進化是基因演化的結果。基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化,可以更加平衡或更加不平衡。從女性身上生下來的嬰兒只繼承了父親的一半基因,但仍然可以達到與父親相同的人生目標。 靈魂的進化需要通過不同類型的經驗來實現。靈魂可能渴望成為皇室成員、漂泊者或建設者,無論他們的性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