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作型態最需要的人才 開箱臺大社會科學院─嗨教育節目專訪王泓仁院長側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在臺灣,大學科系除了代表興趣和專長外,我們的腦袋根深蒂固地受「有沒有用」的二分法綁架。文、史、哲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群由於學科知識與實務運用的連結不如興建工程、程式運算這麼直接;那麼,學習那些「沒用」知識的文組生,到底在幹嘛?

筆者隨《嗨教育》網路節目拜訪臺大社會科學院王泓仁院長,熟稔網路文化的王泓仁聽到我們要在節目中開箱社會科學院,立刻問我們是否在 PTT 論壇上看過「文理組之戰」?王泓仁分享,這現象可作為大眾誤解社會科學的例子。

筆者與節目團隊為了蒐集《嗨教育》節目素材而來,在 100 分鐘的訪談中,深刻感受到大學內部壁壘分明的高牆正在消失,眼前的學者侃侃而談身為研究學者、社會中堅、普通公民的感受,充分展現經濟學家的開放胸襟,也讓筆者對社會科學有新的體悟。


探索模糊 vs 強調分工

100 分鐘的訪談我們從工業革命開始談,工業革命的產線概念,造就大眾對科系和領域別過於「固定」的想法,但做學問本來就沒有疆界之分,社會科學領域光是臺大社科院裡就有四系三所(政治系、經濟系、社會系、社工系、公事所、國發所與新聞所),這實在不是能一言以蔽之的學問,但它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它的模糊、混亂、主觀與客觀共融,各式學說在歷史的洪流中持續尋找社會問題的解方,有時殊途同歸,有時互相較勁……

王泓仁:「將『社會科學』拆成不同系所各自發展,就是很矛盾的事情」。他接著用汽車比喻各學科的知識,引擎、輪子、電路系統都要彼此合作才能上路。若每個人都只固守自己領域的話,難以為人類創造福祉,社會是如此複雜,何以用單一學科解決所有問題?

「跨領域」是世界趨勢,這不是口號,而是當代社會因應前所未有的需求,共同響起的訊號。對應真實世界的需求,社會科學院強化院內系所課程的橫向連結,推出三大跨域專長,模組化聚焦學習方向,靈活運用院內資源。

臺大社會科學院跨域專長課程架構 (臺大社科院提供)

臺大社會科學院跨域專長課程架構 (臺大社科院提供)

跨域專長與雙主修、輔系除了修習學分數不同外,學生能自由地在模組化的課程脈絡裡修課,探索志趣也鋪陳就業目標,例如攻讀「資料科學與社會分析」專長的經濟系 A 生,他除了原本經濟系裡的必修外,他還要選修資工系或資管系的部分課程。

如果他想從事民意分析類的工作,即便他對演算法有點陌生,他還是要選修資料結構或程式設計相關課程。這樣的選課模式除了可有系統地對應就業領域,也能避免「自助餐」的選課模式,例如 A 生的職涯需要演算法知識,如果他因為害怕跨領域而不選,對他的未來幫助則有限。


不問「念__要幹嘛?而問念__能解決什麼問題」

過年時親戚朋友問「小明考上什麼系?」

出社會後朋友問「請問您在哪高就?」

「職業」幫助我們記憶人,無形之中也僵化「人才」或「工作」的想像,例如我們對「心理師」和「設計師」有特定的想像,但同時擁有心理學和設計專業的人,該如何定義呢?

也許是「體驗設計師(User Experience Designer)」或「介面設計師(User Interface Designer)」,但在數位工具和高速網路未普及時,沒有人為具備社會科學知識及設計思維的人下定義,這些工作也不是來自某高科技公司老闆的「發明」,而是市場需求所催生。

多年前的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現在聽來歷久彌新,科技越進步,就有更多關乎人類行為的跨領域工作出現,「同理心」也更受重視,而「如何理解他人想法」、「如何解釋特定情境下的意義」,這正是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核心。當世界受科技的影響越深,越需要洞悉社會互動、知識轉譯,甚至是懂得如何弭平不足與歧見的人才,職稱頭銜變得難以定義,座落於職能交錯的座標圖中,如民意分析、科技治理、社會傳播、行為資料科學等領域。

不久的將來,以下自我介紹將替代「我念__系」,例如「我念經濟系,我擁有資料科學與社會分析專長,我想解決銷售經營問題」、「我念社會系,我擁有社會設計跨域專長,我想解決銀髮族的居住問題」。也就是說,社會科學的主修生不再只能尋找一份「職業」,而是在職業中尋找更多可能性。


致大學生:永遠對「人」保持好奇

即便台北的夏天一如往常地悶熱,但在仲夏裡走進由知名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的臺大社會科學院建築,沒有太多裝飾的清水模建材,前往王泓仁辦公室小段路程卻有豐富景色,爬升連結戶外露臺的樓梯,途中眺望辛亥路路樹,自然與建築構成獨特人文風景,稍稍忘卻台北盆地的溽暑。

對談之間,《嗨教育》團隊針對外界對社會科學的「誤解」或「好奇」,直截了當地提問,例如社會科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王泓仁提及社會科學主修生確實有無可替代的能力,能夠在多元領域發揮其專業,但社科院學生仍長期承受社會大眾因難以將職業與知識連結,所產生的刻板印象,因此王泓仁一再地強調「轉譯」專業知識的重要性。

閒聊中談到了中研院經營的「研之有物」網站,王泓仁除了欣賞中研院團隊對科普的投入,也談他本身經濟系碩士班學生的跨域背景,例如學士班念生命科學和化學的學生,到了研究所卻轉念經濟系,不是不喜歡實驗室生活,而是更喜歡跟人有關的事。談到「與人互動」,王泓仁語氣裡立刻顯露出他對學術推廣的熱情。

「對人感興趣」是社會科學主修生的特色,而眼前這位侃侃而談、對社會充滿好奇的學者,展示出經濟學家的開放胸襟:做好準備,擁抱挑戰。學社會科學的人,有本事在未知模糊、複雜豐滿的真實世界中,探究渾沌,以批判思考和過人的觀察開墾出康莊大道。

完整訪談影片:嗨教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數位教育實驗林的沙龍
17會員
22內容數
2021/01/12
雖說 USR 或地方創生這類理想性的事物,似乎不應受實用主義或資本主義所影響;然而在現實的壓力下,教授與學生的時間有限,也必須在職場或生涯中生存下去。我相信一定有很多教授與學生並非為了實際利益才到地方;然而,教授如果在限年未順利升等則會遭學校不續聘,學生如果畢業學分不到則畢業將會有所困難。這些制度上
Thumbnail
2021/01/12
雖說 USR 或地方創生這類理想性的事物,似乎不應受實用主義或資本主義所影響;然而在現實的壓力下,教授與學生的時間有限,也必須在職場或生涯中生存下去。我相信一定有很多教授與學生並非為了實際利益才到地方;然而,教授如果在限年未順利升等則會遭學校不續聘,學生如果畢業學分不到則畢業將會有所困難。這些制度上
Thumbnail
2020/12/11
星星怎麼成為情緒的出口? 天上的星星每天都在發生變化,我們的生活也非一成不變;也因此什麼事情的發生都一定有可以對應到天上星星的地方。有個每天一抬頭就可以用來說故事的載體,可謂相當方便,人類也就理所當然把生活中的事件連結到星星上了。
Thumbnail
2020/12/11
星星怎麼成為情緒的出口? 天上的星星每天都在發生變化,我們的生活也非一成不變;也因此什麼事情的發生都一定有可以對應到天上星星的地方。有個每天一抬頭就可以用來說故事的載體,可謂相當方便,人類也就理所當然把生活中的事件連結到星星上了。
Thumbnail
2020/10/14
疫情過後,全球經濟受到重創,許多公司因為營運問題開始大量裁員。就業市場不景氣,為了輔導失去工作的勞工,微軟、Google 等外商公司與線上教學平台 Coursera 合作,開設多門線上課程,如 IT support 、專案管理、數據分析、UX 設計等。
Thumbnail
2020/10/14
疫情過後,全球經濟受到重創,許多公司因為營運問題開始大量裁員。就業市場不景氣,為了輔導失去工作的勞工,微軟、Google 等外商公司與線上教學平台 Coursera 合作,開設多門線上課程,如 IT support 、專案管理、數據分析、UX 設計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本文探討高等教育的轉變,特別關注世新大學中文系停招事件。文章強調文理組別和科系限制的不足,並強調跨領域技能和學習的重要性。它強調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組合,並提出教育體制的改革,以更好地滿足未來職場需求。
Thumbnail
本文探討高等教育的轉變,特別關注世新大學中文系停招事件。文章強調文理組別和科系限制的不足,並強調跨領域技能和學習的重要性。它強調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組合,並提出教育體制的改革,以更好地滿足未來職場需求。
Thumbnail
現今時代,選擇大學科系不再僅限於職業前景,而是應以個人優勢和興趣為依歸。傳統的職業對應科系模式已不再適用,產業變革迅速,職場需求也快速變化。因此,大學科系的選擇應以修課彈性、自我探索為主,讓學生有更多空間實踐與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才能。此外,了解職場真相,掌握多方面技能,更能在未來職涯中發揮關鍵作用。
Thumbnail
現今時代,選擇大學科系不再僅限於職業前景,而是應以個人優勢和興趣為依歸。傳統的職業對應科系模式已不再適用,產業變革迅速,職場需求也快速變化。因此,大學科系的選擇應以修課彈性、自我探索為主,讓學生有更多空間實踐與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才能。此外,了解職場真相,掌握多方面技能,更能在未來職涯中發揮關鍵作用。
Thumbnail
前陣子看到某位職涯專欄作家的文章,文中提到「沒用的科系,念到碩士還是沒有用」,甚至還點名了公行系就是「念來當公務員用的」,這讓筆者相當感慨:在這個大學科系已經無法完全代表未來出路時,台灣竟然還有人對於科系有如此狹窄的印象。筆者也勉勵大家:大學科系的所學只能代表你的分類,不能限制你的未來。
Thumbnail
前陣子看到某位職涯專欄作家的文章,文中提到「沒用的科系,念到碩士還是沒有用」,甚至還點名了公行系就是「念來當公務員用的」,這讓筆者相當感慨:在這個大學科系已經無法完全代表未來出路時,台灣竟然還有人對於科系有如此狹窄的印象。筆者也勉勵大家:大學科系的所學只能代表你的分類,不能限制你的未來。
Thumbnail
在未來,隨著AI與機器人的進步,比起知識的縱向挖掘,我們更需要橫向連結的能力,本文將從一個大學生的觀點,與大家分享五種大學時期跨領域學習的方式
Thumbnail
在未來,隨著AI與機器人的進步,比起知識的縱向挖掘,我們更需要橫向連結的能力,本文將從一個大學生的觀點,與大家分享五種大學時期跨領域學習的方式
Thumbnail
不管是職場新鮮人還是決定轉職,在選擇職業的道路上,經常陷入一種「不務正業與學以致用」相互拉扯的兩難。 在思考「不務正業,到底行不行?」這問題之前。應該以更全面的視角看待「不務正業」的現象,才可避免過度刻板化
Thumbnail
不管是職場新鮮人還是決定轉職,在選擇職業的道路上,經常陷入一種「不務正業與學以致用」相互拉扯的兩難。 在思考「不務正業,到底行不行?」這問題之前。應該以更全面的視角看待「不務正業」的現象,才可避免過度刻板化
Thumbnail
最近除了上有關電影製作的相關課程以外,包含聲音設計、紀錄片製作;還上了一門有關肢體舞蹈治療的課程,講的是更多心理層面的討論。 這週主要提及每個人的職業,在社會位置空間中所佔的文化與經濟資本,透過結構的分析,來看如何養成自己未來的專業。 李宗芹老師要我們去思考,從場域去延伸思考自己的個性、生活背景有哪
Thumbnail
最近除了上有關電影製作的相關課程以外,包含聲音設計、紀錄片製作;還上了一門有關肢體舞蹈治療的課程,講的是更多心理層面的討論。 這週主要提及每個人的職業,在社會位置空間中所佔的文化與經濟資本,透過結構的分析,來看如何養成自己未來的專業。 李宗芹老師要我們去思考,從場域去延伸思考自己的個性、生活背景有哪
Thumbnail
本周主題是在談論【別只靠熱情,「非本科」工作怎麼找?】 以下將會整理講座中的幾個大重點
Thumbnail
本周主題是在談論【別只靠熱情,「非本科」工作怎麼找?】 以下將會整理講座中的幾個大重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