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作型態最需要的人才 開箱臺大社會科學院─嗨教育節目專訪王泓仁院長側記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臺灣,大學科系除了代表興趣和專長外,我們的腦袋根深蒂固地受「有沒有用」的二分法綁架。文、史、哲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群由於學科知識與實務運用的連結不如興建工程、程式運算這麼直接;那麼,學習那些「沒用」知識的文組生,到底在幹嘛?
筆者隨《嗨教育》網路節目拜訪臺大社會科學院王泓仁院長,熟稔網路文化的王泓仁聽到我們要在節目中開箱社會科學院,立刻問我們是否在 PTT 論壇上看過「文理組之戰」?王泓仁分享,這現象可作為大眾誤解社會科學的例子。
筆者與節目團隊為了蒐集《嗨教育》節目素材而來,在 100 分鐘的訪談中,深刻感受到大學內部壁壘分明的高牆正在消失,眼前的學者侃侃而談身為研究學者、社會中堅、普通公民的感受,充分展現經濟學家的開放胸襟,也讓筆者對社會科學有新的體悟。
探索模糊 vs 強調分工
100 分鐘的訪談我們從工業革命開始談,工業革命的產線概念,造就大眾對科系和領域別過於「固定」的想法,但做學問本來就沒有疆界之分,社會科學領域光是臺大社科院裡就有四系三所(政治系、經濟系、社會系、社工系、公事所、國發所與新聞所),這實在不是能一言以蔽之的學問,但它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它的模糊、混亂、主觀與客觀共融,各式學說在歷史的洪流中持續尋找社會問題的解方,有時殊途同歸,有時互相較勁……
王泓仁:「將『社會科學』拆成不同系所各自發展,就是很矛盾的事情」。他接著用汽車比喻各學科的知識,引擎、輪子、電路系統都要彼此合作才能上路。若每個人都只固守自己領域的話,難以為人類創造福祉,社會是如此複雜,何以用單一學科解決所有問題?
「跨領域」是世界趨勢,這不是口號,而是當代社會因應前所未有的需求,共同響起的訊號。對應真實世界的需求,社會科學院強化院內系所課程的橫向連結,推出三大跨域專長,模組化聚焦學習方向,靈活運用院內資源。
臺大社會科學院跨域專長課程架構 (臺大社科院提供)
跨域專長與雙主修、輔系除了修習學分數不同外,學生能自由地在模組化的課程脈絡裡修課,探索志趣也鋪陳就業目標,例如攻讀「資料科學與社會分析」專長的經濟系 A 生,他除了原本經濟系裡的必修外,他還要選修資工系或資管系的部分課程。
如果他想從事民意分析類的工作,即便他對演算法有點陌生,他還是要選修資料結構或程式設計相關課程。這樣的選課模式除了可有系統地對應就業領域,也能避免「自助餐」的選課模式,例如 A 生的職涯需要演算法知識,如果他因為害怕跨領域而不選,對他的未來幫助則有限。
不問「念__要幹嘛?而問念__能解決什麼問題」
過年時親戚朋友問「小明考上什麼系?」
出社會後朋友問「請問您在哪高就?」
「職業」幫助我們記憶人,無形之中也僵化「人才」或「工作」的想像,例如我們對「心理師」和「設計師」有特定的想像,但同時擁有心理學和設計專業的人,該如何定義呢?
也許是「體驗設計師(User Experience Designer)」或「介面設計師(User Interface Designer)」,但在數位工具和高速網路未普及時,沒有人為具備社會科學知識及設計思維的人下定義,這些工作也不是來自某高科技公司老闆的「發明」,而是市場需求所催生。
多年前的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現在聽來歷久彌新,科技越進步,就有更多關乎人類行為的跨領域工作出現,「同理心」也更受重視,而「如何理解他人想法」、「如何解釋特定情境下的意義」,這正是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核心。當世界受科技的影響越深,越需要洞悉社會互動、知識轉譯,甚至是懂得如何弭平不足與歧見的人才,職稱頭銜變得難以定義,座落於職能交錯的座標圖中,如民意分析、科技治理、社會傳播、行為資料科學等領域。
不久的將來,以下自我介紹將替代「我念__系」,例如「我念經濟系,我擁有資料科學與社會分析專長,我想解決銷售經營問題」、「我念社會系,我擁有社會設計跨域專長,我想解決銀髮族的居住問題」。也就是說,社會科學的主修生不再只能尋找一份「職業」,而是在職業中尋找更多可能性。
致大學生:永遠對「人」保持好奇
即便台北的夏天一如往常地悶熱,但在仲夏裡走進由知名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的臺大社會科學院建築,沒有太多裝飾的清水模建材,前往王泓仁辦公室小段路程卻有豐富景色,爬升連結戶外露臺的樓梯,途中眺望辛亥路路樹,自然與建築構成獨特人文風景,稍稍忘卻台北盆地的溽暑。
對談之間,《嗨教育》團隊針對外界對社會科學的「誤解」或「好奇」,直截了當地提問,例如社會科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王泓仁提及社會科學主修生確實有無可替代的能力,能夠在多元領域發揮其專業,但社科院學生仍長期承受社會大眾因難以將職業與知識連結,所產生的刻板印象,因此王泓仁一再地強調「轉譯」專業知識的重要性。
閒聊中談到了中研院經營的「研之有物」網站,王泓仁除了欣賞中研院團隊對科普的投入,也談他本身經濟系碩士班學生的跨域背景,例如學士班念生命科學和化學的學生,到了研究所卻轉念經濟系,不是不喜歡實驗室生活,而是更喜歡跟人有關的事。談到「與人互動」,王泓仁語氣裡立刻顯露出他對學術推廣的熱情。
「對人感興趣」是社會科學主修生的特色,而眼前這位侃侃而談、對社會充滿好奇的學者,展示出經濟學家的開放胸襟:做好準備,擁抱挑戰。學社會科學的人,有本事在未知模糊、複雜豐滿的真實世界中,探究渾沌,以批判思考和過人的觀察開墾出康莊大道。
完整訪談影片:嗨教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投資紀錄|開始新的工作,投資需要自動化 (0050定期定額17個月)很幸運地在七月份開始了新工作,因為是一份『新』工作,與過去的經歷較無關係,許多事情都需要從頭學過,生活忙碌卻也紮實,我很慶幸自己是用定期定額來參與市場,因為我現在真的沒有時間在早上九點看盤。
Thumbnail
avatar
Rita 生活手札
2021-07-31
讀一論:把玩樂變工作的人,工作最快樂!業精於勤荒於嬉,勤奮和玩樂是絕對相反的嗎?如果這個「業」是指事業,那勤奮的玩,會不會玩出大事業呢? 2010年4月29日,瑞典有個叫菲力士・謝爾貝格(Felix Kjellberg)的二十歲大男孩...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
Thumbnail
avatar
郝廣才
2021-04-29
巴菲特的人生指南:讓想成大事者的你,把專注當作最重要的資產|願意親近喜愛事物的專注力【了解【巴菲特的人生指南:讓想成大事者的你,把專注當作最重要的資產|願意親近喜愛事物的專注力【了解篇】#1】 現在就讓我們從「《專注力》的本質與定義」、「為什麼我們需要培養《專注力》」、「探究為什麼無法具備《專注力》的原因」,再到「四個測驗了解目前 下篇文章預告:將於03/19(五)早上7:30發佈
Thumbnail
avatar
Smile
2021-03-11
抱抱占卜:最近我的工作狀態,適合轉換跑道嗎?2020年動盪不安,許多的突發事件讓人措手不及,無論是工作、學業、感情及人際都影響不小,已經到了年底尾聲,想轉換跑道的心情也越來越頻繁出現在腦海中,思索著未來一年是否能有好的開始。
Thumbnail
avatar
好好抱
2020-12-08
「寫作能力」並不是寫作人最需要的能力有個編劇前輩,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八十年代末入行,參予過多不勝數的經典電影。履歷上那些響噹噹的片名,令他在行內享負盛名,無論產量和稿費,都是我望塵莫及的。 和他比較熟稔的行內人都知道,雖然做了超過三十年編劇,其實,最近二十多年,他都沒有完整的寫過一個劇本,那他是如何生存的呢?
Thumbnail
avatar
Samson一燈
2020-07-06
新人一直來,要不被時代浪潮淘汰,先成為訂閱型人才!在職場上,或許你也看過某一種人,幾進幾出公司,但每次老闆都用更高的薪水請他回來的人?或是,你也看過另一種人,每當有新專案出現,從老闆口中第一個說出口、指名擔任專案負責人的就是那個人?老闆的願付價格跟指名度,都讓這樣的人成為企業中不可或缺的「訂閱型人才」。
Thumbnail
avatar
公關人生相談室
2020-05-31
【 裝修仝人誌.Jamie篇 】「返工最緊要搵到自己嘅Value,咁先做得開心同有勁!」 如何才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愛的好工是不少人苦思的問題,其實一份好工就是能讓你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你自然也會愛上它! 在裝修佬任職Producer的Jamie,經常見他拿著相機腳架在公司走動,公司的影片都由他一手包辦,他更是裝修電視「裝修J邊啲」的節目主持人! 「裝修佬幾耐,我就差唔多幾耐。」Ja
avatar
YingYing824
20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