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科系與職涯:打破框架,勇闖未來

2023/10/0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片節錄自pinterest)

(圖片節錄自pinterest)

近年來,選擇大學科系已不再是一條線性的選擇,我們必須適應未來職場的變遷。教育部傾向以職業能力看科系,但這僅能看到短期目標,缺乏前瞻性。

未來的職業可能尚未存在,或僅是概念。了解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比僅選擇符合職業的科系更為長遠。

現今時代,不建議僅以職業來選擇科系。原因有三:

首先,所謂的「職業」今日或許不復存在,即便存在,工作模式和需求也不再固定。

其次,產業的「職業」變化迅速,然而大學的「科系」幾乎數十年來未有大變,兩者的相關性也日益減弱。

再者,未來的人生不僅僅是工作。新鮮人平均三年便會轉換工作,工作本身的環境、成就感、意義感等與所學科系無直接關聯。

了解各種職業的另一面,包括背後的辛苦和職業傷害,是很重要的。每份工作都有其獨特的「職業傷害」,我們需要評估自己是否願意承擔或交換。

至於大學科系的選擇,若能明確自己喜好,就毫不猶豫地選擇。反之,可以選擇那些彈性較大的科系,讓自己在大學時期有更多的探索和實作機會,進而更了解自己適合從事何種工作。

現在的科系分類以「學術」為主,但工業革命後,世界已大變,某些科系的適用性僅屬偶然。此外,科系需要至少三至五年才能進行學術研究,因此大學端的發展較為緩慢,而產業端則需五至十年。現今AI技術進步迅速,以月計算,難道我們還期待學校會跟上嗎?

以下舉三個例子

  1. 二十年前,很少有人知道什麼是「社交媒體」。然而,2008 年臉書在台灣的崛起改變了這一切。如今,「社群媒體小編」已經成為組織中不可或缺的職位之一,這是否是二十年前可以預料到的趨勢呢?
  2. 十幾年前,台灣鮮少人聽過「群眾募資」這個詞彙。然而,十年後,幾乎每個人都聽過這個詞,甚至出現了「群眾募資輔導公司」。這種變化是否意味著企業需要不斷學習和擁有新的能力?
  3. 去年,ChatGPT 一下子讓全世界更了解「人工智慧」。短短幾個月內,出現了新的職業,如「AI 詠唱師」,以及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產業變革。哪些學校或科系正在教授這些新興技術和職業技能?

這些例子表明,技術和社會的變化時常出乎意料,需要不斷的學習和適應。許多新的職業和技能在短時間內崛起,而學校和科系也需要跟上這些變化,以確保他們的學生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職場需求。

「跨域」、「斜槓」可能是虛構的議題。學校通常只會談論學術上的跨域,卻只是將不同科系的課程打包給外系學生選修。修選不同的課程並不等同於真正的跨域,而且上過課未必代表真正掌握了其內容。

實際上,多數工作本身就需要具備多方面的能力,有些工作需要技能愈多愈好,有些則需更專精。因此,學術科系無法全面涵蓋所有專業能力,這是事實。

找到工作並不困難,找到喜歡的工作才是挑戰。開始一份新工作前的想像與實際經歷常常存在落差,這可能是因為工作本身並不符合期望,或者環境不適合。

要思考職涯發展是很自然的事情。許多人都會考慮轉換工作或職業,關鍵在於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道路。

在學校中並無法學習這些重要的事情。比起思考該讀哪個科系才能從事哪種工作,更值得花時間嘗試不同的事物,慢慢找到自己的路

工作的本質是利用個人優勢和能力,為組織創造價值,並換取薪酬。因此,若找不到工作,可能是因為以下三種可能性:

  1. 是否具有足夠的優勢和能力?
  2. 優勢和能力是否足夠?(即使優勢和能力有一定差異,在市場上有一定的比較性)
  3. 社會是否需要你的優勢和能力?

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需要實際工作經驗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最後,了解社會和產業的運作模式和人才需求,培養眼光和見識,能為你的職涯發展鋪平道路。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必須打破傳統框架,勇於挑戰未來。無論是選擇科系、追求職業,還是思考職涯發展,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調整,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一起來想想

1.你認為傳統的「職業對應科系」模式還有存在的必要嗎?為什麼?

2.在現今快速變化的社會中,你認為大學科系應該如何調整以應對未來職場的需求?

3.你對於「跨域」和「斜槓」的看法如何?這兩者在你的未來職涯中扮演什麼角色?

4.如何在大學時期培養自己的眼光和見識,以更好地了解社會和產業的運作模式?

5.在現代社會中,你認為「找到喜歡的工作」相對於「找到工作」有何挑戰和困難之處?

24會員
99內容數
哈囉!我是冠彰,大家都叫我袋鼠。 從高中開始到現在不斷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意識到教育、社會與全球是息息相關,然而有太多結構性問題讓我感到困擾與煩憂。未來將成為#社會助人教育NPO工作者,期待在教育、社會、城鄉、永續以負責、毅力與省思的方式,讓自己成為「助人的永續人才」道路前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