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早上習慣從一杯香醇的咖啡開始,這杯咖啡從種植到生豆處理、到烘豆師的精心烘焙、接著經過咖啡師的研磨沖煮後,最後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的就是那杯濃醇香的精神食糧,這當中影響風味的變項可說是環環相扣,這與暗房顯影過程其實有許多雷同之處,特別是它們都必須經過「水」這個媒介來完成它們的使命。
飲用水咖啡顯影試驗的影像(南投埔里)|咖啡:雀巢即溶咖啡|顯影:15min(前7分鐘搖罐3次/分,後7分鐘搖罐2次/分)|水溫:18度C|定影:4min(Kodak Fixer)
飲用水咖啡顯影試驗的影像(南投埔里)|咖啡:雀巢即溶咖啡|顯影:15min(前7分鐘搖罐3次/分,後7分鐘搖罐2次/分)|水溫:18度C|定影:4min(Kodak Fixer)
水媒介TDS檢測
這次的嘗試,是以飲用水作為用調製咖啡顯影液的觸媒,想看看在影像的呈現上有甚麼差異,因為過去都是以自來水直接進行調配,也沒想過用飲用水來沖咖啡液(因為只是要當作顯影液)花蓮的自來水在TDS水質檢測儀的量測下,得到的數值約莫落在315至325之間;家裡的飲用水則是在20至30之間,這之間的數值差異頗大,應該就是花蓮自來水的石灰質與礦物質較多所致,TDS數值的參考意義在於,數值愈小愈純淨,數值愈大懸浮雜質愈多,通常飲用水的數值都會小於50。
若以過濾水(RO逆滲透)跟礦泉水分別沖煮一杯咖啡,有「咖啡癮」的朋友一定可以發覺風味的差異(如果其他變項都固定的話。)於是這次想試看看咖啡顯影的「水」媒介,是不是也會在顯影的呈現上有些微的差異呢?這次就用TDS檢測數值27的飲用水來調製咖啡顯影液試看看。
這次使用的是「UltraFine100」黑白分裝底片,感光度是100度。
顯影結果
以下就快轉到最後的顯影結果,撇除家裡那台老舊破爛底片掃描器的因素,以下都是個人經驗的臆測,因為這次並沒有「實驗對照組」,沒有同時拍另一捲底片以自來水調製咖啡顯影液,但就這一年咖啡沖片的初略經驗來看,這次沖出的底片片基算是通透、影像似乎有細緻那麼一些些、緊實感也還可以,或許未來以飲用水來調製咖啡顯影液可以成為常態選項,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一試。
- 咖啡:雀巢即溶咖啡
- 顯影:15min(前7分鐘搖罐3次/分,後七分鐘搖罐2次/分)
- 水溫:18度C
- 定影:4min(Kodak Fixer)
這張一定要註解一下,後面有「肉體1斤10元」的跡象存在XD
後記...
底片似乎有一些漏光現象,可能是暗房裡計時鐘的螢光時針惹的禍,當時在暗房摸黑裝罐時太靠近它了,下次我會記得把它的臉蓋起來,然後這次沒有在同樣的條件下另設對照組有點可惜,下次我會再嘗試看看。
朋友常說,數位這麼方便幹嘛還這麼麻煩弄這些東西呢?這就像是咖啡豆幹嘛還自己烘,去小七買一杯就好了啊的道理...是的...我完全無法否認這些,數位確實超方便(我工作也都靠它),小七咖啡也超容易買到(出差在外也都靠它),但...我就喜歡慢慢來啊....就當作是人生在世的修練吧。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任何的幫助或是啟發,非常歡迎你持續追蹤這裡的專題,或是分享給你的朋友,也感謝你的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