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更》與《幻愛》——《十年》的五年後
方格精選

《夜更》與《幻愛》——《十年》的五年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五年前,《十年》奪得金像獎最佳電影,惹來很多爭議 — 撇開香港電影圈與大中華市場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之外,另一種討論是《十年》成品粗糙,技巧上完全不行,縱使內容有寓意,卻難登大雅之堂。

這些年來,縱使受到大中華市場打壓,當中亦有人移民、停產,但《十年》幕後班底各只找到生存空間,甚至能夠成長為更成熟的電影創作人。五年後香港社會以狀況證明《十年》不是寓言是預言,而金馬獎則以兩項大獎證明電影幕後班底原來是璞玉,或者要不合時宜地說一句「家國不幸詩人幸」。

從〈浮瓜〉到《夜更》:演得真切,因為真實發生過

「聽起來,這故事不像是真的。」
——《十年.浮瓜》

當年覺得黑白風格很別緻,內容有誇大成份,劇情「很有意思」,可是拍攝上有點粗糙,演員的演技尤其浮誇,令人覺得在看電影系學生畢業作品。現在重看,現實比劇情更荒謬,的確哭笑不得,可是對短片的觀感仍然沒變,故事過於依賴情節及對白推進劇情,演員尤其演得像鬧劇般兒戲,可能當時連他們也不相信,這些情節即將成為「事實」,真切地發生在自己身上。既然不相信,自然演得胡鬧,效果未必完全跟導演郭臻有關。

所以到了勇奪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的《夜更》,演員部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同樣是素人演員,「演」得不再胡鬧兒戲,而是真實地呈現過去的所見所感,當然可以說我們很悲哀地發現,情節不再是虛構,而是事實。

《夜更》贏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

《夜更》贏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

《夜更》雖然是劇情短片,拍攝手法卻平實得像紀錄片,透過一名的士司機的視角,接觸不同陣營的客人 — — 既有「黃絲」(年輕抗爭者)亦有「藍絲」(有錢闊太),他們遇到的經歷、所說的對白,就是香港兩年來不斷面對的現實,就算是素人亦演得入型入格,甚至會以為他們戲中人!只是戲中示威者、記者與警方對峙的場面就是真實發生過的事,觀看的時候覺得這並非劇情短片,而是紀錄片。香港人這兩年來的經歷,的確很適合以電影的方式記錄流傳,畢竟「記得這一切有多得來不易」。

由〈自焚者〉到《幻愛》:商業不在內容,而是技巧

「呢十幾年來,我哋學得最多嘅係陰謀論,而我哋失去最多嘅係信任。」
——《十年.自焚者》

當年個人對這個單元評價甚高,它以仿新聞紀錄片拍攝,採訪多位「人物」 — — 包括學生領袖、學者、議員、評論員等等,從不同角度探討「香港獨立」曾被視為「偽命題」的題目。

到現在,我們不用再讚嘆預言有多厲害,可是短片在內容以外,最值得玩味的就是當時已見成熟的拍攝手法,例如模擬訪談與仿現實場面的交錯,既帶出故事立場及內容,亦令觀眾有更多反思空間,這一種說故事技巧印象最為深刻,可以說是《十年》五部短片當中,「商業元素」最強的一部。

來到《幻愛》,拿下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的原著究竟是什麼?原來是導演周冠威2006年的短片《樓上傳來的歌聲》。一樣講述精神病患者談戀愛,《幻愛》遠不如《樓上傳來的歌聲》偏鋒,甚至從製作到拍攝都有明顯的商業考慮。

《幻愛》贏得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幻愛》贏得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無論找來年輕的俊男美女(劉俊謙、蔡思韵)飾演男女主角,或者把場景明確地設定於的屯門,都比前作更有計算意識;拍攝及場面設計亦極花心思,例如把屯門港鐵拍得極為夢幻,觀眾誤以為置身於日本新海城,或者台灣文青風格的世界一樣,忘記了現實中「到處是牛牛」的屯門,亦令人忘記的「平行時空」另一端,是抗爭下社會嚴重對立的香港。

失去了大中華市場,不代表香港電影要投降或被消滅,像《幻愛》運用商業手法拍出關注弱勢社群的故事,是香港電影未來掙扎求存的方向之一。

avatar-img
大福同學的沙龍
72會員
188內容數
雖然偏好日本影視,亦會討論香港、台灣及海外的戲劇作品,觀點未必獨特創新,就是愛胡言亂語,希望能找到同好交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大福同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武漢肺炎之下成為「戲院救世主」的《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上映後繼續有很多爭議,有觀眾認為不外如是,亦有觀眾被感動到流淚。雖然我是後者,但明明並非忠實粉絲,對電影亦非完全正評,到現在還是很疑惑「為什麼我真的會哭呢?」 先說電影壞話:這部根本不是電影,而是接著動畫版結尾的第27集!
《鬼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人物塑造,無論主角、配角,正派、反派全部都有戲,尤其反派陣營,除了大Boss鬼舞辻無慘是個只會以恐懼支配下屬「小物臭」爛人之外,其餘幾乎都是「可恨的人必有可憐之處」,觀眾幾乎可以投入各個角色的立場,繼而肉緊地追看,絕對是《鬼滅》最成功的地方。
看到電影《檢方的罪人》木村拓哉再演檢察官,不期然會想到《HERO》一樣是檢察官的久利生公平,如果他與《檢方的罪人》的最上毅相遇,究竟會是什麼光景呢?
2020年是不祥之年。 繼三浦春馬、蘆名星之後,27號早上傳出竹內結子自殺的新聞,繼續震驚全日本,甚至是海外!畢竟去年宣佈再婚,今年又誕下小孩,組織新家庭之餘,月初還出席新廣告的代言活動,看起來仍然笑顏滿滿、非常精神,實在看不出她有什麼問題…她的自殺留下了很多疑團…
趁香港仍有機會看到台灣電影,都會盡量支持,尤其個人愛看「無厘頭」,畢竟此時此刻,還是應該對自己的心靈好一點,避過現實的殘酷讓腦袋放空。今年年剛好有兩部喜(鬧)劇台灣電影在香港公映,儘管口碑參差,你亦未必欣賞,但能夠看到台灣人肆意惡搞的自由,還是非常羨慕…
可是在偏見之下看了《你好,之華》及《最後的情書》,反而發現自己的「惡意」有點多餘,因為海外觀眾喜歡的就是獨樹一幟的「岩井味」,雖然放在中國大連當然水土不服,但放在日本宮城仍然非常順眼,那股不被世俗沾污、只陶醉於自我的個人回憶,儘管現實中並不存在,但能夠觸動曾經被岩井俊二感動的影迷,已經很夠了。
武漢肺炎之下成為「戲院救世主」的《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上映後繼續有很多爭議,有觀眾認為不外如是,亦有觀眾被感動到流淚。雖然我是後者,但明明並非忠實粉絲,對電影亦非完全正評,到現在還是很疑惑「為什麼我真的會哭呢?」 先說電影壞話:這部根本不是電影,而是接著動畫版結尾的第27集!
《鬼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人物塑造,無論主角、配角,正派、反派全部都有戲,尤其反派陣營,除了大Boss鬼舞辻無慘是個只會以恐懼支配下屬「小物臭」爛人之外,其餘幾乎都是「可恨的人必有可憐之處」,觀眾幾乎可以投入各個角色的立場,繼而肉緊地追看,絕對是《鬼滅》最成功的地方。
看到電影《檢方的罪人》木村拓哉再演檢察官,不期然會想到《HERO》一樣是檢察官的久利生公平,如果他與《檢方的罪人》的最上毅相遇,究竟會是什麼光景呢?
2020年是不祥之年。 繼三浦春馬、蘆名星之後,27號早上傳出竹內結子自殺的新聞,繼續震驚全日本,甚至是海外!畢竟去年宣佈再婚,今年又誕下小孩,組織新家庭之餘,月初還出席新廣告的代言活動,看起來仍然笑顏滿滿、非常精神,實在看不出她有什麼問題…她的自殺留下了很多疑團…
趁香港仍有機會看到台灣電影,都會盡量支持,尤其個人愛看「無厘頭」,畢竟此時此刻,還是應該對自己的心靈好一點,避過現實的殘酷讓腦袋放空。今年年剛好有兩部喜(鬧)劇台灣電影在香港公映,儘管口碑參差,你亦未必欣賞,但能夠看到台灣人肆意惡搞的自由,還是非常羨慕…
可是在偏見之下看了《你好,之華》及《最後的情書》,反而發現自己的「惡意」有點多餘,因為海外觀眾喜歡的就是獨樹一幟的「岩井味」,雖然放在中國大連當然水土不服,但放在日本宮城仍然非常順眼,那股不被世俗沾污、只陶醉於自我的個人回憶,儘管現實中並不存在,但能夠觸動曾經被岩井俊二感動的影迷,已經很夠了。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這一切就是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是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也是對於超自然的模糊想像與種族情結的側寫。整部電影的影像敘事後勁十足,講述人神之間的超自然關係、種族之間的複雜情結、邊陲地帶的對立衝突。人心與神性,哪一個是令人不寒而慄催命符? 如何才找到一家之主阿昌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這一切就是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是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也是對於超自然的模糊想像與種族情結的側寫。整部電影的影像敘事後勁十足,講述人神之間的超自然關係、種族之間的複雜情結、邊陲地帶的對立衝突。人心與神性,哪一個是令人不寒而慄催命符? 如何才找到一家之主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