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就好,這任務沒想像中容易,也是治療的第一步。」實習期間的第一次接案前,督導只丟下這一句,然後,除了姓名年齡性別,不給我任何病歷資料,就要我毫無預設地和來談見面。一直到正式執業幾年的現在,督導總會跟我核對,究竟有沒有好好跟上我的受督個案?
跟上是什麼意思?哈科米訓練中,一個人在空間中行走,一個人在後頭跟著,嘗試用前面的人行走時相似的腳與地接觸方式、速度、踩在地板的重量、雙手擺幅、體態,同時,對前面的人產生好奇、抱有一些印象,在言語之前,已然開始使用自己的身體經驗,去靠近前面的人的生命歷程
究竟要怎麼樣的速度,才是跟上?領人入山的跟上,和諮商關係中的跟上很是相像:你不能跟得太緊,被跟的人會很有壓力、擔心自己太慢了而不自覺加快腳步,或覺得需要顧慮你的在場,強令自己聊天;不能超前太多,這會讓跟隨的人只想緊緊跟上你的腳步,忘卻沿途風景,或是索性不跟了、覺得自己就這樣了;不能落後太多,不擅獨行的隊友會很恐懼、擔心自己走錯了,前行的道路如同架起不明牆、不知該不該向前,習慣自己走的隊友會開始用自己的速度,可能大超時,可能快手快腳卻迷了路,當然也有機會照著自己的步調來到目的地──但跟你失去了連結。真正的跟上,是跟在他左右,看見他如何經驗這一切、看見他有接觸但未必意識到的風景,也看見,我和他之間,是日漸親近,抑或產生什麼變動甚至疏遠。
「實習剛接案,最快要花個一個月才能完全跟上,我現在是第一到二次晤談就會跟上,但不用著急,因為實習期間是最能專注在少數個案、每個療程均討論的時刻,很多心理師執業後會很困惑實習時期怎麼做得比較好。」彼時督導的話如同定心丸,要能跟上,重點不在之前了解個案多少,而是在晤談的每個當下,能不能對他充滿好奇心,時刻調整自己的節奏以跟上。當真的能跟上,僅僅是把所見所聞用口語或互動頻率傳達給來談,來談往往就在被打中的感覺,逐漸連結與變化。
執業至今,直接接觸與不事前給資料的訓練發揮了作用,畢竟,在社區接案,決大多數的情況,就是見到本人前只知道名字和年齡,仰賴自己在場蒐集資訊、觀看互動感受,穿越語言之牆,去看見來談的心靈地景,再慢慢跟上腳步,當來談覺得可以的時候,一起看看是要構築新的可能性、尋找不同的行走徑路,還是現在這樣,就是想要的模樣。
時間:2024/10/13
地點:裡冷林道
黎明神社九(檜)基的最後一天,腳步終於輕快起來,但也開始在想,到底這四天留下了什麼?看見黎明神社,比對觀光保存良好的八仙山索道頭和剩下超大基座的黎明索道頭,晃見鐵道已拆光的鐵道平台,還有東八仙沿線的樹靈塔很是滿足。
但最佔回憶空間的,是第三天輕裝單攻三山頭。那是第二天投票決定改走的備案,我不是山頭派,快腳隊友們雖然會定期停下等待,面對沿途趕路、錯過風景而找不到意義的乏味中,本來就不快的腳程,變得更加緩慢──走得完,但好無聊。索幸在回營地和最後一座山的岔路口,討論各取所需:隊友們飛奔去撿檜山三角點,我則沿來程山徑折返,聽聽微風曬曬太陽聞聞樹,總算找回生活的步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