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從「泥巴舞」和「即興接觸」(誤) 談起〉::字.祭.C.拉.符20/20::|在在專欄

2020/12/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場幾乎沒有身體接觸的「接觸即興」:《沈默碎片》丸仔主導即興作品::攝影◣小黑
大陸的「微信朋友圈」時不時又會提到「泥巴舞」,又或是「即興接觸」,但指的卻是「接觸即興」(Contact Improvisation),這些名稱總讓我費解,以為是其他不一樣的東西。先說「即興接觸」,這是個翻譯,但又不是人名要姓氏行頭,硬要倒轉,意思好像變成「即興地接觸」,「接觸」成為目的,以「即興」為之。但「接觸即興」重點是「即興」,「接觸」是形容這種「即興」涉及「接觸」,直譯的表述就很清楚,除非「即興接觸」有其他所指,否則只是標奇立異、故弄玄虛。至於「泥巴舞」,應是某些初期在大陸推廣「即興接觸」的團體,邀請了外國的導師來分享「接觸即興」,卻又覺得這種舞有些時候一群人的身體像泥巴一樣漿在一起,並嫌「即興接觸」不夠形像,故而稱之為「泥巴舞」。但我相信但凡對「接觸即興」真有了解的話,就會反感這樣的一個名稱,「泥巴似的」僅僅只是「接觸即興」裡可以選擇的一個身體狀態,「接觸即興」舞者也可以是「風似的」、「火似的」、「水似的」、「樹似的」、「雪似的」、「無似的」......。故而以「泥巴舞」來稱呼「接觸即興」實在就是局限了其廣闊的可能性與探索性!當然,「泥巴舞」若只是一個以探索「接觸即興」泥巴狀態的演出或練習環節則無妨。
改變狀態
迎接未知
說到狀態,接觸即興大師 Nancy Stark Smith 強調「改變狀態」(changing states),以迎接「即興」下的一切「未知」,亦即當下所作出的「應變」。我聽過有些現代舞前輩會認為「即興」是一種要通過强烈運動以讓身體達到某種「臨界點」的潛意識或無意識創作狀態,故自言自己(已)不懂得「即興」;又或有些心靈舞蹈强調進入某種「忘我」狀態的自由舞動,我認為其實這些極其量只是某一種「即興狀態」的表現,但並非「即興」的「核心要旨」。「忘我境界」其實更是「接觸即興」的大忌,因為「接觸即興」並不是一個人的舞蹈,「忘我」很容易會招致他人「受傷」。
「即興」是「解決問題」
「舞動所能」(DanceAbility)創始人 Alito Alessi 說「即興」是「解決問題」(Problem Sloving),意思就是「即興」就所有遇到的情況作出「適切」的「選擇」。即興音樂家 Mike Vargas 提出「即興」的四個原則為「覺察」(Be Aware)、「容讓可能」(Be Available)、「積極回應」(Be Responsive)和「清晰」(Be Clear)。戲劇人亦常提到「第三隻眼」,就是自己在表演的同時能看到自己在做甚麼,我認為「即興」及「接觸即興」也是如此,能夠覺察到自己和四周,並保持「清醒」,否則就不如喝醉!
曾有德國的舞友告訴我他去過東南亞某接觸即興節像泥巴般的 Jam(大陸譯為「舞醬」,香港音譯為「斟」,接觸即興的舞會),他要尋求自己在 Jam 裡如何「存活」(survive),於是他就在 Jam 裡練習起 Nancy Stark Smith 的 Underscore潛動譜:一個包含了數十個狀態描述的長篇即興舞蹈結構),結果四周的人也不再「泥巴」,都因受到他一人的狀態不同所影響而有了「狀態改變」!
「接觸」就是與人或物建立的「連接」
有人問我疫情時代不能接觸,那不能跳「接觸即興」了!但實際上全球的 Zoom 舞醬應運而生,大家都想辦法隔空/隔屏「接觸」,「接觸即興」並沒止息過。「接觸即興」創始者 Steve Paxton 也說過,「獨舞」是不存在的,因為 Earth(大地/地球)永遠是我們的舞伴,我們首先都是與地心引力共舞。所以,我認為,「接觸」就是自我「清晰地」與他者(人或事物)建立的「連接」,並藉此「即興」以應對當下所發生並未可知的萬變而創造的無窮可能與樂趣!
以文字祭祀生活
以身心潛游藝術
以筆尖舞於紙上
丸仔馬路
丸仔馬路
香港人,資深共融藝術工作坊導師、接觸即興舞者、行為藝術家及現埸畫師,亦從事編舞、劇場、繪畫、文字和裝置藝術創作。著有個人作品集《丸仔拉符呃拾年行為藝術1999-2009》。他以DanceAbility舞動所能方法研創共生舞蹈。現為廣州「共生不錯舞團」藝術總監。他的工作坊貫徹藝術無障礙及平等參與理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