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心得原寫於2020/10/31)
此為舞台劇心得,非並電視劇
故事工廠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先說,我沒看電視劇,但是我知道大概面向討論了什麼。我推薦我媽去看電視劇,不過我自己還沒看。,正確來說,我還沒準備好去思考這一整個龐大、枝節繁雜的社會共業問題。
舞台劇的資訊早就知道,本來沒想要看的,但因為迦恩(舞台劇其一演員)…對,我就迷妹。不過我也沒事先去補電視劇,直接進劇場觀看了。
開頭說明一下,此劇為互動式劇場,中途有開放觀眾們參與討論與公投後續故事走向。
兩次投票發展出四種結局
我看的場次是A2結局 (搜到有人看到B1結局超級生氣的) 。我覺得我看的這場A2結局線是有符合我的期待值的(據有觀看電視劇又看舞台劇的同好表示,A2結局是較符合電視劇的走向與結局的),所以下收心得會比較正向,是我自己看完舞台劇後的一些感想。
我的立場在看舞台劇前後沒有改變,記得這部電視劇在熱播的時候我曾和朋友(和我媽稍微)的討論相關的議題。
對於廢死,我不是絕對的支持與反對,算是中間立場,應該這麼說,我想知道「為什麼」,為什麼加害者會這麼做?動機是什麼?最深層的為什麼他會變成這樣?在知道為什麼後他才去接受他應該得到的懲罰,而不是殺了他之後,一時的大快人心,但社會問題什麼都沒改變。
這也讓我突然理解到,為什麼我最近會這麼喜歡聽講真實犯罪類型的Podcast節目,這些節目都會講述加害者的過往經歷與童年生長。
或許那些加害者的傷害已經造成無法挽回,但至少我們這些置身事外者能了解後,修正自己的行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多點善良與包容他人,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我媽則是看完電視劇後突然問我:你覺得加害者的家人到底有沒有錯?
我的回答是,或許有,有可能會因為家人們的因素造成加害者日後的犯罪動機,但要說家人們究竟該不該在事件發生後連帶去承擔加害人的錯誤,我覺得也不能把加害者的所有過錯都推到他家人身上,畢竟很多加害者在犯罪的時候都已經是成年人了,都已經是行為能力者了,怎麼能說是別人的錯呢?
所以我覺得媒體對於家人的追殺太過的話,真的也只是造成更多的悲劇發生。
不過犯罪類型百百種,每個個案狀況也都不同,更是牽扯出太多底層問題:家庭教養、社會教育、醫療資源、政府資源、大眾觀感與輿論壓力等等等。我覺得這就像一大片望過去滿滿的蜘蛛網結構,互相牽扯在一起,真的很難去拆開來個個解決問題,而是牽一髮動全身的社會共業啦,唉。
《與惡》為什麼會給社會掀起另一大波瀾是因為,它在我們平常人所接觸到的(過於腥羶色的)新聞媒體外,帶來了更多視角看待犯罪、更多不同人在面對同一起案件時的不同位置,進而引出更多的討論與思考。
我查了一下電視劇,50分×10集,但舞台劇只有3個小時,扣掉中場20分休息,只有160分鐘的時間如何帶來如電視劇500分種的深度內容?
不過因為我還沒看電視劇,所以我也不知道電視劇究竟討論的多深,而我自己看完舞台劇,覺得舞台劇像是負責在丟問題,把這起案件的所有面向的問題通通丟出來讓觀眾自己去想,當然還是有點演出(說明)到每個面向為什麼會這樣以及後續可能會如何發展,但還是有帶出最中心的問題出來,讓人去思考,然後去選擇要怎麼做。
舞台劇是互動式的,讓現場觀眾的投票結果去決定結局的走向。大方向的兩個問題投票導出四種結果,中間還有個環節是邀請來賓來加入話題討論。(我後來到故事工廠的網頁上才看到台北有一場邀請到王婉諭委員,好想知道她的發言啊…)
我覺得劇團選擇這樣的演出方式很聰明(這樣說不知道對不對),因為像這樣充滿目前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為題材的劇情,我覺得他們選擇做丟問題的表演,然後去讓觀眾自己選擇他們的輿論會造成什麼結果,其實也是在暗示著,我們不過是個站在自以為正義的殺人兇手。
就像場前的宣導「輿論就是一場社會公審,您的一票也許能阻止下一場悲劇的發生。」
「輿論就是一場社會公審,您的憤怒言論或許就是政府的殺人動機。」
還有太多太多值得去思考與討論的問題,目前我的認知與能力還沒有辦法去討論個頭頭是道或是提出個確切的解決辦法,我現在我覺得我能做的還是多點了解,改變自己的心與行動,更多的同理心與保持善良吧。
目前還是沒有勇氣去看電視劇的部分…等哪天我的小心臟更加強大後。
舞台劇的話我希望可以多點巡迴公演讓更多人參與後去做思考,我覺得舞台劇會比電視劇更好入坑!畢竟互動式的舞台、你自己選擇出來的結局,這樣的噱頭也是夠吸引人的了!
最最最後一個我看完舞台劇後突然冒出的一個終極結論──
人啊,還是獨身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