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臺文天文臺】徐淑賢:冬至與洪棄生一起食烏魚──讀〈食烏魚五十二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對於日本統治的悲憤、抵抗與不合作,就是洪棄生的全部了嗎?讓我們重新翻閱他的詩集,找尋另一種面向的洪棄生。(藏品/洪小如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對於日本統治的悲憤、抵抗與不合作,就是洪棄生的全部了嗎?讓我們重新翻閱他的詩集,找尋另一種面向的洪棄生。(藏品/洪小如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過往我們對洪棄生的印象,或許停留在他原名洪攀桂,但在臺灣割讓後改名洪繻,字棄生,透過漢代人物──終軍的典故,以示自己仍胸懷抱負,不願屈服的心志。又或者知道他在日人嚴格取締辮髮、纏足之舊習時,堅拒斷髮,為此躲藏、逃匿超過20年,更寫下諸如:〈厲行斷髮散足事感詠〉、〈再為厲行斷髮詠〉、〈逃剪髮感詠〉等作品,表示自己從中感受到的屈辱、痛苦,並視斷髮如蠻夷象徵的心情;而在終究被迫剪去辮尾的1915年,他寫下〈痛斷髮〉,描述自己生不逢時,臨老竟被斷髮,想要奔往心中的中華,卻又受困於粼粼海水的悲哀。
  然而,這些悲憤、抵抗與不合作,就是洪棄生的全部了嗎?讓我們重新翻閱他的〈寄鶴齋乙未以後披晞集〉找尋另一種面向的洪棄生。


洪棄生很懂烹煮方式,烏魚的香氣要靠蒜引導,蒜的青綠襯托牠如貝殼閃亮的鱗片。(藏品/洪小如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洪棄生很懂烹煮方式,烏魚的香氣要靠蒜引導,蒜的青綠襯托牠如貝殼閃亮的鱗片。(藏品/洪小如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又近冬至時分,除了準備湯圓、粄圓、水餃、餛飩、羊肉等美食祭祀或補冬之外,你是否還忘了一味?只有冬天才迴游至臺灣,大量在臺灣海峽附近產卵,年年往來不間斷,故而被稱為「信魚」的烏魚。

  說到烏魚,現在的我們也許只記得具有圓滑外型,色澤或紅或橘,帶有透明感,吃起來香而不腥、綿密有嚼勁,卻不黏牙的烏魚子。但若回溯過往,從荷蘭時期的《熱蘭遮城日誌》、明代陳第的〈舟師客問〉、姚旅《露書》中的〈錯篇〉、清代《臺灣府志》、《臺陽見聞錄》,以及陳繩〈烏魚〉、范咸〈烏魚有引〉、劉家謀〈海音詩(一百首之十七)〉、日治時期鄭鵬雲〈海物雜詠──烏魚〉、蔡佩香〈詠烏魚二首〉、謝雪漁〈信魚〉等,其實都為臺灣伴隨烏魚而來的徵稅情況、漁業經濟、飲食文化留下了各種紀錄。其中又以莊太岳〈鹿江竹枝詞(十二首之一)〉寫到:「烏魚大獲萬三三,典盡釵環為口饞;本港從來魚子好,果然風味勝臺南」,不僅直言鹿港人有為吃烏魚,可以散盡家財的豪氣,更向同是海港的臺南叫陣,大聲宣揚鹿港烏魚子絕對比臺南的好吃。

  到底鹿港人有多愛烏魚,愛到除了莊太岳外,其實洪棄生也為牠專寫一篇〈食烏魚五十二韻〉,或許可以窺見一二。〈食烏魚五十二韻〉,長達104句,全詩從敘述烏魚趁黑潮來到臺灣開始,接著描述烏魚的美味。根據部位,魚頭是老饕的最愛,而酒客則鍾情魚尾的料理。他也很懂烹煮方式,烏魚的香氣要靠蒜引導,蒜的青綠則襯托牠如貝殼般閃亮的鱗片,以及比霜雪更細白的魚肉,色香味俱全的鮮美滋味,是比鵝、鴨、鰱魚、魴魚都更加誘人。而金黃的烏魚子更是薄透勝過鯉魚與鱸魚,成為冬至時分最令人們垂涎的珍饈。

人們為吃烏魚,往往「朵頤紛落箸,染指快傾筐。剖腦疑鐫玉,含臊若吮香」,不是因為吃到烏魚而手舞足蹈,就是為了吃不到烏魚而魂牽夢繞。(藏品/洪小如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人們為吃烏魚,往往「朵頤紛落箸,染指快傾筐。剖腦疑鐫玉,含臊若吮香」,不是因為吃到烏魚而手舞足蹈,就是為了吃不到烏魚而魂牽夢繞。(藏品/洪小如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指導完如何烹煮烏魚,洪棄生接著回到捕撈烏魚的現場,以「伊時方魻鰈,無數共翱翔。隨浪千群出,迎濤萬尾張」描寫盛產時節的烏魚,在海面上層層疊疊,擺動尾鰭,隨浪濤起伏;一時間「軒鬐成蜃市,聚吻起鼉梁」,魚兒們的鱗光閃亮到彷彿可以折射出海市蜃樓,群聚到儼然成為乘載帝王的行駕,此時漁人們便乘勢撒網,捕得滿船烏魚,歡載返航。而進入港口後,魚販們接續將烏魚依照等級區分銷售;早已長排數個巷口的購買人潮,或許還穿插了即便典當衣物,也要品嘗當季美味的老饕。魚販們在各個店莊間忙碌穿梭,為的就是透過一擔一擔的烏魚,賺進寒冬裡最溫暖的收入。

  此外,洪棄生也在作品中提到,珍貴的烏魚在民間被視為神魚,不會拿來祭祀。其鮮甜滋味足以下酒,搭配酸醬可以入湯,肉質細膩堪比干貝,甘美猶如海蜇。它在臺灣菜的特殊性,更如同荔枝之於嶺南、橙橘之於洞庭湖,都是讓人可以為了吃它不惜千金、不遠千里的難忘滋味。人們為吃烏魚,往往「朵頤紛落箸,染指快傾筐。剖腦疑鐫玉,含臊若吮香」,不是因為吃到烏魚而手舞足蹈,就是為了吃不到烏魚而魂牽夢繞。

  可惜的是,如此美味的烏魚,還有年年同烏魚一起準時迴游的美好生活,卻在1895年後有了變化。不是捕撈烏魚的漁人們變了,也不是食用烏魚的饕客變了,而是乙未割臺後的時空環境,讓洪攀桂變成了洪棄生、變成一尾掙扎於乾枯車轍裡的烏魚。無論他過往如何胸懷大志,如今也只是龍困淺灘,如同吃剩後遭人棄入江中的魚鱠,既無法成為英雄,也無法容忍自己變成俗士。尷尬的心境、曲折的遭遇,讓再肥美的烏魚子、再均勻的烏魚殼,都失去它最對味的感受。

  但是,即便這麼傷心,洪棄生還是要吃烏魚的。畢竟聽說做菜能改變心情,只要能「作炙糅辛醋,烹鮮列酒漿」,就還能藉著美食舒緩壓抑的身心,重新體會人們對於生命的淡泊或腥羶各有所好;也還可以透過大醉千盞忘卻夢斷之痛,回頭品味最單純、也最能征服一切的烏魚料理,還復滋養在時代斷裂間,破碎的自己。

可惜的是,如此美味的烏魚,還有年年同烏魚一起準時迴游的美好生活,卻在1895年後有了變化。(藏品/洪小如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可惜的是,如此美味的烏魚,還有年年同烏魚一起準時迴游的美好生活,卻在1895年後有了變化。(藏品/洪小如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冬至又要到了,你是否也希望透過補冬,療癒這一年來辛苦的自己呢?不如就與洪棄生一起食烏魚吧!


★作家小傳

洪月樵(1866-1929),名一枝,又名攀桂,字月樵。日治後改名繻,字棄生,彰化鹿港人。清治時代的詩作對於胥吏之貪贓枉法、剝削民脂、欺壓良民等惡政暴行嚴予抨擊,對政府的新舉措、舊制度,提出庶民觀點的直言批評,是勇言能言的時政論者。進入日治之後,徹底反對日本統治,參與武裝抗日活動,詩作對日軍、日政保持熾旺的批判火力,不因時代不同改變其一貫的作風。

延伸閱讀

★觀測員簡介

徐淑賢 花蓮人,國立清華大學臺文所博士候選人。曾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 1930–1940 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201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414會員
165內容數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自日治時期台灣便不斷精進烏魚子的製作技術,烏魚子不僅是年節送禮的珍品,也是台灣代表性的水產品。 你知道 #什麼是烏魚子嗎?有職人堅持烏魚子的製作工序,足以媲美手工精製的名牌包。 #烏魚子怎麼吃?如何品嚐烏魚子?
Thumbnail
自日治時期台灣便不斷精進烏魚子的製作技術,烏魚子不僅是年節送禮的珍品,也是台灣代表性的水產品。 你知道 #什麼是烏魚子嗎?有職人堅持烏魚子的製作工序,足以媲美手工精製的名牌包。 #烏魚子怎麼吃?如何品嚐烏魚子?
Thumbnail
郁永河終於要抵達淡水。為他張羅一切的人,卻有著漢人的名字……淡水雞籠明明是清廷無法管轄的區域啊。 這就要說到,當時台灣的一個重要機制:社商。
Thumbnail
郁永河終於要抵達淡水。為他張羅一切的人,卻有著漢人的名字……淡水雞籠明明是清廷無法管轄的區域啊。 這就要說到,當時台灣的一個重要機制:社商。
Thumbnail
做伙來唸詩 ●〈魚池仔〉/洪錦田 ●〈二層行溪〉/蘇晏德 ●〈情路無三日紅〉/陳俐雯 ●〈換gún來走——hōo RCA汙染事件受害者〉/杜信龍 台灣人寫真 ●〈外子〉/白麗芬 ●〈筍仔跤ê糖霜丸(一)〉/許珮旻 逐家來phò-tāu ●〈來去運動〉/林淑珍 演講稿 台語sa攏有講座 台灣漫感
Thumbnail
做伙來唸詩 ●〈魚池仔〉/洪錦田 ●〈二層行溪〉/蘇晏德 ●〈情路無三日紅〉/陳俐雯 ●〈換gún來走——hōo RCA汙染事件受害者〉/杜信龍 台灣人寫真 ●〈外子〉/白麗芬 ●〈筍仔跤ê糖霜丸(一)〉/許珮旻 逐家來phò-tāu ●〈來去運動〉/林淑珍 演講稿 台語sa攏有講座 台灣漫感
Thumbnail
《蕭皋别業竹枝詞十首 其十 》明 · 沈明臣 麥葉蟶肥客可餐,楝花鱭熟子盈盤。 家家銀磨聲初發,四月江邨有薄寒。 《客次有懐中林諸勝 其二 》明 · 沈明臣 江浦楝花鱭上,海田麥葉蟶肥。 十姊妹花開遍,梁山伯蝶来飛。 「蟶」,屬於庶民的日常食物,有極其豐富的語彙留存,看台日典的紀錄:
Thumbnail
《蕭皋别業竹枝詞十首 其十 》明 · 沈明臣 麥葉蟶肥客可餐,楝花鱭熟子盈盤。 家家銀磨聲初發,四月江邨有薄寒。 《客次有懐中林諸勝 其二 》明 · 沈明臣 江浦楝花鱭上,海田麥葉蟶肥。 十姊妹花開遍,梁山伯蝶来飛。 「蟶」,屬於庶民的日常食物,有極其豐富的語彙留存,看台日典的紀錄:
Thumbnail
硝梟綺譚研究室(九)【韓愈鱟醬】
Thumbnail
硝梟綺譚研究室(九)【韓愈鱟醬】
Thumbnail
 這是一句台語歇後語,鱔與鰻常混用,故歇後語是「燒鰻」,就是「相瞞」的諧音! 黃鱔,俗稱鱔魚、田鱔或田鰻,亦名長魚、血魚、羅魚、無鱗公子等,為輻鰭魚綱合鰓目合鰓魚科的淡水底棲肉食性魚類,可養殖供食用,具有經濟價值。分布於亞洲中國東南半部、台灣、日本、緬甸及東南亞的低緯度或水溫較暖的淡水流域。繁殖期
Thumbnail
 這是一句台語歇後語,鱔與鰻常混用,故歇後語是「燒鰻」,就是「相瞞」的諧音! 黃鱔,俗稱鱔魚、田鱔或田鰻,亦名長魚、血魚、羅魚、無鱗公子等,為輻鰭魚綱合鰓目合鰓魚科的淡水底棲肉食性魚類,可養殖供食用,具有經濟價值。分布於亞洲中國東南半部、台灣、日本、緬甸及東南亞的低緯度或水溫較暖的淡水流域。繁殖期
Thumbnail
采風,為保存語音傳承很重要的文史工作!一般為官方為之,而如今,卻只剩下零星的小民,單打獨鬥,頑強的將自己記憶深處的母語記錄下來!薪傳在山野,雲深不知處啊!此處為台西(台灣西部濱海地區)的生活語彙!原始youtube下有註解,個人擷取,再探源其可能的漢字前世! ※人哪著驚食老 第一身體勇健 第二腹肚
Thumbnail
采風,為保存語音傳承很重要的文史工作!一般為官方為之,而如今,卻只剩下零星的小民,單打獨鬥,頑強的將自己記憶深處的母語記錄下來!薪傳在山野,雲深不知處啊!此處為台西(台灣西部濱海地區)的生活語彙!原始youtube下有註解,個人擷取,再探源其可能的漢字前世! ※人哪著驚食老 第一身體勇健 第二腹肚
Thumbnail
到底鹿港人有多愛烏魚? 愛到除了莊太岳外,其實洪棄生也為牠專寫一篇〈食烏魚五十二韻〉,或許可以窺見一二。〈食烏魚五十二韻〉,長達104句,全詩從敘述烏魚趁黑潮來到臺灣開始,接著描述烏魚的美味。
Thumbnail
到底鹿港人有多愛烏魚? 愛到除了莊太岳外,其實洪棄生也為牠專寫一篇〈食烏魚五十二韻〉,或許可以窺見一二。〈食烏魚五十二韻〉,長達104句,全詩從敘述烏魚趁黑潮來到臺灣開始,接著描述烏魚的美味。
Thumbnail
有些人以為,吃不吃生魚片不只是個飲食習慣問題、文化問題,甚至還是個民族尊嚴問題。我那位大陸友人把台灣人喜歡吃生魚片解讀成「日本遺風」,實在「太沉重」啦!我想不管是什麼,都應該先了解歷史再說,因為大部分的問題都有它的歷史淵源。
Thumbnail
有些人以為,吃不吃生魚片不只是個飲食習慣問題、文化問題,甚至還是個民族尊嚴問題。我那位大陸友人把台灣人喜歡吃生魚片解讀成「日本遺風」,實在「太沉重」啦!我想不管是什麼,都應該先了解歷史再說,因為大部分的問題都有它的歷史淵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