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舌尖上的歷史 和蘇東坡一起去大啖生魚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一次請來台灣的大陸文友吃飯,詢問是否吃生魚片,想不到對方如聞蛇蠍般連忙搖頭,還加上一句:「你們台灣人喜歡吃生魚片是受日本人影響吧?」我愣了一下,笑說:「怎麼會?中國過去很多文人像曹植、李白、杜甫、歐陽修、蘇東坡等等,都是愛吃生魚片的饕客啊!」

 中國人很早就吃生魚片。「膾炙人口」裡的「膾」字,《說文》的解釋是:「牛與羊、魚之腥(生肉),聶而切之為膾」,生魚片還特別稱之為「鱠」,它跟用「炙」的熟肉,在古代是同受歡迎的美味。從飲食進化的角度來看,生食雖先於熟食,但「膾」這道美味的出現卻比「炙」來得晚,因為「膾」的製作需要有鋒利的刀子。

 只是古代中國人所吃的生魚片,跟現代的日本生魚片不太一樣:在材料方面以淡水魚類如鱸魚、鯽魚、鯉魚等為主;隋唐間的一道名菜「金虀玉膾」,就是用鱸魚做的。曹操的兒子曹植在《名都篇》裡說:「膾鯉臇胎蝦」(鯉魚生魚片蘸小蝦醬來吃),他所吃的生魚片則是用鯉魚做的。

 在切法方面,中國人講究的是細切,孔子就曾說:「膾不厭細」。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裡有一個故事說:進士段碩常認識一位南孝廉,擅長切生魚片,「操刀響捷,若合節奏」,切出來的生魚片薄如絲縷,輕得可以隨風飛揚。

 在佐料方面,《禮記.內則》:「凡膾,春用蔥,秋用芥(芥末)。」但也有用生薑的,《後漢書.左慈傳》說,曹操大宴賓客,術士左慈以幻術弄來了兩尾吳淞江鱸魚和四川的生薑,作成生魚片,讓賓主盡歡;而前述曹植用的則是蝦醬。現在日本料理店用的「哇沙米」其實是山葵,跟芥末有所不同,但同具嗆鼻辛辣味。

 生魚片必須保持新鮮,所以,在古代它只流行於魚米之鄉的江南。你要想吃生魚片,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樽到江南就教,前面所說的「金虀玉膾」名菜,就是隋煬帝下江南時才吃到的,他吃後讚不絕口,說:「此東南佳味也!」而唐朝詩人王昌齡有一首詩說:「忽憶鱸魚膾,扁舟往江東」,也不知道他走了多少路,才吃到那懷念的鱸魚。

 從唐詩宋詞裡,我們還可以看到不少生魚片的蹤影。李白即多次在詩中提及生魚片,譬如在「酬中都小吏攜鬥酒雙魚于逆旅見贈」的詩裡說:「雙鰓呀呷鰭鬣張,蹳剌銀盤欲飛去。呼兒拂几霜刃揮,紅肌花落白雪霏。為君下箸一餐飽,醉著金鞍上馬歸。」杜甫的「鮮鯽銀絲膾,相芹碧澗羹」、白居易的「秋風一箸鱸魚膾,張翰搖頭換不迴」、黃庭堅的「虀臼方看金作層,膾盤已見雪成堆」、司馬光的「蓴羹紫絲滑,鱸膾雪花肥」等等,也都說明這些文人雅士皆為生魚片的愛好者。

 南宋葉夢得的《避暑錄話》裡有則記載:歐陽修的好友梅聖俞家中有一位老婢擅長切生魚片,歐陽修、劉原甫等人想要吃生魚片時,就帶魚到梅聖俞家裡去,請這位老婢一展伸手,讓大家大快朵頤。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77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紅塵阡陌:王溢嘉的人生筆記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溢嘉的沙龍
935會員
478內容數
分享個人生命中有趣、有意義的各種閱歷及所思所感,讓讀者在心靈的饗宴中,開闊自己的人生視野、豐富自己的精神樣貌,做個感性與理性齊備,兼顧理想與現實的現代人。
王溢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13
  別人的言行不管多麼身不由己,我們還是會認為那就是他內在心性的外顯。     多年前,影星胡錦在電視螢光幕上露臉,雖然已經六十歲,但風韻猶存;罹患過乳癌的她,現在是防癌協會的義工。提起胡錦,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她在《金瓶雙豔》、《聲色犬馬》等艷情片裡的騷媚模樣。息影多年的她,對於自己過去的演出
Thumbnail
2024/09/13
  別人的言行不管多麼身不由己,我們還是會認為那就是他內在心性的外顯。     多年前,影星胡錦在電視螢光幕上露臉,雖然已經六十歲,但風韻猶存;罹患過乳癌的她,現在是防癌協會的義工。提起胡錦,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她在《金瓶雙豔》、《聲色犬馬》等艷情片裡的騷媚模樣。息影多年的她,對於自己過去的演出
Thumbnail
2024/09/09
  有些一板一眼的人認為讀小說純屬消遣,沒什麼用處,所以在三十歲以後就很少再看什麼小說。其實,讀小說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甚至可以為某些科學謎團提供「水平思考」,讓人曲徑通幽,發現新視野,找到意想不到的答案。譬如有一天,我就用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來破解不明飛行物(幽浮)。  
Thumbnail
2024/09/09
  有些一板一眼的人認為讀小說純屬消遣,沒什麼用處,所以在三十歲以後就很少再看什麼小說。其實,讀小說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甚至可以為某些科學謎團提供「水平思考」,讓人曲徑通幽,發現新視野,找到意想不到的答案。譬如有一天,我就用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來破解不明飛行物(幽浮)。  
Thumbnail
2024/09/02
     我對,你對,他對,大家都很對。   甲乙兩個和尚為一個問題爭辯得面紅耳赤,雙方各持己見,僵持不下。   最後,甲和尚怒氣沖沖地跑進禪房,想請師父評評理。他把他的見解詳細稟述了一遍,老和尚聽了,和顏悅色地說:「你說得對。」   甲和尚高興地出去。不久,換乙和尚氣沖沖地跑進來,對老和尚
Thumbnail
2024/09/02
     我對,你對,他對,大家都很對。   甲乙兩個和尚為一個問題爭辯得面紅耳赤,雙方各持己見,僵持不下。   最後,甲和尚怒氣沖沖地跑進禪房,想請師父評評理。他把他的見解詳細稟述了一遍,老和尚聽了,和顏悅色地說:「你說得對。」   甲和尚高興地出去。不久,換乙和尚氣沖沖地跑進來,對老和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古代的中國文人可說是人人都多才多藝,書法、詩詞、考試、從政,什麼都難不倒他們,而宋代文豪蘇東坡比他人更加獨樹一格的地方是他不僅埋首於讀書的桌案,也活躍於自家廚房的灶臺前,不僅愛吃還能說出一堆名堂,甚至還會提筆記下品嘗心得,可說是宋代的文青美食家,真的相當是擅長品嘗生活中的各種「風味」呢。
Thumbnail
古代的中國文人可說是人人都多才多藝,書法、詩詞、考試、從政,什麼都難不倒他們,而宋代文豪蘇東坡比他人更加獨樹一格的地方是他不僅埋首於讀書的桌案,也活躍於自家廚房的灶臺前,不僅愛吃還能說出一堆名堂,甚至還會提筆記下品嘗心得,可說是宋代的文青美食家,真的相當是擅長品嘗生活中的各種「風味」呢。
Thumbnail
說起清末民初廣府飲食景觀,少不了江門太史第。
Thumbnail
說起清末民初廣府飲食景觀,少不了江門太史第。
Thumbnail
2022.2.17 那日看高中同學燒了一塊色澤動人的東坡肉,引人發饞,心裡一直念著下次去市場記得挑塊漂亮的五花肉回來做做看。 宋朝詞人蘇東坡高八斗、然仕途不順,官場不得意,即便如此,他一生瀟灑,留下許多快炙人口的文學作品,是我最欣賞的中國文學家。
Thumbnail
2022.2.17 那日看高中同學燒了一塊色澤動人的東坡肉,引人發饞,心裡一直念著下次去市場記得挑塊漂亮的五花肉回來做做看。 宋朝詞人蘇東坡高八斗、然仕途不順,官場不得意,即便如此,他一生瀟灑,留下許多快炙人口的文學作品,是我最欣賞的中國文學家。
Thumbnail
(承上一篇:台灣最大黨是火鍋黨) 吃鍋吃在食材豐富多樣,且熱湯滾滾炒熱氣氛,講究健康養生則以喝雞湯最出名,而香菇雞湯最具代表性且有多重意涵。 花前盥手讀新詩,問病還兼慰別離;步履未痊勞盼念,榴花開遍是歸期。林獻堂《海上唱和集》,1940年 吃香菇,開啟尋味之旅
Thumbnail
(承上一篇:台灣最大黨是火鍋黨) 吃鍋吃在食材豐富多樣,且熱湯滾滾炒熱氣氛,講究健康養生則以喝雞湯最出名,而香菇雞湯最具代表性且有多重意涵。 花前盥手讀新詩,問病還兼慰別離;步履未痊勞盼念,榴花開遍是歸期。林獻堂《海上唱和集》,1940年 吃香菇,開啟尋味之旅
Thumbnail
如果要定義現代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其中最核心的一條會是,「聚會要吃鍋,煮湯一定要加香菇。」而這種餐桌上要有一鍋(碗)湯的傳統,雖然不是島嶼獨有,卻是最能將湯料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一個地方——湯是台灣人餐桌上的靈魂。 從鋤燒到日式涮涮鍋 台灣人吃鍋以蛋佐料
Thumbnail
如果要定義現代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其中最核心的一條會是,「聚會要吃鍋,煮湯一定要加香菇。」而這種餐桌上要有一鍋(碗)湯的傳統,雖然不是島嶼獨有,卻是最能將湯料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一個地方——湯是台灣人餐桌上的靈魂。 從鋤燒到日式涮涮鍋 台灣人吃鍋以蛋佐料
Thumbnail
從小長輩就告訴我們,台灣早期是農業社會,靠牛耕作,基於對牛的感恩,所以不吃牛;等到外省人來了以後,才把吃牛的習慣帶進來。不過,我一直覺得很奇怪,中國自古不是以農立國嗎?為什麼外省人卻要吃牛?讀了《吃的台灣史》,我才恍然大悟……
Thumbnail
從小長輩就告訴我們,台灣早期是農業社會,靠牛耕作,基於對牛的感恩,所以不吃牛;等到外省人來了以後,才把吃牛的習慣帶進來。不過,我一直覺得很奇怪,中國自古不是以農立國嗎?為什麼外省人卻要吃牛?讀了《吃的台灣史》,我才恍然大悟……
Thumbnail
109學年度上學期之國文課回顧~1 土芭樂的生存之道 七年級〈吃冰的滋味〉一課,我們已經進行過製作冰棒結合感官摹寫;這次土芭樂一課,除了補充飲食文學古人篇,我們更是挑戰大家的味蕾極限,由學生發想、將創意發揮到極致的:芭樂創意料理。
Thumbnail
109學年度上學期之國文課回顧~1 土芭樂的生存之道 七年級〈吃冰的滋味〉一課,我們已經進行過製作冰棒結合感官摹寫;這次土芭樂一課,除了補充飲食文學古人篇,我們更是挑戰大家的味蕾極限,由學生發想、將創意發揮到極致的:芭樂創意料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