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大五進醫院的季節,想起以前菜菜的自己被VS智商輾壓的恐懼。每次報告就好像赤裸裸地站在台前,所有缺陷在醫師眼中無所遁形。
我花了超過半年的時間才逐漸適應這種氣氛。以下分享三本書伴隨三個步驟,治癒我的玻璃心。
.
Step1 心理準備
《被討厭的勇氣》其中一章提到:「人生不是與他人的競賽」、「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被電的時候常常會覺得,這是一場自己與醫師的競爭,答出問題就贏了,被問倒就輸了。這種想法不過是心中小劇場,VS的知識量遠超於clerk 1000倍,根本不需要透過批評來獲得優越感。因此他們既然願意花時間聽我們報告,給的每一句建議都是希望學生能學到更多。
另一方面,不能期待醫師的每次回饋都顧及我們的心情。尤其外科醫師心直口快,上一秒還在電人,下一秒忽然大T一波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
這本書告訴我,必須把醫師當作夥伴,帶著這樣的想法上台報告也比較不會緊張~
事實上在這個過程是進步最快的時候。怎麼說呢?
.
Step2 放大優點
《刻意練習》的作者研究各領域的大師的學習歷程,歸納出一條共同學習路徑:明確目標→跨入學習圈→專注→回饋
其中「回饋」是最容易忽略的項目,在學習的過程中,投入時間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老師在一旁修正偏離的方向。這也解釋了為何「自學」容易失敗的原因。
另外「回饋」也是最難達成的項目,畢竟良師難尋,但是在醫院卻沒這個問題,天天都可以遇到醫師。常常覺得我已經很了解的病人了,但VS一連串問題下來,才發現自己只是記得症狀和data而已,沒有做深入的思考和判斷。書中知識轉換成臨床實務的過程中,真的很需要醫師的帶領。
.
我以為自己怕被電,事實上我小看了被電獲得的好處,才會這麼在意負面情緒。
這本書告訴我回饋的頻率決定進步的速度,心中自然萌發被電的動機 (M屬性已被開發
雖然被電讓我收穫良多,但是負面情緒又該如何調適呢?
.
Step 3 縮小痛點
《脆弱的力量》的作者研究指出,勇於展現脆弱的人,更容易感受到愛與歸屬。
(展現脆弱的例子:坦承自己的失敗、尋求原諒、上台報告......)
這個結論太反直覺了。不是應該越厲害的人才更容易得到愛與歸屬嗎?
.
根據本書理論,被電的心理狀態如下:
醫師電爆我的報告→我覺得自己是很糟的人→覺得醫師和身旁的同學會因此疏離我→失去歸屬感。
但事實上是這樣嗎? 我的大五 partner Victor Yu 同學前5個大course各種被電,也越來越沒自信。終於到放假前最後一個報告超認真準備,表現超好,連CR學姊都讚嘆,大六之後依然維持高水平的報告內容。我對他從此改觀。
因此必須從最上游改變認知:
醫師電爆我的報告→「我覺得自己是很糟的人」 改成
醫師電爆我的報告→「我做了一個很糟的報告」 報告與個人價值沒有相關
.
做了一個很糟的報告也許會失望難過,但「個人價值」必須透過「過去的累積」以及「未來的成長」來評估,不該被一次表現定義。
有了這樣的認知,就能拿回情緒的主導權,你的歡樂與哀愁不會被他人的評價決定,面對批評更有辦法專注於讓自己成長的內容。
.
原來我不只怕被電,更怕自己失去與他人的連結。
這本書給我更多勇氣,現在我更願意挑戰以及分享失敗的經驗。因為我相信自己不會因為單一事件而失去價值。
.
<小結>
抗電歸抗電,書還是要念。擺爛跟抗電是兩回事,因為這種人一開始就逃離競技場,只想逃避努力伴隨的風險,千萬別想著「尷尬五分鐘,回家很輕鬆」,事實上一點成長都沒有。
很喜歡不朽寫的一句話:「不要害怕萎靡,你有自己的花期」,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