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美國校園隨機槍擊案兇手母親的自白《我的孩子是兇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1999年,美國科倫拜高中發生一場震撼全國的槍擊案,兇手是兩名即將畢業的高中生,持槍闖入校園進行無差別攻擊,最後在這場槍擊案中有12名學生和1名教師喪生,24人受傷,而這兩名兇手案後隨即自殺身亡。

這本書的作者便是這兩名兇手之一的狄倫的母親,過去我國也曾發生多起無差別殺人事件,最有名的就屬捷運鄭捷殺人案,後來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有關本劇劇本的心得在此《我們與惡的距離》 )也將這個議題帶入劇中,但更主要的是想要探討鮮少被人注意到的加害人家屬這個群體的存在,他們身為兇手的家人,卻不知道兇手是懷抱著怎樣的心思在犯案,而被害者家屬及大眾,卻又將怒火全數波及到這些加害人家屬身上。

我曾經分享過一本與這議題相關的書,《加害人家屬》(心得在此)是一本探討日本加害者家屬的實紀,而這本《一個母親的自白》則是發生在美國(這樣3本書分別是我國、日本跟美國啦!好啦,這並不重要)。

左:艾瑞克/右:狄倫​

回到這個案件兇手狄倫的身上,在事發的當下,媒體對狄倫有諸多揣測,像是認為狄倫與另一個同夥是崇拜死亡的邪教組織,或是被寵壞的小孩,甚至提到兩人下手冷血無情等等,但事實上狄倫完全出身在一個在正常不過的家庭。

甚至狄倫的父母(也就是作者)厭惡槍枝,為此還搬到槍枝不合法的州,也會限制小孩看電視的時間,平時會父子一起聊棒球跟閒聊,若遇到作者不開心時,狄倫也會討她歡心,簡而言之,狄倫就是個看起來再正常不過的孩子。

除了狄倫曾經因為跟另一名兇手艾瑞克一同撬開車門,偷取裡面的電子設備而被判刑,最終參與轉向輔導計畫,而免去刑事訴訟,且狄倫還提早結業,這在當時相當罕見,可見狄倫並沒有想像中的壞。

可是他卻仍是和艾瑞克一同犯下這駭人的罪行。

或許會有讀者覺得疑惑,既然狄倫跟艾瑞克都自殺了,那麼這本書能寫到300多頁的書到底在寫什麼,兇手就像鄭捷一樣已經離世,又怎麼探討兇手犯下這起罪行背後的原因?

其實狄倫與艾瑞克兩人都有寫日記的習慣,專家因此後透過這2人的日記去深入了解他們(主要是狄倫)的內心世界。

這本書就是以身為狄倫母親的視角,來看待這發生在狄倫身上一切,以及為什麼看起來就是一個值得驕傲的兒子,卻在不知不覺中轉變,身為母親的她又怎麼會沒有發現兒子些微的改變,進而無法阻止這樁悲劇的發生。


以下內容會爆雷,若還沒看過這本書及怕影響之後閱讀的體驗,請別往下滑,謝謝。


從小開始,狄倫在母親眼中,就是個乖巧的孩子,儘管到了高中犯了一些小錯,但這都不影響作者對他的評價,他是個值得她驕傲的孩子。

而事實上狄倫本身是個愛面子又高自尊的人,也因此當他在學校被霸凌時,他表現的無所謂,甚至有很多方法不讓自己的家人發現。

這也造就了他內心的孤獨及絕望,就連自己的家人都能輕易地被隱瞞,最親近的人都無法感受到他的絕望,促使他罹患憂鬱症(這其實是作者及專家的猜測,因為他已經過世,也無法證實),試圖走上絕路,卻又無法真正死亡,最終才會發生他被一心想殺人的艾瑞克影響,一同踏上這條殘酷的道路。

身為聯邦調查局調查這場槍殺案的負責人,最後曾跟作者說;

「我相信艾瑞克是去殺人的,根本不在乎自己死活。狄倫則是自己想尋死,不管他人死活。」

這邊可以呼應前面所說,狄倫其實在這場槍擊案前,是徬徨不決的,在屠殺期間狄倫至少有4次放人逃走,都是趁艾瑞克不注意的時候。而艾瑞克則是曾去拉狄倫回來兩次,可能是為了確保他沒臨陣脫逃。

狄倫內心的矛盾與痛苦,最終造成了這場屠殺,不管狄倫曾經發生過什麼樣的痛楚,都無法改變他仍是傷害了這麼多人的結果。

只是這一切真的都無法避免嗎?

現在回頭探究原因或許於事無補,但這也是很多人權組織所希望去做的,深入了解那些兇手做出這些行為的原因,並試圖去阻止下一次的屠殺。像是如果狄倫在行兇前能多得到一點外界的支持,有更多人能深入了解他的內心世界,是不是結果就會不同?


最後,這本書是我的讀者推薦給我的,很謝謝這名讀者。個人看了很喜歡,不只為狄倫所發生的一切感到悲傷,也能深刻體會到身為狄倫母親的作者在這一切發生時,自己內心的傷痛欲絕及書內不斷的自責與懊悔。

或許我的心得無法將這本書的氛圍及內容寫的太清楚,還是推薦讀者親自去閱讀過這本書,會更能體會到這本書真正所想傳達的意義。


✨喜歡我的文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點個讚以及我的Instagram追蹤我的最新動態❤

✨順手幫我拍手五下,支持我持續分享好書,謝謝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悅陽財經閱讀筆記
167會員
177內容數
熱愛閱讀,現創作內容為:讀後心得、投資理財、課程心得及原創長篇小說。
2024/03/02
本書深入探討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恐懼文化,並揭示環保觀念中的迷思和誤區,包括原來北極熊的減少的真相!
Thumbnail
2024/03/02
本書深入探討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恐懼文化,並揭示環保觀念中的迷思和誤區,包括原來北極熊的減少的真相!
Thumbnail
2024/02/14
讀這種書最有趣的就是能發現身為外地人或是觀光客所看不到的當地風俗民情,雖然我也很喜歡去閱讀國外的報導,像是加州的偷竊輕罪以及遊民變多等問題都能在新聞上看到,可是美國人是怎麼看待這些事情又或者更深入的生活方式則是比較難從新聞上了解全貌。
Thumbnail
2024/02/14
讀這種書最有趣的就是能發現身為外地人或是觀光客所看不到的當地風俗民情,雖然我也很喜歡去閱讀國外的報導,像是加州的偷竊輕罪以及遊民變多等問題都能在新聞上看到,可是美國人是怎麼看待這些事情又或者更深入的生活方式則是比較難從新聞上了解全貌。
Thumbnail
2023/07/11
平時我不會挑這種書出來看,因為隔壁大國在這幾年做了什麼、內部情形怎麼樣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我也不想再浪費時間去看一本我知道在幹嘛的書。 但是這本書很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不是單純以外人的角度(像是記者)來闡述中國這個國家內部的狀況,而是作者本身就是最接近中國黨中央權力核心的一員,甚至在過去幾十年靠著
Thumbnail
2023/07/11
平時我不會挑這種書出來看,因為隔壁大國在這幾年做了什麼、內部情形怎麼樣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我也不想再浪費時間去看一本我知道在幹嘛的書。 但是這本書很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不是單純以外人的角度(像是記者)來闡述中國這個國家內部的狀況,而是作者本身就是最接近中國黨中央權力核心的一員,甚至在過去幾十年靠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加害者父母與被害者父母之間的對談, 簡單的場景與演員, 劇情卻充滿張力。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加害者父母與被害者父母之間的對談, 簡單的場景與演員, 劇情卻充滿張力。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對犯人而言,殺人是燦爛的火花。調查的過程,是一場遊戲,他勝劵在握。
Thumbnail
對犯人而言,殺人是燦爛的火花。調查的過程,是一場遊戲,他勝劵在握。
Thumbnail
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凡事會儘量從正面去思考,自然也會比較積極和樂觀,這也是一個健康正向的循環狀態…
Thumbnail
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凡事會儘量從正面去思考,自然也會比較積極和樂觀,這也是一個健康正向的循環狀態…
Thumbnail
2014年鄭捷在臺北捷運列車上持刀行兇,共造成四死二十四傷。此事件引起軒然大波,曾經人們都在議論其恐怖,死刑存廢議題也受到關注。然而,我們究竟對死刑及犯下死刑之罪的人有多少了解?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呈現了三名死刑犯,同時是三個家庭的兒子的故事。無論對於死刑存廢的立場為何,都能引發我們反思。
Thumbnail
2014年鄭捷在臺北捷運列車上持刀行兇,共造成四死二十四傷。此事件引起軒然大波,曾經人們都在議論其恐怖,死刑存廢議題也受到關注。然而,我們究竟對死刑及犯下死刑之罪的人有多少了解?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呈現了三名死刑犯,同時是三個家庭的兒子的故事。無論對於死刑存廢的立場為何,都能引發我們反思。
Thumbnail
  對於一個殺人犯的母親來說,究竟該抱持著怎樣的心情來悼念自己的孩子?她的兒子也命喪於這場校園槍擊案中,死因是「謀殺後自殺」,對於沒能察覺兒子生前受大腦疾病所苦,她感到相當羞愧,但這理由仍無法替兒子脫罪,也無法洗刷外界普遍認為家庭「管教不當」的指責,如果妳是位盡責的母親,怎麼可能沒有發現?
Thumbnail
  對於一個殺人犯的母親來說,究竟該抱持著怎樣的心情來悼念自己的孩子?她的兒子也命喪於這場校園槍擊案中,死因是「謀殺後自殺」,對於沒能察覺兒子生前受大腦疾病所苦,她感到相當羞愧,但這理由仍無法替兒子脫罪,也無法洗刷外界普遍認為家庭「管教不當」的指責,如果妳是位盡責的母親,怎麼可能沒有發現?
Thumbnail
看完紀錄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導演李家驊紀錄並訪談了台灣幾個死刑犯事件出發,從家屬、律師的訪談角度出發,更有震驚社會離我們非常近的鄭捷事件,我想起了那年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受,非常不同,沒有戲劇與人物的刻畫,真實報導、家屬、犯罪的監視錄影畫面,感受到更深的負面與更無奈的情緒。
Thumbnail
看完紀錄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導演李家驊紀錄並訪談了台灣幾個死刑犯事件出發,從家屬、律師的訪談角度出發,更有震驚社會離我們非常近的鄭捷事件,我想起了那年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受,非常不同,沒有戲劇與人物的刻畫,真實報導、家屬、犯罪的監視錄影畫面,感受到更深的負面與更無奈的情緒。
Thumbnail
1999年美國科倫拜高中發生一起2名學生持槍進入校園,進行無差別槍擊事件,造成12名學生與1名教師死亡,24名學生受傷的慘案,而這2名兇手在案後隨即自殺身亡。 這本書的作者便是那2名學生兇手之一的母親,她透過兒子留下的日記,探究一個看起來再正常不過的孩子,為什麼會選擇踏上這條殘酷血腥的道路。
Thumbnail
1999年美國科倫拜高中發生一起2名學生持槍進入校園,進行無差別槍擊事件,造成12名學生與1名教師死亡,24名學生受傷的慘案,而這2名兇手在案後隨即自殺身亡。 這本書的作者便是那2名學生兇手之一的母親,她透過兒子留下的日記,探究一個看起來再正常不過的孩子,為什麼會選擇踏上這條殘酷血腥的道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