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去醒吾科大一個工作坊當青年講師,參加工作坊的人是不同科大的老師,而主題是要了解Z世代,也就是我們這些高中生、大學生,讓他們克服在安排課程或是教學上的種種問題
那天副校長在結尾有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各位老師,要知道時代不同了,在我們那時候努力會成功,但這個世代努力不一定會成功,而協助他們是教育交付給我們的任務,所以我們才會在這」
.
活動後,我得知這並不是一個逼迫老師來聽、為了拿時數的工作坊,在場的老師都是抱持著想聽聽看Z世代想法、想解決教學上的問題而來
這讓我感觸很深,因為那天有些老師提出課程執行上所遇到種種困難時的表情,跟我身旁有些對於教育體制很不滿、感到沮喪的朋友露出的表情是很相似的,這代表老師們的無力感並不會比學生少
.
突然回想起學生時期,自己也好愛抱怨教育體制,即便高中自己是就讀第一志願,卻也常覺得明明讀書不是自己心之所向,那為何老師們總是給我們最難的,為什麼上課無趣,為什麼穿制服運動服都還要管。這些事情回頭看都是四五年前了,大學後再接觸到「教育」這個領域後,我發現站在老師的角度上思考,太多年輕時的我們無法想像的困難
.
那天,有位老師提出他覺得這個世代的學生「都沒有耐心」,希望在短時間內就看到學習的成效,沒看到他就選擇性地放棄這堂課;但馬上的,有另個聲音說其實老師們「也缺乏耐性」,學生不領情,那我也不多花力氣,像個循環一樣,造就了現在的學習環境
或許不論是老師、學生,兩方都得各退一步才行,如果是站在學生的立場跟角度,其實一定看得到老師們也在時代做改變,想把多一點有趣、跨域的內容帶進課堂。但坦白說,老師也不是萬能的,他們也得花時間去學習適應,他們上頭也有教育部、也有政策在走,所以想要老師們跟電視劇中一樣成為一個「熱血教師」我覺得不是不可能,而是身為學生的我們也急不得,不能期待短時間看到最好的成果,這時候的也應該要嘗試了解站在台上老師們的一片心意吧,我想 .
當時我也是走了同樣的路、對生活、校園感到好不滿意才選擇早些離開校園的,以一個在學生、同時也在職場短時間待過的人來看,我覺得很多時候並不是說變就變的,當天也很誠實地跟們說,如果改變不了所有人,那幫一個是一個,這是現階段最好的辦法了吧,我自認我是「願意吃苦想要改變」的人,以台上老師的經驗來看,誰有沒有心他們馬上感受得出來,所以真的是「老師不願意改變嗎?」或是學生根本也不想付出呢,這真的是很值得去反思的問題啊
普通大學、科技大學,那天聽著聽著才知道學校之間也存在著這麼多差異和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從中學習,才明白「教育」這件事是如此的不容易
.
我不覺得我會念書、也早早就認清自己不愛念書,就跟2020感受最深的是「放棄」一樣,其實我仍覺得很多人還在學習放手這件事,也包括我。學習承認自己做不到、做不好,才有辦法踏離舒適圈,習慣將就在最熟習的圈子,有時才是最大的問題
最後,演講那天還是感動遠遠多過於感慨,第一次是以講師的身分面對老師,同時也看見了老師們截然不同的一面,以前總覺得自己是需要老師幫助的那個人,如今也覺得能回饋給老師們的感覺很好,也慢慢覺得自己真的變成熟,變得更有擔當
.
還記得第七集的Podcast,我說我第三個夢想職業是當老師,因為我很喜歡教學、分享這件事,也很享受與一群人產生連結的感動。就跟午餐時間跑來找我們的觀光系老師一樣,放棄當了10年的導遊,今年九月開始回觀光系教書,當天從他眼中完全感受的到所謂的教育熱忱,也看得出來求學時光發生的事對他來說有很大的影響
我相信每個人的求學過程中都有影響你很大的老師吧,我也有,這次能去當講師很開心,也很感謝娜聽到我的邀請馬上答應一起來,更謝謝醒吾科大給了這次難得可貴的經驗,希望所有人都是有收穫的離開,也把這次當講師的心得整理給大家
.
不斷成長和看過更多事情後,改變多半還是源自於「主動」,次者才是搭配上外在環境資源的幫忙,現在的我,已不覺得老師很古板不願意改變了,反倒是看到非常多因為社群網路的發達,而開始貪求太多的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