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一直是我的好朋友,衣服會誠實的告訴我很多事,像是最近的身心狀態、人生有什麼變化。
去年到了一個新地方上班。個人的一個習慣,不喜歡在人多陌生的地方穿得顯眼,只想低調的工作過日子,所以每天穿得都很普通隨便,某種程度上是我「入境隨俗」的方式。
但有一天我驚覺,自己怎麼星期一到五都在穿同一件外套,還覺得既然都穿同一件外套了,乾脆連上衣褲子鞋子都穿同一件好了,這樣省得麻煩--竟然冒出這樣的念頭。
有的人喜歡像Steve Jobs那樣,一套黑色高領加牛仔褲的經典裝扮,可以一直穿,就不用煩惱每天該穿什麼了,但,我不是那種人。
想我多麼討厭學生時代穿制服,想要自由的穿搭展現自己,怎麼現在卻是這樣的心情?
這代表著什麼?
我向來對穿衣服有自己的想法,也不太讀穿搭類書籍,但大概這次狀況實在太不對勁,所以決定就來讀讀吧,看別人怎麼說?結果意想不到的,這本書提醒了我好多事。
Items: Is Fashion Modern? - MoMA的展
衣服說:變化是恆常。
首先是變化。人一直在變化,就算自己感覺好像沒有,其實是在很細微的地方變化著,透過「怎麼穿都不對勁」的方式顯現出來。如果沒有這種感覺,大概也不會想要整理衣櫃。
內心的變化怎麼影響自己穿衣服的風格改變,真的是難以用一段話說明什麼通用的原則,這其實是個人生命史的回顧──你準備好面對自己的過去了嗎?
變化是一個讓人不得不去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
乍看書名,衣櫥好像是治療對象,但實際上衣櫥只是顯化內心的一種方式,衣櫥的現狀反映了主人的現狀和過去,書裡有不少故事,代表不同議題。
整理衣櫥,其實是去回顧買每一件衣服的當下,回到當時自己和衣服的對話現場。也許是因為當時需要那件衣服,也許是因為聽到衣服的召喚而買下。你記得那些理由嗎?那代表著當時的狀態。
人生不斷前進,有的衣服可以陪自己經歷許多變化,有的時間比較短一點。甚至更短的,有些衣服在購買的當下就完成了任務-因為回家之後再也沒有穿過,這表示其實我們無緣,或者我們不適合。
就算我自認是下手相當精準的人,但還是幾年會有一次,買下衣服回家以後覺得不適合,只有在試衣間穿過,之後再也沒穿出門。為什麼那時候想買?大概是太想要一個新造型了吧,但回家以後就是怎麼樣也合不來,怎麼穿都覺得怪。
就算身材維持的很好,十年都沒胖,理論上應該可以繼續穿以前的衣服阿?但穿上去就是覺得哪裡怪怪的微妙感覺,其實就是變化的訊號。當覺得哪裡不對勁的時候,也許就該放手讓衣服和自己前往各自的下一站了。
有時候看著某件衣服,覺得沒心情穿,或是覺得某個搭配方式不對勁了,但明明衣服本身狀況都還好好的,前一年也都還在穿。我以前也會想說,今年覺得沒心情穿,應該也只是今年吧,明年這季節再看看吧,也許到時候會想穿,殊不知就真的再也穿不上了-看起來好像是在念舊、珍惜、不想浪費的念頭之間掙扎,但背後的議題其實是那個很難說清楚講明白的自身變化。
透過不想穿那件衣服,鏡子前怎麼看怎麼不順的感覺,在告訴自己的腦袋,阿,人生已經走到新的一步了。
認識自己、表達自己,是一輩子的事
書裡第二部講的實用技能大概都是屬於認識自己的概念,像是認識身形、找到個人色彩、自我風格,要先有這些基礎,才不會在服裝店裡逛到迷失又痛苦。
書裡提到的本我風格金字塔概念很有趣,把身形和安全感、顏色和信賴感、風格和自信感做了配對連結,用這個框架去思考對自己的認識。可惜不曉得是誰提出來的概念?
在還沒做身形分析、臉型分析前,其實是用買衣服和穿衣服的行動,以這種土法煉鋼的方式認識自己,什麼衣服穿起來會合身、自在、覺得變得好看?穿上一件衣服以後,看著鏡子前的自己,用自己的直覺,去感覺喜不喜歡這樣的自己?
聽起來好像是個很簡單的yes or no,但我是讀了書以後,也回顧自己的經歷,才想起來這個判斷能力養成的困難。這涉及兩個層面:個人的和社會的。個人面是指你喜不喜歡這樣的自己,社會面是指社會喜不喜歡這樣的你。而兩者之間互動,會引出進一步的討論:如果今天你所喜歡的打扮在別人眼裡看起來是……(至少不是個讚美),那你要堅持自己的打扮嗎?或者反過來,別人說你穿這樣很好看,但你覺得超彆扭呢?你決定要怎麼做?這決定也反映了自身個性。
這些問題提出來思考以後,會發現其實這不單單只是想穿、該穿什麼衣服的問題而已,其實更深刻的層面是你想要怎麼樣表達自己、想要和這世界創造什麼樣的關係,這就是個人風格。所以書裡也說個人風格的追尋可以是一輩子的事情,因為認識自己本來就不容易,還加上自己其實無時無刻在變化。
也有一個論調是說,內在比外在重要,所以何必在乎穿什麼衣服呢?但我想這樣的主張,是凸顯出對內在心靈和外在穿著的關係的不了解或不重視吧。這兩這之間也是大有學問,像是穿著的色彩可以提振精神或放鬆身心,展現美麗的自己,也取悅自己。
穿衣服,就是透過衣服和自己對話。
我覺得書裡沒有瘋狂強調,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沒有試穿過衣服,你怎麼知道合不合適?所有穿搭書籍裡給的各種分析,都是原則,但個人經驗才是重點,作者把女生的臉型分成三種角色風格,但世界上的女生不會只有三個樣子,還有許多因素影響一件衣服適不適合自己。
如果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那兩個人穿上同一套衣服就會有兩種形象,書裡的穿搭示範再怎麼適合那模特兒,也不等於那樣穿就會適合我。
唯有試穿,衣服會給你答案。
但很多時候人會害怕聽到答案。因為那答案遠不只是適合不適合而已,可能會指出更深的議題,就跟整理衣櫥一樣。
關於前面提到我的狀況,到底是怎麼回事?想了很久,我心中冒出的答案,竟然是一種自我的消失感,我卡在一種舊的將就著穿,還找不到自己的新風格,所以不知道要買什麼樣的新衣服的狀態,俗稱的「青黃不接」。
原來我多麼渴求突破、變化。最近老是在逛街、試穿衣服,不想再拿黑色的衣服,需要有活力的顏色帶領我走向新的一步。
然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在各個試衣間穿了又脫,拿了不同的風格、衣櫃裡缺乏的顏色,想要嘗試新的造型,卻感到猶豫不決。因為這不只是把新衣服穿在身上這麼簡單。
我想我還在醞釀那個新版本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