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轉變是人生的禮物兌換券:《轉變之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不管是因為去年爆發的疫情,或者人生剛好走到某個坎站(階段),還是兩者加乘,無論主動被動,變化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想整理一下:為什麼這些事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是這時候發生?這些事情想告訴我什麼?我接下來該怎麼做?……瞬間冒出許多大哉問,把自己問倒。

我以為對自己是了解的,卻在這些問題面前,覺得內心有片陌生的風景,在不知不覺間開展,彷彿平行世界般運作著。


「除非你意識到自己的無意識,否則你會說成是命運引導你。」

(until you make your unconscious conscious, it will direct you and you will call it fate, by Carl Jung)


所以,William Bridges這位老先生以過來人的口吻,說明「轉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插播一下,我覺得很有趣的是,William Bridges就是以自身經驗寫這個主題,他本來讀的是美國文學,一路唸到博士,當了大學教授,卻在四十歲左右轉行,後來還成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協會(Society for Humanistic Psychology,APA Division 32)的首任主席。

這原本是他四十多歲的作品,但七十歲後他又將此書改版,想必是對人生又有更多理解,所以這本書是老人家的歸納心得,也感覺得到一種經歷過風浪的意簡言賅,還加上一些文學氣息,會令人想到Joseph Campbell的《千面英雄》。


回到正題,轉變到底是什麼呢?

書裡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區隔:外在事件的「變化」(change)不等於內心狀態的「轉變」(transition)──轉變是「為了適應生命中發生的外在變化所進行的心理調整,包括確定未來前進的方向,以及重新自我定位」(頁19)。

如果只是改變而沒有轉變,就只是把儲藏室的東西從這個櫃子移到那個櫃子而已,作者如此比喻。而每個人經歷的轉變都不一樣,但轉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結束、過渡、新開始。


i.人生新旅程:從結束開始

通常,會意識到轉變,是從結束開始。結束其實只是某件事情的終點,但因為不知道如何面對結束,總是處理的不太好,有時候斷裂得太過突然,有時候太過依依不捨,在心裡留下傷痕和遺憾。

外在事件的結束,並不等於內在風景就停播了──就拿分手當例子吧,不管是主動求去,或者是被宣告分手,和對方的關係是不會在分手後就消失的,可能花了更長時間在留戀、厭惡、療傷、感到抱歉……

不用「事件」的觀點,改用「關係」的觀點來看,「結束」在關係裡只是一個中場休息的提醒,標誌著性質轉變-從情人變成朋友、陌生人等等,這不也意味著新的開始嗎?只是可能我們當下不太想要。


結束的重點在於放手。把緊抓的手打開,才能接納新的東西。

從外在事件的角度看結束,可能只是一個瞬間,但在內心,結束蘊含了許多面向:脫離、拆解、否定、幻滅、迷失方向,經歷過這些,從內心自發地接受結束,放掉以前深信不疑的信念,才是轉變的開始。不然我們很容易用舊的方法面對新的情境,做出和以前一樣的選擇,覺得怎麼如此似曾相識(Déjà vu),卻不知自己正在繞圈圈。

但,「你需要捨棄的東西,一定深深根植於你的內心」(頁175),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功課,這意味著要鼓起勇氣,也需要一些時間,潛入內心世界去感受自己。曾經相信的事情,現在不能再依靠了,總不免會感到虛無或痛苦。


ii.過渡期:從混沌中獲得重生

這段潛入內心的時間,看起來好像什麼也沒做,甚至覺得人生空虛無意義,但這樣的混沌狀態卻是醞釀新生必要的休耕期。

「在這個到處充滿壓力、疏離、疲累的社會,這正是我們所需要找回的一帖智慧良藥。誤把轉變當做『修補人生』的人,往往會說自己該『充電』、『檢討』了,以為只要把有問題的部份解決的,把缺漏的地方補足了,就能獲得新生。錯了,我們只有回到原始能量的混沌狀態,才能獲得真正的重生,而過渡期的存在,正是為了讓我們可以進行自我更新。」(頁193)


我個人很喜歡上面的那段話,也試著回顧過往人生裡有沒有過這樣的時期,才發現過渡期最困難的一件事,是放下那種為了前進的目的心。現代社會太習慣前進的概念,做什麼事都要有績效,就連休息都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休息不能只是休息嗎?休息還要有目的,這個目的心大概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吧。

讀到假如托爾斯泰把他的痛苦告訴心理醫師,醫生會怎麼說?的那一串對話,真是笑倒,但又覺得,天啊,這就是現代社會的一種通病,活著一天就要前進一天,如此要求外在生活要有累積、變化,卻害怕看向內心那神祕、豐富而混亂的一切。


在這段期間,捨棄了過去擁抱的信念,就像把戴了很久的有色眼鏡拿掉重新看世界,才發現原來一切和自己想的不一樣──我們練習用新的角度認識自己、看待過去、想像未來,重新體會所有感覺。

外在變化和內在轉變,就像水面之上與之下的兩個世界。看似平靜無波,但水面下卻是魚群游動,熱鬧不已,這大概是過渡期給我的畫面。


iii.新開始:起點總在心裡

真正的起點,是來自水面下的動力,是內心渴望引領出的新旅程。接著,就是去做、去嘗試,還有去想像那個轉變後的自己,想給現在的自己什麼樣的鼓勵。

其實,這個訊號未必非常微弱,只是我們的恐懼感會想保護自己,不讓自己跨出新的一步,就不用面對未知和可能的失敗。而現實感會讓人以結果論成敗,理性的腦袋算計做這件事情不會賺錢,不會成名,就別做了吧。


放下這些舊的枷鎖,把眼光拉的更長遠去看待人生,新的一步,即使跌倒也沒關係,這些嘗試會帶領自己,往真正想去的方向移動,但要相信自己。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書如是說,這句話最適合用的時機,大概就是這時候了吧。


但,再度提醒,改變不等於轉變,有時候看起來好像是個新開始,但人只是用舊習慣、舊思想在做另一件事,活得習而不察。在變動裡,習慣的確可以為我們定一個錨,建立一些安全感,但什麼是可以調整、應該改變、繼續留存的,還是得回到真誠的自我對話去決定。


《今際之國的闖關者》第四集大概是我最有感觸的一集,原來終點/目標,就在原點(內心)裡阿。只是人常搞不清楚……(圖片來源:Netflix)

《今際之國的闖關者》第四集大概是我最有感觸的一集,原來終點/目標,就在原點(內心)裡阿。只是人常搞不清楚……(圖片來源:Netflix)


關於這三個階段的描述,我想對讀者(包括我)來說,最難懂的部分,大概是哪時候哪個階段開始和結束吧。我會不會一直在轉變期裡出不來阿?讀的時候就冒出了這樣的疑問。

當局者迷,就算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生命有其意義、可以完成所謂的使命或天命,在看不到人生全貌的狀況下,總不免疑惑。好像只有一步一步移動,累積經驗再回頭看,才會稍微懂一些。

這也反映在閱讀裡,當我重新翻閱這本書,看著以前畫的重點,和現在讀到的重點,才知道什麼叫做「有讀沒有懂」,因為有些話,必須以自身去經驗,而且咀嚼這些經驗是什麼意義,才能「體會」。這是一本每次讀完都會有新的體會,會和自身生命狀態對話的書。

這次讀完後也有些新的想法,書裡講的「轉變」感覺是相對被動的-是為了適應外在變化才出現轉變,但我認為轉變亦可以是主動的,我相信人會醞釀出成長的力量,內心主動轉變,去創造自己想要的外在現實。


而轉變的概念,也許更適用我們所處的時代。

上個世紀稍早一點提出的成人發展觀點,通常是假設人會以直線的方式成長,一路上升累積,人生是加法,而且會從變動走向固定-想想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但真的活到了這個年紀,我們有而立嗎?有不惑嗎?在這一切都不確定的年代,這些階段概念好像變得不那麼適用了,想脫離這種價值的箝制。

活在21世紀的好處是,價值觀更多元了,我們有更多機會摸索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比以前的人更早開始探索生命的意義何在。至少就我而言,相較於穩定的時光,我應該有更長的時間處於轉變裏,因為轉變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個有機發展的過程。

內在的狀態,也會像外在的世界一樣,有如一年四季般的波動,春天葉子會長出來,秋冬開始落下,又再待新春冒芽。如果要說的話,轉變大概是像葉子開始落下,準備長新芽的那段時光。而年復一年,轉變會屢屢來到,人生有越來越多的時間,在感受內心的轉變,練習面對外在世界的變化。


轉變就像是生命給的禮物兌換券,告訴你,寶藏就在心裡,等著你去找出來。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ngelateria的沙龍
6會員
19內容數
Angelateria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1/23
衣服一直是我的好朋友,衣服會誠實的告訴我很多事,像是最近的身心狀態、人生有什麼變化。而變化是一個讓人不得不去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 我向來對穿衣服有自己的想法,但也想看看別人怎麼說?結果意想不到的,這本書提醒了我好多事……
Thumbnail
2021/01/23
衣服一直是我的好朋友,衣服會誠實的告訴我很多事,像是最近的身心狀態、人生有什麼變化。而變化是一個讓人不得不去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 我向來對穿衣服有自己的想法,但也想看看別人怎麼說?結果意想不到的,這本書提醒了我好多事……
Thumbnail
2021/01/15
最近讀了《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一書,可以說是作者Chris Bailey為了了解「怎麼樣使用自己才最有效率」進行實驗之後的一本心得。 新的一年,從認識自己開始。活在這個年代,忙碌很容易、忙碌是常態,但有沒有「成就」更多?但願我們都成就更多,而非「瞎忙」。
Thumbnail
2021/01/15
最近讀了《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一書,可以說是作者Chris Bailey為了了解「怎麼樣使用自己才最有效率」進行實驗之後的一本心得。 新的一年,從認識自己開始。活在這個年代,忙碌很容易、忙碌是常態,但有沒有「成就」更多?但願我們都成就更多,而非「瞎忙」。
Thumbnail
2020/05/19
畢竟心理諮商,就是在處理人的事情。有句話說,「當你手上只有鐵鎚的時候,你會把所有東西都當成釘子對待」,你的觀點是什麼,就會影響你怎麼看待人、對待人。雖然不思考這議題也可以活下去,但如果想和人工作,釐清自己的觀點、價值觀裡潛在的矛盾,其實是相當重要的基本功。
2020/05/19
畢竟心理諮商,就是在處理人的事情。有句話說,「當你手上只有鐵鎚的時候,你會把所有東西都當成釘子對待」,你的觀點是什麼,就會影響你怎麼看待人、對待人。雖然不思考這議題也可以活下去,但如果想和人工作,釐清自己的觀點、價值觀裡潛在的矛盾,其實是相當重要的基本功。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改變和失去息息相關,人不可能既要改變又不失去。
Thumbnail
改變和失去息息相關,人不可能既要改變又不失去。
Thumbnail
2013至今轉變之書陪我走過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結束、混沌、開始」的循環。 有人說, 「我看見自己一直是一列停不下來的車,只有一直開著,才有安全感。可是究竟要開去哪裡呢?現在去的地方是我的目的地嗎?每次讀書會是 讓車停下來看一看的時刻。」
Thumbnail
2013至今轉變之書陪我走過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結束、混沌、開始」的循環。 有人說, 「我看見自己一直是一列停不下來的車,只有一直開著,才有安全感。可是究竟要開去哪裡呢?現在去的地方是我的目的地嗎?每次讀書會是 讓車停下來看一看的時刻。」
Thumbnail
去年底開始到現在,工作隱約有一股不穩定的感覺,這種感受在四月達到高峰,我心想,不能繼續這樣下去,再這樣下去,我會變得更憂鬱...
Thumbnail
去年底開始到現在,工作隱約有一股不穩定的感覺,這種感受在四月達到高峰,我心想,不能繼續這樣下去,再這樣下去,我會變得更憂鬱...
Thumbnail
        無常是生命的本質。只是當我們擁有一切時,很難想像失去的滋味。
Thumbnail
        無常是生命的本質。只是當我們擁有一切時,很難想像失去的滋味。
Thumbnail
我相信這「翻轉」背後是有其對當時的學習環境所做的思考與檢討,這樣的過程是期許師生之間的教育場景是有助於彼此的,並非一般人所認為的反傳統。寫到這裡,腦裡不斷有個聲音,我們的人生不是一直都在「翻轉」嗎?何以得掛上「翻轉」後才會有的願景?試觀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階段都做著「翻轉」。
Thumbnail
我相信這「翻轉」背後是有其對當時的學習環境所做的思考與檢討,這樣的過程是期許師生之間的教育場景是有助於彼此的,並非一般人所認為的反傳統。寫到這裡,腦裡不斷有個聲音,我們的人生不是一直都在「翻轉」嗎?何以得掛上「翻轉」後才會有的願景?試觀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階段都做著「翻轉」。
Thumbnail
前兩篇我們聊了課題分離和人際界線,這集要來聊改變的勇氣,勇氣不只有梁靜茹可以給,你自己也可以給自己勇氣。 改變很單純? 討厭的勇氣一書,第一章就在談論,其實這個世界很單純,是人們「主觀」的認定把它變得很複雜,跟改變一樣。 阿德勒說:「改變其實很單純,就是去做該做的事」,但是往往我們覺得自己無法改變
Thumbnail
前兩篇我們聊了課題分離和人際界線,這集要來聊改變的勇氣,勇氣不只有梁靜茹可以給,你自己也可以給自己勇氣。 改變很單純? 討厭的勇氣一書,第一章就在談論,其實這個世界很單純,是人們「主觀」的認定把它變得很複雜,跟改變一樣。 阿德勒說:「改變其實很單純,就是去做該做的事」,但是往往我們覺得自己無法改變
Thumbnail
  由於人生太複雜,生活的轉變總是來得措手不及,從今天起,想要在接下來數週書寫「人生轉捩點系列」文章,整理沉澱自己每週的生活變動與工作轉換,也跟大家分享我如何在這浮浮沉沉、漂流擺盪的諸多生命轉折甚或挫折過程中,透過一些方式,找到安定自己、支持自己的力量。
Thumbnail
  由於人生太複雜,生活的轉變總是來得措手不及,從今天起,想要在接下來數週書寫「人生轉捩點系列」文章,整理沉澱自己每週的生活變動與工作轉換,也跟大家分享我如何在這浮浮沉沉、漂流擺盪的諸多生命轉折甚或挫折過程中,透過一些方式,找到安定自己、支持自己的力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