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讀書筆記]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從認識自己開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之前跨年的時候一直想寫點字,當做新的一年這個天地的開始。該寫些什麼,想說些什麼,看看過去又想想未來,整理了好一陣。
我自己也很多年沒有想著新的一年要有什麼新願望、新目標了,正面說法是隨緣,反面說法是懶散。可因為過去幾年的經歷,好像來到了一個想要升級自己的狀態。
去年的經驗是,工作之餘想要進修,卻發現自己已經累得只想耍廢,工作-耍廢-工作-耍廢……快要變成一個惡性循環,需要掙脫,調整或甚至重新規劃,才能找到、抵達真正想去的地方,而不是當一個在滾輪裡不斷奔跑的小白鼠。
不想再用舊的方法過日子,落入不喜歡的慣性,不想再將就,以前有這樣的想法,但不知道要用什麼樣的新方法-適合自己的、自己喜歡的-去取代這些舊習慣,於是青黃不接般的忙碌著,感覺疲憊的掙扎著,渴望自由。
而這個重新規劃,就當成新的年度的開始吧。最近讀了《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一書,可以說是作者Chris Bailey為了了解「怎麼樣使用自己才最有效率」進行實驗之後的一本心得。
「唯有在你了解自己一天有多少精力和專注力,並且決定你想要完成的任務,時間管理才會變得重要。」(頁119)
這句話莫名的敲到我,儘管再努力,都還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可真相是,時間根本不是我能掌控的東西-就先把時間管理放一邊吧,先來好好思考前面兩句話,可以怎麼做?
1. 了解精力和專注力的流動:準備自己的人體使用手冊
其實這本書就是作者個人的實驗心得,他做了各種提昇自己生產力的實驗,像是一週工作90小時然後一週工作20小時,或是每天只用一小時智慧型手機……,非常徹底的嘗試和記錄自己的精力和專注力狀態如何變化,進而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不是完全不知道適合自己的方式,但我好像每隔一陣子,還是會踩到過度消耗這個雷區,簡直像輪迴一樣。去年有陣子兩個工作重疊,加上一些外務和學習,幾乎一個星期七天都在做事情。我以為自己可以這樣使用,結果一兩個月以後整個人就爆炸,像是預支太多體力,之後只好狂睡還債,連想做的事情通通停擺,真的很可怕。
知道自己哪時候能夠專注或需要休息,在哪些空間工作會比較有效率,這些條件每天都會變化,像是今天早上覺得可以在家工作,下午大概就不行了得換個地方繼續,了解自己的狀態,其實是蠻細微的觀察。有時候我也會想說,阿出門好麻煩,準備出門去咖啡廳工作的時間,都可以在家裡做xxxx了,就決定在家裡好了,結果……嗯,就很好的荒廢掉了整個時段XD
當專注力成為極為稀缺的資源的現在,作者試過各種「防止專注力流失的方法」,在書裡推薦他覺得有效的幾個,像是一天只用一小時智慧型手機、關掉電子設備的通知、不要多工處理,也可以用番茄鐘工作法、練習冥想、練習正念(mindfulness)等等方式訓練專注力肌肉。
不得不承認,專注力的訓練真的很難-寫這篇文字的時候儘量不看社群媒體,或者假借找資料之名逛網路,還是有破功的時候。
另外,認真記錄工作時間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精確掌握自己一天/一週能工作的時間到底有多少。記錄本身不難,但感覺像是去照鏡子,看到現在臉上所有的黯沉、痘疤、皺紋,難是難在要不要面對自己。前面講的方式都可以自己去感覺,可是感覺有時候不太準,畢竟沒有一點自我感覺良好要過日子是蠻難的。
以前也很討厭這樣記錄,我不喜歡把量化概念套在人的身上,感覺人好像變成一台生產機器。但去年的教訓是,不這樣主動了解自己的狀態,想要自由(無論是工作時間分配、或者工作性質等)總有那一步之遙。簡言之,我現在試著調整對這件事情的想法,去執行看看。看看作者,他認真架了個網站做了這樣的一年紀錄,就一炮而紅,還寫了一本書!
2. 知道你想去哪裡:把方向搞對才開始
這本書沒有在這個議題上著墨的那麼深,這涉及人生方向、志業、願望…..有一堆書在講這個,但我也藉此整理自己的想法。
我可以把事情做的相當好,也很有效率,但做這件事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很多時候,我會卡在這種更根本的問題上。做對的事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這概念不難懂,但詭異的是,把這放到人生的範圍裡,很容易會被各種外在影響給扭曲。
接下來的人生,到底想做些什麼?
這問題不好回答,甚至可以花上好幾年的時間,去琢磨自己的答案。
我們或多或少都內化了外在的期待,不自覺那並非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可又恐懼如果沒有去做那些外在的期待,而去做自己想做的,要付多少代價和責任?甚至會變得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這些未知都很嚇人。
甚至有時,我會拿「隨遇而安」一詞,去掩蓋沒有找出答案的心虛。反正一忙起來,更無暇思考這種大哉問。
可是,只要一閒下來,或者在當下的忙碌裡感到痛苦而渴望自由,就會很清楚的看到沒有目標,不知道該往何處去的迷惘。大方承認自己不想做某些事情,好好鑽研自己有興趣、想學習的事情吧。我知道自己有更想做的,但我必須把它找出來,然後去做,才會真的感到滿足。
就算很正確的划著槳,但方向是錯誤的,永遠都到不了目的地呀,先弄清楚自己的目的地是哪裡。
「你的精力只用來處理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本質的事情。」(頁182)
新的一年抽牌,抽到的一張是「prioritize」,其實也是一樣的意思,但願今年能撥雲見日,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目的地,確實前進。
3. 執行力:將事情實現的能力
上面兩點比較像是出門旅行要知道需要準備哪些行李、目的地是那裏,還需要有張地圖,研究可以走哪些路線,估一下需要準備「多少」資源。
換句話說,就是定了目標以後要列出具體的步驟,盤點自己現有的資源,評估從現有能力出發,要怎麼走,才會抵達。結果在拆解成步驟之後,才知道有多麼不切實際和熱愛幻想,甚至講不出步驟來。這也常是讓自己打消許多念頭的好方法XD
同時也要了解自己的執行能力有什麼特色,有點像是知道自己一天能走多少路的概念。這和了解自己的精力、專注力有點像,但執行力的範圍又比精力、專注力大。要知道自己現在在哪個位置,有多少能力和資源可以去達成,自己的個性是什麼樣,才能訂出適合的計畫。
常犯的錯誤是,以為自己可以一天背20個英文單字,但努力背了一個禮拜以後,就因為太過艱難而宣告放棄。或者很興高采烈定了一個一年每天都要運動30分鐘的計畫,但一個月以後就因為工作忙碌等原因沒有繼續。
書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概念:「三重點法則」,意思是一天/一週安排三個項目完成就好。三個項目,可大可小,重點是要能適時調整項目的內容高低,太容易完成或太不容易完成都不適合,要抓到自己的平衡點。
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是個學問,因為我也曾把工作項目寫成密密麻麻的一堆,但實際上只是滿足了「自己好像很有生產力」的幻覺(把代辦事項槓掉有種快感),或者是索性寫一個很大的目標,然後安慰自己,我每天都有一點點進度……但根本不知道自己一天前進了多少。
我有時候覺得執行力這件事,就是在考驗人願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逃避和懶惰。大概是覺得不承認自己的弱點,裝做沒有看見,弱點就不存在吧。先接受自己的弱點,認清和目標距離有多遠,訂製適合的計畫,
然後,現在、立刻、馬上────開始做。
4.對時間的認知
回到前面說先擺著不提的時間管理,因為有個需要釐清的概念:客觀的時間並不受控,無法被管理,真正可以管理或控制的,是如何運用時間。書裡對於時間經濟和知識經濟的討論值得參考(第八章),對這議題有興趣的話,也推薦讀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
除此之外,我覺得還可以調整的,是對時間的認知。對時間的認知,是指對未來的認知,理想的樣子,距離自己有多遠多真實。過去已逝,就放下吧,好好立足現在,看向未來。
有一回和朋友討論「你有想過五年後自己的樣子嗎?」
因為設定過錯誤的目的地而努力的傷痕累累,而不想再設定什麼目標或理想的心情,已經好多年。「隨遇而安」這個搪塞的說詞,在這裡又再度派上用場。
但內心真的沒有那個理想嗎?那個活的更快樂、更開心的樣子。我仍有那個想望,可我不夠認真對待。
書裡提到的「把未來的自己當成陌生人」一事,確實敲醒了我:
「你越是把自己視為陌生人,你就越有可能把相當於給陌生人的工作份量,丟給未來的自己;你也就越有可能把事情拖到明天--留給未來的自己去做。」(頁93)
現在不面對的事情放到以後去面對,只是把爛攤子留給未來的自己去收拾。今天不走的進度留到明天走,就是晚一天抵達目的地。
吸引力法則說「你當下的思想正在創造你的未來」,是把注意力拉回對的地方,但這只是第一步,還是要有所行動,不是坐等事情發生。文章在心裡,還是要把文字寫出來。
只有真正上路了,旅行才開始,才會真的到達目的地。

寫這篇文字,其實是一個釐清自己想法的過程,把去年遇到的情形、當下沒討論出眉目的念頭整理清楚。這些疑問,也不是頭一回遇到,可是每一次細究,都會反映出當下的自己的狀態,有多願意誠實面對。
新的一年,從認識自己開始。活在這個年代,忙碌很容易、忙碌是常態,但有沒有「成就」更多?但願我們都成就更多,而非「瞎忙」。
p.s.認真查了一下,關於如何有效運用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其實討論的人很多,重點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如果有興趣,電腦玩物站長Esor也寫了一系列的時間管理文章,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來看看。
avatar-img
6會員
1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ngelateri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畢竟心理諮商,就是在處理人的事情。有句話說,「當你手上只有鐵鎚的時候,你會把所有東西都當成釘子對待」,你的觀點是什麼,就會影響你怎麼看待人、對待人。雖然不思考這議題也可以活下去,但如果想和人工作,釐清自己的觀點、價值觀裡潛在的矛盾,其實是相當重要的基本功。
記一則薦骨聲音的故事。
在人類圖二階的課裡,Joyce簡單的講到連接G中心和薦骨的15-5這條通道,可以用「城市的韻律」形容,讓我頓時明白,阿,原來是這樣。
很努力試圖走出情傷的朋友問我,我以前是怎麼走出來的。但關於我和N的故事,我總是說不好。也許裡面有些私密的事情,其實不想讓人知道,儘管那私密極度的平凡,就和他人的戀愛一樣,或像俗氣的電視劇八點檔一般。
用紐約運回來的鍋子煮菜。   時常想起在紐約的那半年日子,反反覆覆,能想到最貼切的一個詞是:「匱乏」。
今天幫朋友想申請研究所的研究計畫該寫些什麼,結果我比她還投入,甚至點開碩博士論文網開始查過去念那個所的人都寫過些什麼樣的論文。朋友看著我一陣瘋。 回家想想自己也笑了,怎麼會這麼投入阿,我就是個興趣很多的人,對很多事會感到好奇想了解,否則也不會念過那麼多科系。
畢竟心理諮商,就是在處理人的事情。有句話說,「當你手上只有鐵鎚的時候,你會把所有東西都當成釘子對待」,你的觀點是什麼,就會影響你怎麼看待人、對待人。雖然不思考這議題也可以活下去,但如果想和人工作,釐清自己的觀點、價值觀裡潛在的矛盾,其實是相當重要的基本功。
記一則薦骨聲音的故事。
在人類圖二階的課裡,Joyce簡單的講到連接G中心和薦骨的15-5這條通道,可以用「城市的韻律」形容,讓我頓時明白,阿,原來是這樣。
很努力試圖走出情傷的朋友問我,我以前是怎麼走出來的。但關於我和N的故事,我總是說不好。也許裡面有些私密的事情,其實不想讓人知道,儘管那私密極度的平凡,就和他人的戀愛一樣,或像俗氣的電視劇八點檔一般。
用紐約運回來的鍋子煮菜。   時常想起在紐約的那半年日子,反反覆覆,能想到最貼切的一個詞是:「匱乏」。
今天幫朋友想申請研究所的研究計畫該寫些什麼,結果我比她還投入,甚至點開碩博士論文網開始查過去念那個所的人都寫過些什麼樣的論文。朋友看著我一陣瘋。 回家想想自己也笑了,怎麼會這麼投入阿,我就是個興趣很多的人,對很多事會感到好奇想了解,否則也不會念過那麼多科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陪孩子閱讀優質讀本!這次選讀《最後的北極熊》 . 第7章 艾波的決定——信任的建立 1. 故事聚焦於信任的重要性,不論體型大小。雖然北極熊體型巨大,但信任是雙方溝通的關鍵。 2. 艾波對北極熊說:「我覺得現在需要知道你的名字,乾脆就叫你「熊熊」好了。」 . 第8章
Thumbnail
↑最後的北極熊──什麼是冰帽? . 閱讀學知識! 最近閱讀「最後的北極熊」(有樂文創),了解到「冰帽」正在消失,這也是導致北極熊數量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什麼是冰帽?我們來查查資料,了解一下吧。 . 冰帽是什麼? 冰帽(Ice Cap)是一種巨型圓頂狀的冰層,覆蓋面積小於50,00
在追求工作生產力的同時,你想過從「飲食」出發嗎? 任何的工作生產力方法,都必須建立在良好的身體狀態之下,換句話說,好的身體素質,讓你有更多能量、以及更健康的心態能面對複雜的挑戰。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這本書的作者 Chris Bailey 花了一整年的時間,用自己的身體實驗了無數提高生產力的招數
書裡面提到很多提升專注力的方法,都非常的實用! 不過我自己一次沒辦法消化太多資訊,於是先記下三個最重要的,慢慢在生活中實踐並且內化成自己的能力。
Thumbnail
在這邊先跟各位坦白,其實我是一個對於心靈雞湯、自我成長類別書籍長期存有偏見的人。當我走進一間書店,絕對是會對一整排陳列在心靈成長架上的書籍不屑一顧,因為我覺得那種書通常很垃圾、拼拼湊湊一些似是而非的話語,就可以集結成冊販賣給大眾,看了好像得到什麼,實際上卻什麼都沒有。
Thumbnail
最近因為假放得比較多,多了一些空白的時間讓我開始思考一些關於人生的不同想法,甚至一面也在思考要轉職重回學術界。雖然距離「最後的演講」至今已經超過15年,但是這基於Randy Pausch(蘭迪·鮑許)最後的演講而撰寫整理而成的《最後的演講(The Last Lecture)》,令我深感啟發。
Thumbnail
有朋友問說「要怎麼自我覺察」、「如何更了解自己」等問題,這是個很棒的主題,因為認識自我是隨時進行的功課,不分歲數、無關處在哪個階段。 Heibon曾經分享過幾項自己努力執行的事情,例如將看過每本書摘錄自己的心得、隨身帶著一本小冊子,有靈感便自由書寫、100天練習,隱含想法可連結《原子習慣》核心概念
Thumbnail
市面上的生產力書籍大多專注於專案規劃和時間管理,但忽略了能量有限這一點。本書討論了工作品質的重要性大於工作時間長度,並介紹如何透過間歇性心流獲得好好休息。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作者以親身經歷的實驗方式來探討如何提高生產力,並提出了衡量生產力的簡單觀點。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陪孩子閱讀優質讀本!這次選讀《最後的北極熊》 . 第7章 艾波的決定——信任的建立 1. 故事聚焦於信任的重要性,不論體型大小。雖然北極熊體型巨大,但信任是雙方溝通的關鍵。 2. 艾波對北極熊說:「我覺得現在需要知道你的名字,乾脆就叫你「熊熊」好了。」 . 第8章
Thumbnail
↑最後的北極熊──什麼是冰帽? . 閱讀學知識! 最近閱讀「最後的北極熊」(有樂文創),了解到「冰帽」正在消失,這也是導致北極熊數量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什麼是冰帽?我們來查查資料,了解一下吧。 . 冰帽是什麼? 冰帽(Ice Cap)是一種巨型圓頂狀的冰層,覆蓋面積小於50,00
在追求工作生產力的同時,你想過從「飲食」出發嗎? 任何的工作生產力方法,都必須建立在良好的身體狀態之下,換句話說,好的身體素質,讓你有更多能量、以及更健康的心態能面對複雜的挑戰。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這本書的作者 Chris Bailey 花了一整年的時間,用自己的身體實驗了無數提高生產力的招數
書裡面提到很多提升專注力的方法,都非常的實用! 不過我自己一次沒辦法消化太多資訊,於是先記下三個最重要的,慢慢在生活中實踐並且內化成自己的能力。
Thumbnail
在這邊先跟各位坦白,其實我是一個對於心靈雞湯、自我成長類別書籍長期存有偏見的人。當我走進一間書店,絕對是會對一整排陳列在心靈成長架上的書籍不屑一顧,因為我覺得那種書通常很垃圾、拼拼湊湊一些似是而非的話語,就可以集結成冊販賣給大眾,看了好像得到什麼,實際上卻什麼都沒有。
Thumbnail
最近因為假放得比較多,多了一些空白的時間讓我開始思考一些關於人生的不同想法,甚至一面也在思考要轉職重回學術界。雖然距離「最後的演講」至今已經超過15年,但是這基於Randy Pausch(蘭迪·鮑許)最後的演講而撰寫整理而成的《最後的演講(The Last Lecture)》,令我深感啟發。
Thumbnail
有朋友問說「要怎麼自我覺察」、「如何更了解自己」等問題,這是個很棒的主題,因為認識自我是隨時進行的功課,不分歲數、無關處在哪個階段。 Heibon曾經分享過幾項自己努力執行的事情,例如將看過每本書摘錄自己的心得、隨身帶著一本小冊子,有靈感便自由書寫、100天練習,隱含想法可連結《原子習慣》核心概念
Thumbnail
市面上的生產力書籍大多專注於專案規劃和時間管理,但忽略了能量有限這一點。本書討論了工作品質的重要性大於工作時間長度,並介紹如何透過間歇性心流獲得好好休息。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作者以親身經歷的實驗方式來探討如何提高生產力,並提出了衡量生產力的簡單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