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Self-Help 閲讀 ③ | #僧人心態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的人生不斷,不斷被追趕。小時候被要求聽話伶俐、上學時被要求可也表現優異、升學時要選擇符合社會價值觀的學校的科系、離開學校後被社會規範束縛、打開社交媒體就要面對鋪天蓋地的炫耀攀比。如果想要學習逃離俗世,也未必真的要出家茹素,學習佛係僧心,學會克服負面情緒,減少焦慮,過有意義的人生。
《僧人心態》這本書,作者Jay Shetty是定居倫敦的印度人,畢業資名牌大學、擁有年薪百萬的高職,是社會價值觀認定的成功人士。某次講座,作者被主講僧人的睿智和自信吸引,之後就多次到印度的寺廟道場學習,之後更是辭去工作,潛心修行整整三年,之後重返社會,在網上分享僧人經驗,成為一名網紅。
作者在這本書裡,把他在道場裡修煉的習慣、感悟的真理、與其他僧侶的互動,帶回俗世分享給大眾。本書分成三個章節,也是鍛煉僧人心態的三個階段:
1️⃣放下。教我們分辨與處理負面的情緒,過著有意圖的人生。
2️⃣成長。教我們活出有目的的習慣,學習抽離我執的心裡狀況。
3️⃣付出。教我們感恩的重要性,建立好的人際關係以及為所有人服務的態度。

📝僧心與猴心
僧人的英文monk,作者用monkey作僧心的對立面。如何定義你自己有沒有猴心,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是否愛抱怨、比較和批評?
❓你是否容易為小事分心?
❓你是否待人對己都苛刻專權?
❓你是否容易擴大負面心態?
❓你是否容易被憤怒和憂慮掌控?
❓你是否只做讓自己感覺舒服的事?
作者說,人平均一天會有七萬多個雜念,每一個念頭,就像是一根樹枝,我們的猴心漫無目的在這些樹枝間擺蕩。這些念頭通常是恐懼、憂慮、負面思想和壓力:
💭這星期的工作會發生什麼事?
💭晚餐該吃什麼?
💭今年度假的錢存夠了嗎?
💭伴侶為什麼遲到五分鐘?
💭我為什麼要來這裡?
這些都是值得回答的真實問題,但要是在一根又一根的樹枝、一個又一個念頭之間擺盪不定,是無法解決的。
作者修行的老師就教他們練習一星期不抱怨、攀比或批判,並統計破戒的次數,這項練習的目標是要我們對這些日常不自覺的惡習有更高的覺察力,希望逐日遞減這種負面情緒。
我們也可以表列日常的負面思想,並思考這些情緒從何而來。
「是在批判人家的外表嗎?你有用同樣嚴格的標準批判自己嗎?你抱怨工作上的不如意,卻忘了評估自己對這個狀況有多少貢獻嗎?」

📝濾除雜音審視自我
作者也不是一路順風,他決定修行時,也承受社會不少質疑,擁有高薪厚職看似人生勝利組的生活,幹嘛好端端地進入道場。
他的朋友覺得他是個失敗者,認為他放棄現有工作後,以後都找不到工作了。
但作者態度很佛系,認為當一個人力排眾議、過上最真實的生活時,人際關係固然會受威脅,但久而久之會發現,失去關係是值得面對的挑戰,因為在僧人心態中,父母和朋友的聲音,並不是左右個人決定的最重要準則。
作者認為,人的一生平均要花十一年在電視和社交媒體上,就算你是隨心看,但你花在上頭的時間卻反映了價值觀。
你交談的人、觀看的節目、花時間做的事,這些來源都會推動你的價值觀和信念。如果你不質疑你的價值觀,就任由外界來形塑你,跟著大勢那麼做、那麼擺佈。
如果想要過屬於自己的人生,建立有意義生活的唯一方法,就是濾除雜音,攝心內觀。這是建立僧人心態的第一步。

📝謙卑: 謹記錯誤 忘記成就
作者說,如果要擺脫「我執」,就要記住兩件事,忘記兩件事。
⭕️記住
▪️對他人做過的壞事
▪️別人對我們做過的好事
專注於自己做過的壞事,會迫使我執記得自己的不完美,並懺悔過錯;記住別人為我們做過的好事,會讓我們以謙卑之心,面對自己需要別人的事實,並且對收到的禮物的善舉,心懷感恩。
❌忘記
▪️我們做過的好事
▪️他人對我們做的壞事
念念不忘自己的善行,讓我執不斷增長,因此做過好事不要一直掛在嘴邊。同時,我們也要放下別人對我們的不好。這並不表示我們要與傷害自己的人成為好朋友,但心裡窩藏憤怒和怨恨,會使我們把關注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會以更廣闊的視野看待一切。

📝T.I.M.E. 練習
作者建議減少攝取海量資訊左右價值觀之外,也倡導在日常生活中嘗試T.I.M.E. 練習:
Thankfulness 感恩 / 每天對一個人、地方或事物表達感恩。
Insight 洞見 / 透過閱讀報紙、書籍或收聽播客獲得洞見。
Meditation 靜心 / 用十五分鐘獨處,做呼吸練習、觀想,或唱誦靜心。
Exercise 運動 / 僧人會做瑜伽,但我們可做一些基本的肢體伸展或健身。
每天花點時間回想這一天讓人感恩的瞬間,堅持這個習慣,就能增加幸福感,對自己或他人的善行、善果,心生歡喜。
這本書沒有過多的說教,也沒有鋪天蓋地的宗教色彩。Jay Shetty的文筆充滿僧人智慧,看完後覺得自己集合了猴心的所有特點,消除心中的戾氣,希望每一天進步一點,早日培養僧人心態。
FB: www.facebook.com/dayoffwellspent
IG:www.instagram.com/dayoffwellsp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書只是先釐清資本與債務的概念,讓初出茅廬的菜鳥們不要本末倒置,不過想要發家致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富爸爸,可能需要更加努力。
吳曉樂出新書了,是另一本長篇小説,《#我們沒有秘密》,比兩年前的《#上流兒童》來得厚。這是一本顛覆三觀,猜不出結局的故事。 《我們沒有秘密》書寫一對夫妻的故事,律師丈夫范衍重,因妻子吳辛屏一夕間消失,所以展開調查,偏偏這名律師曾有家暴疑雲,因此被懷疑是兇手。範律師在抽絲剝繭的過程中,重返妻子長大的小
歲末時看書局的年度暢銷榜,還有其他書友的閱讀書單,發現《原子習慣》、《僧人心態》、《超速學習》等等Self-help系列的書出鏡率超高,暢銷又叫好。 我過去主要涉獵散文、小說和社會科學領域書籍,不太注意個人成長的暢銷書,不過一本大家都看過,看了也稱讚的書,我卻沒看過,自覺慚愧。新的一年,我決定閱讀系
本書只是先釐清資本與債務的概念,讓初出茅廬的菜鳥們不要本末倒置,不過想要發家致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富爸爸,可能需要更加努力。
吳曉樂出新書了,是另一本長篇小説,《#我們沒有秘密》,比兩年前的《#上流兒童》來得厚。這是一本顛覆三觀,猜不出結局的故事。 《我們沒有秘密》書寫一對夫妻的故事,律師丈夫范衍重,因妻子吳辛屏一夕間消失,所以展開調查,偏偏這名律師曾有家暴疑雲,因此被懷疑是兇手。範律師在抽絲剝繭的過程中,重返妻子長大的小
歲末時看書局的年度暢銷榜,還有其他書友的閱讀書單,發現《原子習慣》、《僧人心態》、《超速學習》等等Self-help系列的書出鏡率超高,暢銷又叫好。 我過去主要涉獵散文、小說和社會科學領域書籍,不太注意個人成長的暢銷書,不過一本大家都看過,看了也稱讚的書,我卻沒看過,自覺慚愧。新的一年,我決定閱讀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懶惰大師說,當我們感到生活過得不快樂時,通常會牽涉到一個我們很難察覺到的「應該」或是「想要」、「需要」、「一定」......,這些類「應該」們,讓我們評斷自己和他人,造成壓力。對治這個症頭的方式,就是看著他們,當他們被看見,他們就會失去力量。 《懶,讓你變更好》,發懶還可以變更好?看到這樣的書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僧人心態》Think Like A Monk: Train Your Mind for Peace 作者是被稱為數位時代心靈導師的傑‧謝帝,在本書要帶我們擁抱「僧人心態」,一步一步的引導我們去訓練自己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生活。👇🏻 1️⃣認識自己:身分認同 ✨用「猴心/僧心」的差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一位經濟學家的森林修行智慧,探索如何面對人生的挑戰。作者指出重要觀點:覺察念頭、人際關係的思考、內心寧靜的追尋。文章還提到冥想、放下念頭以及如何面對人生起伏等議題。
Thumbnail
……回想起自小所受的教育總是在教導我們建立分別心,告訴我們人類為尊,動物畜生為卑;教我們區分什麼是害蟲、什麼是益蟲,而害蟲會傷害我們的安全利益,一定要將牠撲殺消滅。因此,以前的我,蚊子叮我也打,螞蟻咬我也殺,看到蟑螂絕不放過,自私的只為維護保障自身的安全利益,殘忍的不顧眾生痛苦與安危。……
Thumbnail
《佛王誓約》在講述殊勝的伏藏,這樣的一本寶典相當重要。如果以前我們犯下諸如此類的罪業,現在知道造下這麼大的錯誤,就不要光陷在情緒裡。很多人知道犯錯了、做錯,就開始情緒化,心情盪到谷底,自暴自棄,人格偏差等,這些都是多的。做這麼多神經兮兮的假動作幹什麼?情緒化動作幹什麼?這些都多的,一件都不必做。
Thumbnail
作者一個想不開,放手西方聯合國經濟研究人員的頭銜就跑去泰國當和尚。書中有很大篇幅在描述他當森林僧人中所聽到的講課與感悟,更描述為何森林僧人的修行要這麼做的理由。而這些當年的「想不開」也成為了他生命中最寶貴的養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人家花了二十年功夫所得到最珍貴的感悟吧!
Thumbnail
懶惰大師說,當我們感到生活過得不快樂時,通常會牽涉到一個我們很難察覺到的「應該」或是「想要」、「需要」、「一定」......,這些類「應該」們,讓我們評斷自己和他人,造成壓力。對治這個症頭的方式,就是看著他們,當他們被看見,他們就會失去力量。 《懶,讓你變更好》,發懶還可以變更好?看到這樣的書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僧人心態》Think Like A Monk: Train Your Mind for Peace 作者是被稱為數位時代心靈導師的傑‧謝帝,在本書要帶我們擁抱「僧人心態」,一步一步的引導我們去訓練自己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生活。👇🏻 1️⃣認識自己:身分認同 ✨用「猴心/僧心」的差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一位經濟學家的森林修行智慧,探索如何面對人生的挑戰。作者指出重要觀點:覺察念頭、人際關係的思考、內心寧靜的追尋。文章還提到冥想、放下念頭以及如何面對人生起伏等議題。
Thumbnail
……回想起自小所受的教育總是在教導我們建立分別心,告訴我們人類為尊,動物畜生為卑;教我們區分什麼是害蟲、什麼是益蟲,而害蟲會傷害我們的安全利益,一定要將牠撲殺消滅。因此,以前的我,蚊子叮我也打,螞蟻咬我也殺,看到蟑螂絕不放過,自私的只為維護保障自身的安全利益,殘忍的不顧眾生痛苦與安危。……
Thumbnail
《佛王誓約》在講述殊勝的伏藏,這樣的一本寶典相當重要。如果以前我們犯下諸如此類的罪業,現在知道造下這麼大的錯誤,就不要光陷在情緒裡。很多人知道犯錯了、做錯,就開始情緒化,心情盪到谷底,自暴自棄,人格偏差等,這些都是多的。做這麼多神經兮兮的假動作幹什麼?情緒化動作幹什麼?這些都多的,一件都不必做。
Thumbnail
作者一個想不開,放手西方聯合國經濟研究人員的頭銜就跑去泰國當和尚。書中有很大篇幅在描述他當森林僧人中所聽到的講課與感悟,更描述為何森林僧人的修行要這麼做的理由。而這些當年的「想不開」也成為了他生命中最寶貴的養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人家花了二十年功夫所得到最珍貴的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