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失憶:邱顯洵的紀實漫畫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撰文/紀偲涵

2020年,邱顯洵出了他第二本漫畫作品《手繪台灣關鍵字:畫說1940-2020》(以下簡稱《手繪台灣關鍵字》),距離上一本《手繪台灣四百年史》,已經過了三年。這本新作,仍舊以幽默的文字與圖像,刻劃曾在台灣這座小島裡發生的種種深刻、嚴肅,或者哀傷的故事。敏感一點的讀者,只要翻個幾頁,就能辨認出在他作品裡流淌的諷刺漫畫的血液。不過,不同於三年前,全然地以回望的姿態創作,這次,他畫的歷史離我們很近。

從1940年政權轉移開始,一路畫到了2020年,書的後半幾乎與現實的變化並行著走。講述近代史,好像也使他作品裡一貫的精闢史觀、高政治敏感度,顯得特別令人惴惴不安了起來。書裏提到的許多政治人物、歷史事件的當事者,好多都還在世,甚至還在政局裡,即便在已然算是民主的台灣,這些議題也不是所有人都敢碰。可他碰了,也出版了。

不見其人,還以為他是那種說話犀利、砲火十足的創作者。但一見他本人,就知道,他完全不是這個類型,反而非常溫緩沉穩。「原本是交給一間大的出版社幫忙出版,考量到這次的主題比較敏感,想著還是別讓人家為難,所以才沒有和他們合作。最後,找到了由一群年輕人新創的大寬文化一起。」談到政治敏感,他沒將話題繞掉,只是平順地交代了原委。字裡行間,透露出一股展露自己觀點的誠懇以及對他人的體貼。

只有思考周延的明白人,才能那麼簡單地就回答完了。因為只需直接說、好好說。本來,所謂「高政治敏感」,通常都不是什麼見不得光的地雷,只是人們總閃著、繞著,才搞得人心惶惶的。對創作者而言,不過就是關心所處的世界,用擅長的媒材,發表自己的想法。

整場座談,邱顯洵都是如此。不太花哨,不疾不徐地詳細回答主持人的每個問題。不需發言時,他會稍微改變自己的坐姿,靠近正在說話的人側耳傾聽;偶爾,有觀眾路過,他會安靜地向他們點頭招呼。其餘時候,他就張著那雙大眼,專注地盯著周遭。


raw-image
那種考試不考的歷史,才難

年少時期,邱顯洵看了國島水馬的《台灣漫畫年史》(註1)。這兩位生長年代相隔甚遠的創作者,因為作品的流傳,感性的頻率接通了。 「我很受啟發。他好像在用他的畫、他的每一個筆觸來告訴我,我所錯過的時代。」談起自己的創作歷程,他將記憶回溯到與國島水馬作品相遇的那一刻。那本書點明了他心中對歷史的嚮往。

解嚴了之後,他遠赴巴黎求學,意外地在室友的書堆裡挖到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而大受震撼。原來,歷史不只有教科書裡教導的那一種版本。所以,之後他與史明相識,看見史明家裡那本尚未完成的台灣歷史漫畫,才那麼興奮。覺得沒畫完太可惜,他提議畫完這本《手繪台灣四百年史》。一畫下去,才知道,台灣的歷史圖像是一個問號。很多描述古老台灣的資料都遺失了,搜集不易。「當我想畫一張西拉雅人的漫畫,才發現,現在的人對當時的庶民生活一無所知。他們穿怎樣的衣服?留什麼髮型?如何生活?這些都要一一重新考證。」漫畫看起來有趣輕鬆,實際工程這麼繁瑣。

不談那麼久遠的故事,《手繪台灣關鍵字》就比較不難了嗎?也不是,難的地方不一樣。一來,部分創作時間與歷史的發生並行,中間的突發大事(如二月李登輝總統逝世,六月港區國安法通過)都是一面畫,一面發生,一面插進書裡。二來, 如今要重新面對台灣的這段歷史,最直接的阻礙,就是白色恐怖時期所帶來的歷史斷裂。個人故事被壓制,被單一敘事取代,就算找到了個人生命故事的史料,也不是就如文件檔案,全都收錄進去就完成了。整理的時候,還得考慮要用什麼史觀出發。

在這點上,這次座談的與談人,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也聊到:「以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來說,要投入資源的地方,是對抗獨裁者的記憶,而不是保存獨裁者的記憶。台灣的轉型正義做得比較晚,到現在,我們都還在面對如何清除威權象徵的問題。」歷史紀實處理起來繁瑣,在我們這樣特殊的島嶼裡,更是需要推敲。這才知道,為什麼邱顯洵給人感覺那麼周延,那麼耐心。畢竟若只是時事輿論,不吐不快,根本做不來。

raw-image
我是誰?意義是什麼?

聽到後來,他平時不易察覺的自律與嚴格,漸漸從溫和的外表之下顯現出來。「時事漫畫的創作者,必須對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有所關注。這樣,我才會知道我是誰,我在做什麼。創作對我來說不僅是畫圖,而是我透過不斷畫,不斷思考。」被問到平日的創作養分,他用生活的「優先次序」來回答:畫圖總是第一位,其次是看新聞與國際事件的討論。

他在《手繪台灣關鍵字》的自序裡,引用了黑格爾的名言:「無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為他將面對完全黑暗的世界。」這份對周遭環境的關注、對自己與其中關係的思索、對自我的存有的提問,已然不僅是好奇而已。「我是誰?」他將這個問題,時刻放在心上,成為了一種戒慎恐懼,對創作者來說,也是一種激勵。

每當他搞清楚了自己,拿起畫筆,就又意識到自己正在對所處的時代下評語。身為一個成熟的創作者,他深知,自己的公眾話語權是附加在畫筆上的無形重量。「我覺得漫畫不單純只是為了娛樂,也不僅是取悅。我期許自己在做的,是更深入人心的紀錄。」一想到作品出版後要對觀眾負責、要禁得起時代的檢視,他那股嚴肅的自我要求就更一絲不苟。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職人就是,你知道這世界上不缺你一張圖。

將自己定位成「紀實漫畫職人」,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就是因為沒什麼人在做類似的事,只好自己取一個,引導觀眾大概了解。但聽他分享創作過程的細節,也覺得,這個名字取得滿貼切。他的自我要求與每天的鑽研磨練,醞釀出了自成一套的見解。看待圖文與歷史題材創作,他從經驗裡累積想法。

比方,在他的創作裡包含了圖像生產、敘事性、時代印記、歷史價值⋯⋯多種面向。要如何顧全每個特質;拿捏平衡;將它們堆疊成層次;每一層次間要怎麼配置,都是技術。「如果你有圖庫的概念,你就知道,這世界上其實不缺你一張圖。」畫好,只是基本而已。他也說自己不常教授繪畫技巧,那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色,這些都可以發展成專長的畫法。「有些人創作用底片,有些人創作用音符,有些人創作用畫布,但我選擇圖像,作為一種政治想法的延展。」終歸還是對自己、對適用媒材,更重要的,對「創作」這個行動的認識。

再來,想做的內容是比較沒有娛樂性的、題材比較沈重的,表現手法就需要處理。「比起文字,圖像的流通速度快。但文字有文字的力量,兩者可以相輔相成。」不將圖像和文字視為對立面,而將作品視為一個綜合的表達介面,融合兩者的優勢。

raw-image
一把打開思辨的鑰匙

陳館長分享,2018年南非前大法官 Albie Sachs 來到台灣,曾跟他說過:「藝術的介入是南非後種族隔離時代最重要的工作。透過藝術,打開了思辨以及討論的空間。」無論是當初史明想將《台灣人四百年史》的厚重內容化成小本漫畫;或是最近轉型正義的實踐,台灣誕生了更多以歷史為題材的桌遊、繪本,都是想將這些閱讀起來門檻較高的內容,轉譯成好入口的形式。這份工作,不只將硬的內容用軟的手法表現而已。

重點是什麼?怎麼打開?陳館長說:「不論是任何創作形式,都要有知識與實踐上的模組概念。也就是這些歷史事件,在這個介面上,要被放到什麼脈絡來閱讀。」談到梗圖、迷因圖,這些政治圖像的生產,雖在網路上快速流通,但是一旦被抽離了歷史事件的脈絡,往往不是成為相互溝通的工具,而成為了出征討伐的武器。因此,精簡化的歷史敘事,要怎麼設計佈局、如何被閱讀,才是不至於流落成娛樂消費的關鍵。

邱顯洵說,《手繪台灣關鍵字》在設計上以每個年代的個別歷史事件點狀呈現,主要是想引起讀者對那些沒被普遍討論的歷史事件的關注。「這還是我的史觀,你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這本書,重新建立自己的觀點。」他希望,這樣的設計不只是另一版本的歷史敘事,更能成為一種邀請、一把鑰匙,讓讀者透過練習歷史判斷,開啟自我探索的興趣。

raw-image
拉出一條回望過去的路徑

參與選舉文宣工作,邱顯洵常被調笑是「吃選舉飯的」。但選舉工作對他來說,是更積極地想做些什麼的一種方式。2000年~2020年間,書中收錄的21張圖,就是他親身活過,參與進台灣歷史的年代。

從第一本書與史明一起工作,他就更喜歡和史明討論日常生活。「他曾經歷一大段台灣歷史。我試圖在他身上,找到台灣人某個時期的生活風貌。」比起討教歷史知識,他更傾向以觀察的方式來搜集創作資料。所謂歷史,終究還是一段段生命史所交織而成。如果歷史的詮釋少了人的生命敘事,就沒了溫度,也顯得不真實了。

同時,選舉工作鍛鍊了他對政治的敏銳度。回顧過去,他看見這20年來台灣面臨了許多劇變,到現在都還左右著我們的命運。到最後,那些成為歷史事件的,在當時看來可能就是一件小事。這份體會,促使他想讓自己的作品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一年出版。

無論是疫情之後的全球性影響;中國經濟崛起後民主衰退的趨勢;以及中美緊張關係的延續,都使整體局勢將迎來大轉變。再者,媒體的發展牽動了後真相時代的來臨。當訊息的流通變得更為簡易、快速,大眾追求真相的需求逐漸轉移到感受上。於是,資訊接收形成「信者恆信,不信者不信」的局面。這些都正顯示著:在討論局勢時,我們還沒有辦法透過互相檢視達成共識,仍缺乏一個完善的溝通平台。

在這樣多重的困境中出這本書,就是想拉出一條回顧過去的路徑。從這條路徑裡,重新找到一些線索,能夠幫助釐清當下。

raw-image

(註1)國島水馬,本名國島守。日本愛知縣人,台灣日治時期東洋畫家、漫畫家。在台時期,曾在《台灣日日新報》擔任漫畫記者,於報刊上發表諸多諷刺漫畫作品。


raw-image


博客來:https://pse.is/w4v8v 金石堂:https://pse.is/tws7f MOMO:https://pse.is/wault 誠品:https://eslite.me/ury3q 讀冊:https://pse.is/ukq5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寬文化的沙龍
3會員
4內容數
大寬文化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6/09
每日帶便當思考菜色是一個課題,想要有點變化,但變太多怕備料就來不及,或者購買太多食材與醬料消耗不完,如何在一個基礎上做點小改變,又可以有新風味
Thumbnail
2021/06/09
每日帶便當思考菜色是一個課題,想要有點變化,但變太多怕備料就來不及,或者購買太多食材與醬料消耗不完,如何在一個基礎上做點小改變,又可以有新風味
Thumbnail
2021/06/07
馬告是泰雅族對山胡椒的名字,味道是胡椒、薑味帶有檸檬的香氣,常用來煮湯、醃菜與炒菜,不得不說其中的檸檬香氣很適合夏天,拿來醬油燉雞也能帶來清爽。熱熱吃、涼涼吃都很推薦。
Thumbnail
2021/06/07
馬告是泰雅族對山胡椒的名字,味道是胡椒、薑味帶有檸檬的香氣,常用來煮湯、醃菜與炒菜,不得不說其中的檸檬香氣很適合夏天,拿來醬油燉雞也能帶來清爽。熱熱吃、涼涼吃都很推薦。
Thumbnail
2021/03/23
這不是一種刻意,對我而言雙語是必然的。我們雖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卻因處於交通樞紐,而在歷史上從未缺席。如果,我們已經常出現在別的國家的歷史中,那今天,我們要說自己的故事,必然要用一個溝通上障礙較小的表達方式。
Thumbnail
2021/03/23
這不是一種刻意,對我而言雙語是必然的。我們雖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卻因處於交通樞紐,而在歷史上從未缺席。如果,我們已經常出現在別的國家的歷史中,那今天,我們要說自己的故事,必然要用一個溝通上障礙較小的表達方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由於人會離世、記憶會被遺忘,文字紀錄、圖畫等實體物件,就成了傳遞歷史的最佳載體,而黃琪惠這本由論文改編而成的《戰爭中的美術:二戰下臺灣的時局畫》,則提供了讀者以圖畫為窗口,觀看這段歷史的新視角。
Thumbnail
由於人會離世、記憶會被遺忘,文字紀錄、圖畫等實體物件,就成了傳遞歷史的最佳載體,而黃琪惠這本由論文改編而成的《戰爭中的美術:二戰下臺灣的時局畫》,則提供了讀者以圖畫為窗口,觀看這段歷史的新視角。
Thumbnail
文/張靜宜 朴建雄是一位擅長描繪韓國現代史創傷的圖像小說家。朴建雄為何獨鍾於韓國歷史題材?他揭開了哪些被遺忘的人、事、物?什麼契機讓他走上圖像創作之路? 前言 朴建雄[1]是一位擅長描繪韓國現代史創傷的圖像小說家。描繪的題材包含:20世紀初朝鮮遭受帝國主義侵略時期,為國家獨立奮鬥的愛國志士
Thumbnail
文/張靜宜 朴建雄是一位擅長描繪韓國現代史創傷的圖像小說家。朴建雄為何獨鍾於韓國歷史題材?他揭開了哪些被遺忘的人、事、物?什麼契機讓他走上圖像創作之路? 前言 朴建雄[1]是一位擅長描繪韓國現代史創傷的圖像小說家。描繪的題材包含:20世紀初朝鮮遭受帝國主義侵略時期,為國家獨立奮鬥的愛國志士
Thumbnail
就如同其書名 《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 真的在講小說外的作家故事 朱宥勳為本書作者用「評傳」的寫法。 一邊以介紹作家的生平故事,一邊以自己的觀點來評析影響作家人生的關鍵時刻。 台灣從日治時期到戒嚴時期,文學史經歷哪些浪潮,代表的作家有哪些 這本書會一一介紹~
Thumbnail
就如同其書名 《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 真的在講小說外的作家故事 朱宥勳為本書作者用「評傳」的寫法。 一邊以介紹作家的生平故事,一邊以自己的觀點來評析影響作家人生的關鍵時刻。 台灣從日治時期到戒嚴時期,文學史經歷哪些浪潮,代表的作家有哪些 這本書會一一介紹~
Thumbnail
教學或是寫論文,需要了解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或是某位台灣文學作家的事跡,可以查閱哪些書呢?除了葉石濤、陳芳明、劉登翰、宋澤萊等人編寫的台灣文學史相關書籍,以下提供三本書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教學或是寫論文,需要了解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或是某位台灣文學作家的事跡,可以查閱哪些書呢?除了葉石濤、陳芳明、劉登翰、宋澤萊等人編寫的台灣文學史相關書籍,以下提供三本書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前言:我與台灣文學相識之路 上個月完成一個累人的案子後跑去台南浪流連幾天,第一次認真逛了臺灣文學館,深受感動之餘在館內販賣部翻到這本朱宥勳寫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被其幽默而真誠的文筆給吸引,後來就把它讀完了。 本書所提到的九位小說家,我原本只聽過三位:鍾肇政、鍾理和、葉石濤,其他完全沒聽過,而
Thumbnail
前言:我與台灣文學相識之路 上個月完成一個累人的案子後跑去台南浪流連幾天,第一次認真逛了臺灣文學館,深受感動之餘在館內販賣部翻到這本朱宥勳寫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被其幽默而真誠的文筆給吸引,後來就把它讀完了。 本書所提到的九位小說家,我原本只聽過三位:鍾肇政、鍾理和、葉石濤,其他完全沒聽過,而
Thumbnail
以推理、懸疑的手法進行一段又一段的跨時空敘事,再透過故事來顯映出活生生的歷史,這是《陳澄波密碼》這部歷史小說的特色,更重要的是,不只是畫家的生命,他的許多畫作成為了敘事的核心,這給我們一個看待歷史的雙重視角:不只故事可以說歷史,繪畫也可以映照歷史。
Thumbnail
以推理、懸疑的手法進行一段又一段的跨時空敘事,再透過故事來顯映出活生生的歷史,這是《陳澄波密碼》這部歷史小說的特色,更重要的是,不只是畫家的生命,他的許多畫作成為了敘事的核心,這給我們一個看待歷史的雙重視角:不只故事可以說歷史,繪畫也可以映照歷史。
Thumbnail
《發現台灣》打開歷史•走出未來(一六二0~一九四五)上、下冊 📝整理書櫃的時候,翻出了這二冊書,即使過了三十年,依然是值得收藏的作品。 為什麼要回頭看看呢?(為什麼要讀歷史呢?) 就像我們人生的經歷一樣,不同的時段,或許會有不同的體悟,這個時候再回過頭看,就能發現當時沒有覺察到的,可以對照和理解「
Thumbnail
《發現台灣》打開歷史•走出未來(一六二0~一九四五)上、下冊 📝整理書櫃的時候,翻出了這二冊書,即使過了三十年,依然是值得收藏的作品。 為什麼要回頭看看呢?(為什麼要讀歷史呢?) 就像我們人生的經歷一樣,不同的時段,或許會有不同的體悟,這個時候再回過頭看,就能發現當時沒有覺察到的,可以對照和理解「
Thumbnail
如果問你台灣的小說家有誰,你能說出幾個呢?這本《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聚焦於戒嚴時代,談談這些你可能聽過卻不甚熟悉的台灣作家們。
Thumbnail
如果問你台灣的小說家有誰,你能說出幾個呢?這本《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聚焦於戒嚴時代,談談這些你可能聽過卻不甚熟悉的台灣作家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