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不可見成為可見—以圖像小說寫歷史的朴建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文/張靜宜

朴建雄是一位擅長描繪韓國現代史創傷的圖像小說家。朴建雄為何獨鍾於韓國歷史題材?他揭開了哪些被遺忘的人、事、物?什麼契機讓他走上圖像創作之路?


前言

朴建雄[1]是一位擅長描繪韓國現代史創傷的圖像小說家。描繪的題材包含:20世紀初朝鮮遭受帝國主義侵略時期,為國家獨立奮鬥的愛國志士、韓戰(1950-1953)時期被統治者坑殺的黎民百姓,以及二戰後,國家建立初期的政治清算、20世紀70年代的白色恐佈、打壓民運等等國家暴力。他的漫畫為特定歷史時期的人物立傳、挖掘教科書上看不到的現代歷史內容。朴建雄為何獨鍾於韓國歷史題材?他揭開了哪些被遺忘的人、事、物?什麼契機讓他走上圖像創作之路?


從美術青年到社會運動參與者

朴建雄 (박건웅1972-)畢業於弘益大學西畫系。他對於韓國晦暗的現代史感興趣,學生時期他發現,韓國的近代史裡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事件,官方出版的史書裡,對於特殊事件不是簡短描寫就是刻意遺漏,他對威權統治者所編寫的歷史感到懷疑。整個大學期間,不斷閱讀相關書籍、尋找答案。因此從事圖像創作之後,繪製的主題大多圍繞著韓國近代史中悲慘的事件展開。1991 年,朴建雄就讀於大學期間,政治事件層出不窮,社會上出現一股憤怒的風潮。大學生上街抗議不斷高漲的學費、抗議的焦點還包括揭發政府一系列干預大學體制的伎倆。

他回憶在大學時認識一位外校生,兩人結成好友,經常一起徹夜飲酒、暢聊。他自嘲地說,就讀美術系期間,自己根本沒有完成過半張圖畫。 不過,他的想法與才華,全都表現在抗議活動的漫畫和標語上。後來好友在一場抗議集會中遇害。朴建雄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已也身處險境,他早已被警方列入黑名單。然而,這個威脅並未澆熄早已在他身上點燃的抗議火焰。

服兵役期間,他開始構思與現代史相關的作品,一個關於游擊隊的題材。儘管思緒澎湃,但「難以形諸筆墨」,因為在軍隊裡,他被視為異議份子,被禁止擁有筆、紙和繪畫的自由。儘管如此,他還是設法將腦海中的構想偷偷的畫下來、並裝入防水袋裡,藏在營區的某個洞穴。因為全心構思作品,使得他能夠能抵抗軍隊中對他的種種霸凌[2] 。


回到歷史的特定時期

對朴建雄來說,圖像小說是一種工具,是他的傳聲筒。朴健雄繪畫的驅動力來自他對時事的精熟掌握和一股強大的信念。朴建雄涉及的主題十分沈重,他的創作聚焦於韓國痛苦的現代史,包含解放[3]後 的政治清算和韓國戰爭(1050-1953)時期的內容。民眾對於上述時期重大歷史事件的來攏去脈所知有限,雖然書寫歷史人物誌或歷史事件看起來容易處理,但是幽暗的歷史不堪揭露,尤其,表述的視角該如何拿捏,才能發人深省。醞釀歷史故事的同時,他在書店裡見到了亞特・史畢格曼的《鼠族》,從中學習了敘事的方法。

朴建雄的登壇之作為描述韓戰游擊隊的《花》(圖1a、圖1b),後續發表了描述韓戰時美軍屠殺平民的《老斤里故事》(圖2a、圖2b、)、描寫濟州4•3事件的《鴻的故事》。《野獸的時間》記錄了民主主義鬥士被刑求逼供的經過 。《某棵白蠟樹的記憶》(圖3)與《那年春天》(圖4)均為白色恐怖相關議題之作品。《阿里郎》為人物傳記,講述20世紀初,海外革命者為國家獨立奔走的故事。《濟始的故事》根據獨立運動家楊宇朝、崔善嬅夫婦的日記而繪製,講述在上海韓國臨時政府組織下活動的革命者坎坷的生活。

圖1a《花》韓文版封面 圖1b《花》法文版封面

圖1a《花》韓文版封面 圖1b《花》法文版封面

圖2a《老斤里故事》韓文版封面 圖2b《老斤里故事》法文版封面

圖2a《老斤里故事》韓文版封面 圖2b《老斤里故事》法文版封面

圖3《某棵白蠟樹的回憶》封面

圖3《某棵白蠟樹的回憶》封面

 圖4《那年春天》封面

圖4《那年春天》封面

上述歷史題材,依時間序列可概分為,20世紀初日本帝國擴展期朝鮮人在東亞活動的足跡、二戰結束美國軍政廳時期的白色恐佈、1950年代初的內戰(韓戰)、1970年代的獨裁專政與近年來的轉型正義。從這些題材裡依稀可見殖民與後殖民的痕跡。台灣與韓國在帝國主義擴張的20世紀初,遭逢了相似的歷程,朴建雄的圖像詮釋喚醒韓國民眾對歷史的失憶,對台灣而言,上述作品是有待開發的議題。以下介紹兩部與帝國主義擴張和白色恐佈相關之作品:《阿里郎》與《那年春天》。


殖民抵抗:《阿里郎》革命者短暫的一生

《阿里郎》(圖5)是一部關於韓國海外革命者金山 [4](김산1905-1938)的作品。原著作者海倫・斯諾(Helen Foster Snow1907-1997)。金山的故鄉位於平安北道(現今北韓境內),彼時,日俄戰爭方結束。不久,日本挾戰勝國之姿,合併朝鮮。15 歲時金山決定為國家獨立而奮鬥,他成了革命者,浪跡海外,遊走於日本、滿洲、上海、廣東和延安,他夢想通過中國革命實現朝鮮獨立。偶然的機遇,在延安認識了美國記者海倫,斯諾,金山向她講述韓國獨立人士的處境。1938年金山失蹤。1941年,海倫・斯諾以筆名:尼姆・威爾士(Nym Wales)在美國發行了這部以金山為題材的口述傳記,此書後來翻譯成中文、日文、韓文等多種語言,在韓國戒嚴時期,被列為禁書的《阿里郎之歌 [5]》是地下讀書會裡高人氣的書目。金山火花一瞬熱烈燃燒的生命,成了年青人的楷模。通過此書,韓國人看見不為人知的抗日獨立運動史。

圖5《阿里郎》

圖5《阿里郎》


日本殖民朝鮮時期,若干日本特務躲藏在中國,追捕、殺害朝鮮的獨立活動人士,或者綁架吸收為間諜。金山為了逃避日本監視而進入剛成立不久的黃埔軍校。韓國的海外獨立運動大致分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該與共產黨合作或國民黨,或是獨立謀求方法?各派齟齬不斷、分分合合。可惜,來不及看到祖國獨立,金山遭到誣陷,殞命異鄉,三十多歲的生命如火花消逝。

在韓國民主風氣未開之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獨立活動家和革命者不受待見,遭到嚴重歪曲和抹黑。而在朝鮮,與民族主義者、韓國勞動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的革命者也被刻意抹煞。積弱之國的革命者,在毫無資源之下,不斷地尋求與海外勢力合作共生,命運讓他們遭受如此尷尬的境遇,他們的生命輕如鴻毛,存在與消逝無人知曉。海倫・斯諾紀錄了大時代的人物小傳。朴建雄的漫畫再一次喚醒這個故事,在國際局勢詭譎的現當代,朴建雄的圖像小說《阿里郎》深具歷史價值,金山口述的歷史,涉及諸多我們曾經陌生的亞洲歷史,20世紀初的帝國侵略史在這本書裡變得立體。


白色恐佈:《那年春天》嚴寒如冬

朴建雄創作的文本,有多部作品來自原作改編。原著歷史傳記每一部都是磚頭大書,改編時處理的文本龐大,尤其原著一方如不授予完全的創作自由,改編者就難以發揮觀點。朴建雄以豐富的經驗為基礎,在文字無法言說的情節上以圖像打動讀者。以《那年春天》為例,此書描述,朴正熙通過「維新憲法」,鞏固獨裁政權。擔心社會上的意見領袖挑戰其權力,遂以違反國家安全法為由,逮捕了八名人民革命黨黨員,指控其「疑似」從事間諜活動。當局快速進行審判,判決後隔日,這八名男子被秘密處決。30多年後,首爾法院重啟調查,結論為:查無不法,當局憑空羅織罪名、冤殺無辜。朴健雄根據眾多證詞,重構了這八個人遇難前的人生軌跡、以及遇難後遺族的心路歷程。

其中一則〈上班途中〉描述受害者,在上班路上無故被捕、遭處極刑,32年後終獲平反。遲來的正義無法讓寶貴的生命重生, 這個悲愴的場面該怎麼表現? 朴建雄以兩個全版畫面出場,左側頁面:全家擁抱「即將出門的父親」(圖6)。右側頁面:全家擁抱「歸來的父親」。細看畫面,32年後家人的模樣,還是當年為父親送行時的孩童模樣(圖7)。對遺族而言,他們的時光在男主人離去時已凍結。 兩頁沒有置放文字的畫面,讀者一看就能明白,父親雖然已逝去三十多年,但他的形象和位置,始終不變,一張圖畫勝過千言萬語。

圖6

圖6

  圖7

圖7

圖像特色

1980年代,韓國民主化運動如火如荼,街頭運動時常見的宣傳工具為木刻版畫與掛畫,朴建雄畫了很多掛畫(巨幅海報),也畫了看起來像木刻版畫的圖畫,並且建立了自己的圖案檔,他將體現民主化運動、民眾美術運動時所接觸的韓國繪畫與傳統融入作品裡,進行長篇歷史漫畫的創作。這段訓練,讓朴建雄的漫畫自然地流露出,近似20世紀80年代崛起的「民眾美術」版畫風格。

簡潔的粗線條,和黑白畫面是他的漫畫最使用的表現方式,朴建雄運用的媒材與表現手法,並非一成不變,例如韓戰游擊故事的《花》,為木刻版畫風格,《老斤里故事》發生於夏天,他以柔和的水墨淡彩表現原本寧靜平和的韓半島風景、以及夏季時空氣中濕潤的水氣。講述濟州島白色恐怖的《鴻的故事》表現出彷如畫在花崗岩上一般的質感。《阿里郎》以粗黑線條表現人物的情緒和處境。他為每個故事尋找最匹配的媒材說故事。


小結

朴健雄認為自己所做的工作是一項歷史記憶的重建,透過紙筆對過往為國家獨立而奮鬥的先驅者給予尊崇,透過圖像揭開扭曲的歷史、紀念被國家暴力所犧牲的生命。朴建雄明確地表示,他將秉持初衷,完成自己在漫畫學徒階段所立下的目標:將韓國國家歷史中那些昏暗區域變得清晰,將人們看不見的東西變為可見,這就是作品的力量,圖像小說有能力為人們提供隨著時光流逝而被遺忘的風景。


[1]朴建雄為作家的正式中文名字,朴建熊為音譯。

[2]參考資料:De case en case: Protraits de 15 bédéistes Sud-Coréens, Keum Suk Gendry-Kim &Loïc Gendry, éd. Atelier des Cahiers, Paris, 2015. P193-p199

[3]「解放」:指1945二戰結束,脫離日本殖民。

[4]社會主義革命者和朝鮮獨立運動鬥士。本名:張志樂,異名:張明、李鐵岩。曾就讀於廣東黃埔軍校。「金山」為海倫・斯諾為了保護張志樂而使用的化名。現通用名字為「金山」。

[5]原書名《阿里郎之歌,一個朝鮮造反者的生平》,韓文版譯名《阿里郎之歌》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童里繪本溫室 • 插畫培養皿
237會員
189內容數
童里是間外語繪本專門書店,2016年始於網路書店,2018年成立實體書店。聚焦於繪本藝術與插畫創作交流,選書核心以藝術性、哲思性、文學性高和有觀點的繪本為主。繪本的每一頁都是畫作,而一本繪本就像是一場畫展,其中也蘊含許多觀點,美麗又近人,從書架上便能隨手捻來,日常中享受美好。
2025/04/26
DoubleBob 是一位神祕而罕見現身的創作者,長年活躍於圖像藝術與漫畫的交界處。他的作品不僅挑戰傳統漫畫的形式與語言,也經常帶領讀者進入一種介於夢境與現實、混沌與秩序之間的地帶。自 2008 年起,他便與致力於藝術漫畫實驗的法比聯合出版社 Frémok 展開合作,創作出多部風格獨具的作品。Dou
Thumbnail
2025/04/26
DoubleBob 是一位神祕而罕見現身的創作者,長年活躍於圖像藝術與漫畫的交界處。他的作品不僅挑戰傳統漫畫的形式與語言,也經常帶領讀者進入一種介於夢境與現實、混沌與秩序之間的地帶。自 2008 年起,他便與致力於藝術漫畫實驗的法比聯合出版社 Frémok 展開合作,創作出多部風格獨具的作品。Dou
Thumbnail
2025/04/07
來自比利時的Anne Brouillard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巧妙地將文字與插圖交織在一起。她的筆觸帶有詩意,文字在她的筆下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而是一種音韻的音樂,彷彿能在讀者的心中激起一種悠揚的旋律。她的書寫,敏銳地捕捉到感官語言的微妙變化,隨著季節的變遷、一天中時刻的更替流轉。
Thumbnail
2025/04/07
來自比利時的Anne Brouillard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巧妙地將文字與插圖交織在一起。她的筆觸帶有詩意,文字在她的筆下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而是一種音韻的音樂,彷彿能在讀者的心中激起一種悠揚的旋律。她的書寫,敏銳地捕捉到感官語言的微妙變化,隨著季節的變遷、一天中時刻的更替流轉。
Thumbnail
2025/03/13
Jung在比利時、法國、歐洲出版界以奇幻漫畫知名。無論是奇幻漫畫或圖像小說,主題意識總是集中在「異鄉」、「母性」和「認同感」上。在影片首映會的一場採訪中,他說希望這部自傳電影不要給韓國人帶來傷害。 也不希望領養的孩子被刻畫成犧牲者。 這部作品並不是爲了追究某人的責任,而是講述了一個領養兒的成長過程,
Thumbnail
2025/03/13
Jung在比利時、法國、歐洲出版界以奇幻漫畫知名。無論是奇幻漫畫或圖像小說,主題意識總是集中在「異鄉」、「母性」和「認同感」上。在影片首映會的一場採訪中,他說希望這部自傳電影不要給韓國人帶來傷害。 也不希望領養的孩子被刻畫成犧牲者。 這部作品並不是爲了追究某人的責任,而是講述了一個領養兒的成長過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本書是關於中日抗戰的歷史書籍,描寫了當時的場景和家庭失散的故事,充滿了生動的例子。作者深刻地描述了那個年代的情感和家庭失散的痛苦。
Thumbnail
這本書是關於中日抗戰的歷史書籍,描寫了當時的場景和家庭失散的故事,充滿了生動的例子。作者深刻地描述了那個年代的情感和家庭失散的痛苦。
Thumbnail
由於人會離世、記憶會被遺忘,文字紀錄、圖畫等實體物件,就成了傳遞歷史的最佳載體,而黃琪惠這本由論文改編而成的《戰爭中的美術:二戰下臺灣的時局畫》,則提供了讀者以圖畫為窗口,觀看這段歷史的新視角。
Thumbnail
由於人會離世、記憶會被遺忘,文字紀錄、圖畫等實體物件,就成了傳遞歷史的最佳載體,而黃琪惠這本由論文改編而成的《戰爭中的美術:二戰下臺灣的時局畫》,則提供了讀者以圖畫為窗口,觀看這段歷史的新視角。
Thumbnail
文青時代一種對世界的幻想及浪漫的成長過程。 聽了蔣勳一整集的podcast 記得最清楚的反而是「文青開始變得像是負面的句子」以及「特殊的靈魂有一些對話」
Thumbnail
文青時代一種對世界的幻想及浪漫的成長過程。 聽了蔣勳一整集的podcast 記得最清楚的反而是「文青開始變得像是負面的句子」以及「特殊的靈魂有一些對話」
Thumbnail
到宜蘭的阮義忠台灣故事館,意外發現有「高信疆《紙上風雲》& 阮義忠《映象之旅》」聯展。 在我們那個年代,高信疆是台灣文化界的風雲人物,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在他的擘畫下,出現前所未有的新氣象,成了當時華人知識份子、藝文界人士注目的焦點與一展身手的舞台。 看著當年「人間」副刊那熟悉的充實版面、涵蓋面
Thumbnail
到宜蘭的阮義忠台灣故事館,意外發現有「高信疆《紙上風雲》& 阮義忠《映象之旅》」聯展。 在我們那個年代,高信疆是台灣文化界的風雲人物,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在他的擘畫下,出現前所未有的新氣象,成了當時華人知識份子、藝文界人士注目的焦點與一展身手的舞台。 看著當年「人間」副刊那熟悉的充實版面、涵蓋面
Thumbnail
文/張靜宜 朴建雄是一位擅長描繪韓國現代史創傷的圖像小說家。朴建雄為何獨鍾於韓國歷史題材?他揭開了哪些被遺忘的人、事、物?什麼契機讓他走上圖像創作之路? 前言 朴建雄[1]是一位擅長描繪韓國現代史創傷的圖像小說家。描繪的題材包含:20世紀初朝鮮遭受帝國主義侵略時期,為國家獨立奮鬥的愛國志士
Thumbnail
文/張靜宜 朴建雄是一位擅長描繪韓國現代史創傷的圖像小說家。朴建雄為何獨鍾於韓國歷史題材?他揭開了哪些被遺忘的人、事、物?什麼契機讓他走上圖像創作之路? 前言 朴建雄[1]是一位擅長描繪韓國現代史創傷的圖像小說家。描繪的題材包含:20世紀初朝鮮遭受帝國主義侵略時期,為國家獨立奮鬥的愛國志士
Thumbnail
中學時期教科書傳授的刻板條文,囫圇吞棗、死背硬記,不求歷史緣由,只問考試成績,生活只有上學放學,放假與死黨鬼混;慘綠少年豈懂戰亂之苦,南韓是友,日寇為敵,中共稱匪;而今眼花中年旁觀時代遽變,南韓競逐,日本似友,中國崛起。
Thumbnail
中學時期教科書傳授的刻板條文,囫圇吞棗、死背硬記,不求歷史緣由,只問考試成績,生活只有上學放學,放假與死黨鬼混;慘綠少年豈懂戰亂之苦,南韓是友,日寇為敵,中共稱匪;而今眼花中年旁觀時代遽變,南韓競逐,日本似友,中國崛起。
Thumbnail
書名毫不拖泥帶水,直球對決。會看這本是剛好聽了法客電台談到這書,又剛好看完柏青哥,想說不然看一下韓國史好惹。殊不知真的是教科書感,導致閒書插隊的時候他就默默的被往後擠,直到看完上一本,想起還有這本的存在,於是就賡續閱讀。
Thumbnail
書名毫不拖泥帶水,直球對決。會看這本是剛好聽了法客電台談到這書,又剛好看完柏青哥,想說不然看一下韓國史好惹。殊不知真的是教科書感,導致閒書插隊的時候他就默默的被往後擠,直到看完上一本,想起還有這本的存在,於是就賡續閱讀。
Thumbnail
以「桃園市議員呂淑真不識鍾肇政」事件而起的這本作品,不只在章節名稱便精準地評論了這些作家的生平,每一篇的開頭,更每每引發讀者想要繼續閱讀的興趣。從書名「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就能略為感覺到作者的風格,但仔細閱讀後才會更深刻體會作者不只文句流暢、不死板,有時還會以生動幽默的用字讓讀者會心一笑。
Thumbnail
以「桃園市議員呂淑真不識鍾肇政」事件而起的這本作品,不只在章節名稱便精準地評論了這些作家的生平,每一篇的開頭,更每每引發讀者想要繼續閱讀的興趣。從書名「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就能略為感覺到作者的風格,但仔細閱讀後才會更深刻體會作者不只文句流暢、不死板,有時還會以生動幽默的用字讓讀者會心一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